文/周廣亮 安徽省科學技術廳
6月10日入梅以來,安徽連續(xù)遭遇多輪強降雨過程,降雨強度之大、汛情來勢之猛歷史罕見,安徽全省105個縣,被淹地區(qū)達到95個縣。巢湖忠廟水位由入梅前的8.80米一路飆升至最高的13.43米,創(chuàng)下歷史極值,巢湖增加蓄水近36億立方米,相當于又增加了2個正常水位下的巢湖蓄水量。巢湖及多條河流連續(xù)發(fā)生超警戒、超保證水位、超歷史水位。截至7月30日6時,巢湖水位仍高達13.07米,超保證0.57米、超歷史0.27米,裕溪河、南淝河、杭埠河仍超歷史最高水位;西河、兆河、白石天河、柘皋河超保證水位;派河、豐樂河超警戒水位。面對汛情,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奮戰(zhàn)在抗洪搶險第一線,深入田間地頭,宣傳如何抗災避災,指導農民開展在地作物田間管理和災后恢復生產工作。
7月17日夜間開始持續(xù)到19日上午的連續(xù)暴雨,致使六安市洪集境內的汲河、油坊河水位猛漲,加之上游梅山、灌口集等水庫全部開閘泄洪,使緊靠汲河和油坊河的會館村全境被洪水包圍,360余戶1200多人被洪水圍困,6200畝農田全部淹沒,105國道以東的所有房屋、工廠、學校、超市、道路、路燈、魚塘、蝦塘、家禽等全部被大水浸泡72小時以上。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姜孝龍于2012年3月到洪集鎮(zhèn)會館村工作,面對汛情,他不懼艱險,奮戰(zhàn)一線。在突如其來的洪災面前,姜孝龍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為了保證會館村村民順利轉移,他通過征集私家車、貨車以及鏟車、輪式拖拉機等,向安置點安全轉移群眾500余人,而他自己承包的魚塘進水卻顧不上安排攔堵,兩個魚塘中的魚全部跑光,直接造成經(jīng)濟損失5萬余元。會館村油坊組的韓長貴、溝東組的張傳儀是殘疾失能人員,120救護車無法進村,姜孝龍一個人抱著、背著,從水里將他們接出來。從7月18日早上5點一直到19日夜間,姜孝龍一直在一線,沒有回過家。“人命關天,救人要緊,損失點錢還能再掙回來,要是人沒了,一個家庭也就完了?!苯堖@樣說。
7月28日凌晨3點,剛從池河巡堤回來的安徽省科技特派員劉萬軍的手機響了:“潘村洼告急,蘇堤告急?!彪U情就是命令,劉萬軍迅速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抗洪救災工作中。來到蘇堤,看著大壩兩邊長勢茂盛的莊家,劉萬軍下定決心:保住蘇堤大壩,保住堤外十幾萬畝莊稼。他白天堅持運送物資,晚上往返穿梭在重點防區(qū)800余米的大堤上排查險情,督查各村各險段抗洪搶險情況。抗洪搶險期間,他連續(xù)7天沒回過家,奮戰(zhàn)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7月10日以來,鳳陽縣持續(xù)陰雨天氣,先后出現(xiàn)多次大到暴雨降雨過程,當家塘壩蓄水得到有效補充,旱澇急轉,部分低洼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積水內澇。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省鳳陽縣科技局、縣農業(yè)農村局結合科技扶貧工程實施情況,迅速組織200多名縣鄉(xiāng)兩級農技人員采取“1+N”的方式,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科技入戶服務全覆蓋;組織22名科技扶貧特派員對21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到村產業(yè)抗災避災指導全覆蓋。
在紅心鎮(zhèn)烏羅村,科技特派員顏明利先后走進徐本久、姚開軍、李付平、祁尚德、祁尚田等貧困戶和一般農戶家中,將近期稻飛虱、稻縱卷葉螟、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等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明白紙送到他們手中,并就做好玉米等旱作物的防澇除漬與災后管理應該注意的事項一一向他們做了交代;在板橋鎮(zhèn)余灣村委會,科技特派員徐德明研究員與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就當前全村的農作物長勢和澇災漬害發(fā)生情況進行了分析研判,討論了抗災避災措施,向村里提出了水稻病蟲害防治和在地農作物防澇及災后管理指導意見,同時在村務公開欄中張貼了有關明白紙。在余灣村水稻田邊,徐德明與正準備下田對直播水稻進行補缺補稀的農戶進行了交談,了解他家今年秋糧種植和因暴雨受災情況,現(xiàn)場指導如何做好在地作物病蟲害防治和雨止水退后的查苗補缺等恢復生產技術。
余灣村作為一個以農業(yè)為支柱產業(yè)的貧困村,地處濠河邊上的余灣圩,因地勢低洼一遇大水年份就容易出現(xiàn)內澇災害。“三夏”期間,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余灣村全面組織開展抗旱搶栽搶種,近萬畝耕地實現(xiàn)了滿栽滿種,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初見成效,秋季形勢喜人。但是因連日來的持續(xù)強降雨及上游來水,內澇快速形成,余灣圩內近2000畝秋糧和部分特色經(jīng)濟作物相繼被淹。雖然余灣村及時開展了排澇救災工作,但因濠河水位持續(xù)上漲,水面高于排澇站的出水口,仍嚴重影響了排澇效果,內澇難以在短時間內有效解除。
針對該村的特殊情況,為確保該村的種植業(yè)、畜禽與水產養(yǎng)殖盡快消除災情恢復生產,徐德明迅速“搬兵求救”,邀請縣內種植業(yè)和畜牧水產養(yǎng)殖技術骨干組成專家組,奔赴該村受淹嚴重的余灣圩實地查看作物苗情、部分養(yǎng)魚塘等受淹情況,分析災情,并與包村干部、村兩委主要負責人和部分群眾就當前災情進行分析研判,指導群眾開展自救,并針對不同的受災情況提出相應的改種補種方案。
通過專家組和鎮(zhèn)村干部、部分群眾共同會商,決定對目前還浸泡在水中的作物先行創(chuàng)造條件,進一步加快搶排內澇進度,做到“水退一塊,晾苗追肥和防病治蟲一塊”,促進玉米、水稻等作物恢復生長;對已經(jīng)絕收田塊,一旦水退,根據(jù)季節(jié)農時及時改種補種綠豆、蕎麥、鮮食玉米等短生育期作物,彌補災害損失;對漫水魚塘進行攔網(wǎng)防逃;對畜禽養(yǎng)殖戶開展消毒防病、補欄增養(yǎng)。通過以上措施,力爭將因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盡最大可能增加貧困戶和一般農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