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濤 陳旭 孫致學 汪良毅 李宗陽 王業(yè)飛
1.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2.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
3.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4.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雖然國內外學者對聚合物驅已經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并且在大慶油田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其主要應用于砂巖油藏[1-4],針對礫巖油藏的應用和研究較少,砂巖油藏研究得出的規(guī)律不能直接應用于礫巖油藏。礫巖油藏和砂巖油藏的主要區(qū)別于在于孔隙結構復雜,具有較強的非均質性,導致其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較差。在小井距條件下,聚合物沿優(yōu)勢通道竄流,產聚質量濃度上升快,聚竄現象嚴重,導致礫巖油藏聚合物驅出現見效較快、有效期短、含水下降幅度小且上升快、采收率低、提前發(fā)生聚竄等問題。因此,針對礫巖油藏問題提出的聚合物驅調控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礫巖油藏特點,提出了利用注采耦合調控方法改善聚合物驅效果的研究思路[5]。注采耦合是1種油水井交替注采模式,是周期注水方式的延伸[6],采用平面異步注采模式,將各注水井排分成2組,分組交替進行注聚與停注,從而達到拉大井距,變化流線的效果[7-8]。雖然諸多學者已經針對周期注水進行了詳盡研究,對注水機理有了比較明確的認知[9-10]。周期注水主要應用于水驅中后期來改善開發(fā)效果,其優(yōu)點是可以依靠當前注采井網進行實施,適用性較強,但是針對聚合物驅進行的研究較少。
筆者基于克拉瑪依油田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實際條件,建立油藏實際地質模型,研究進入聚合物驅中后期礫巖油藏實施注采耦合的流線變化、油水變化以及提高采收率特征,分析注采耦合改善礫巖油藏聚合物效果,明確礫巖油藏聚合物驅中后期注采耦合增效作用機理;同時進行了聚合物注采耦合參數優(yōu)化研究,對聚合物驅中后期實施注采耦合時機以及周期等參數進行優(yōu)化,建立適應礫巖油藏的注采耦合開發(fā)模式,指導現場實際開發(fā)應用,從而達到改善礫巖油藏聚合物驅中后期開發(fā)效果作用。
克拉瑪依油田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巖性以含礫粗砂巖、砂礫巖、小礫巖為主[11]。油藏平均孔隙度為17.4%,平均有效滲透率為395.1×10?3μm2,屬于中孔、中滲儲層。該礫巖油藏于1958年開始進行開發(fā),經歷產能建設、擴邊調整、綜合治理、二次開發(fā)4個階段后從2014年進行大規(guī)模聚合物驅工業(yè)應用,目前已進入中后期含水回返階段[12]。由于該礫巖油藏屬于近物源儲集層,具有相變快、巖性變化快、孔隙結構復雜、非均質性強等特點,經過多年注水開發(fā)導致優(yōu)勢通道發(fā)育[13-14]。因此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變差,過早進入含水回返期,提高采收率降低,聚竄現象嚴重,大量聚合物無效循環(huán),低滲區(qū)剩余油無法被正常采出,經濟效益變差。
針對目前礫巖油藏聚合物驅存在問題,提出注采耦合調控方法。注采耦合采用平面異步注采模式,將注水井排分成2組,分組交替注聚和停注,即輪流進行輪次1與輪次2(圖1)。為保證同一周期內2種注聚方式注聚量一致,注采耦合半周期內單井注入速度設計為連續(xù)注采時的2倍,根據此進行配產配注設計(表1、表2)。注采耦合可以在保證注采井網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拉大井距、同時使流線產生周期性變化,從而提高聚合物驅中后期采收率。
圖1注采耦合方案部署Fig.1 Deployment scheme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表 1注采耦合方案配注設計表Table 1 Injection allocation design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scheme
表 2注采耦合方案配產設計表Table 2 Production allocation design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scheme
選取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4個井組作為研究試驗區(qū)。根據目標油藏實際地質情況,建立2個砂層組,共12個小層單元的地質模型。利用得出的地質模型建立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數值模型,并根據目標油藏實際開發(fā)動態(tài)數據進行歷史擬合。擬合結果如圖2所示,數值模擬與實際綜合含水率擬合度達到90%以上,說明該數值模型能有效保證模擬結果的可靠性,可以利用該模型進行礫巖油藏聚合物驅研究。
圖2試驗區(qū)全區(qū)含水率擬合Fig.2 Water cut fitting of the whole test area
目標試驗區(qū)采用反五點法井網,共4個井組,注采井距125~142 m,油藏原始地層壓力為16.8 MPa,原油黏度為5.8 mPa · s。聚合物驅設計注入段塞大小為0.7 PV,聚合物注入速度為0.1 PV/a,聚合物質量濃度為1 500 mg/L,聚合物分子量為1 000萬,目前已經注入段塞大小為0.3 PV,已經進入聚合物驅中后期,針對已經出現問題的進行注采耦合開發(fā)優(yōu)化研究。
利用建立礫巖油藏數值模型進行連續(xù)注采和注采耦合2種注聚方式開發(fā)效果分析。具體開發(fā)方案:注水至含水率為93%時開始進行聚合物驅,采用連續(xù)注采方式,聚合物注入速度為0.1 PV/a,段塞大小為0.7 PV,聚合物注入質量濃度為1 500 mg/L。在注入0.3 PV聚合物時,分別進行連續(xù)注采與注采耦合。連續(xù)注采保持注采參數不變。注采耦合進行以180 d為半周期的1號與2號輪次進行輪流注入,注采耦合半周期內單井注入速度設計為連續(xù)注采時的2倍,從而進行連續(xù)注采和注采耦合2種方式下的流線變化、油水變化、提高采出程度以及油井產聚質量濃度的對比,并對其提高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進行評價以及提高采收率機理進行分析。
在礫巖油藏實施注采耦合效果分析的基礎上,應用數值模擬手段對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進行注采耦合時機、時間比、半周期等參數優(yōu)化研究[15-18],從而建立適合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注采耦合開發(fā)模式,指導現場實際開發(fā)應用。
為評價注采耦合調控方法改善礫巖油藏聚合物驅效果,進行連續(xù)注采和注采耦合2種方式下的開發(fā)效果對比。具體開發(fā)方案:注水至含水率為93%時開始進行聚合物驅,采用連續(xù)注采方式。在注入0.3 PV聚合物時,分別進行連續(xù)注采與注采耦合。連續(xù)注采保持注采參數不變,注采耦合進行以180 d為半周期的1號與2號輪次進行輪流注入。模擬結果表明,在進行連續(xù)注采時聚合物驅采收率為46.53%,而進行注采耦合時聚合物驅采收率提高到47.99%,注采耦合提高聚合物驅采收率1.46%,有效改善礫巖油藏聚合物驅效果。如圖3所示,根據不同注聚方式下的含水率對比可以看出,實施注采耦合可以有效控制含水回返趨勢,含水率趨于穩(wěn)定。相對于連續(xù)注采,注聚末期含水率降低6.02%;根據不同注聚方式下的產聚質量濃度對比可以看出,注采耦合通過拉大井距,變化流線從而抑制聚竄。相對于連續(xù)注采,注采耦合注聚末期產聚質量濃度降低283.73 mg/L,減少聚合物無效循環(huán),從而提高聚合物驅中后期效果。說明注采耦合能有效解決礫巖油藏聚合物驅有效期短、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等問題。
圖3不同注聚方式下含水率與產聚質量濃度曲線對比Fig.3 Comparison of water cut and produced polymer mass concentration curves in different polymer modes
3.2.1 拉大井距改善聚合物驅效果機理分析
基于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建立的聚合物驅數值模型,進行目標油藏井距適應性研究,進行水驅時將井距設置為125 m,注水至含水率為93%時開始連續(xù)注聚,注聚時將井距分別設置為125 m、150 m、175 m,分析不同井距時連續(xù)注采提高采收率效果。同時通過文獻調研與參考,以杏76區(qū)葡Ⅰ2-3砂巖油藏不同井距時聚合物驅效果為例[19],將杏76區(qū)砂巖油藏與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進行對比分析。如圖4(a)所示,砂巖油藏注采井距越小,井網控制程度越高,聚合物驅效果越好,提高采收率效果敏感程度較高。如圖4(b)所示,礫巖油藏注采井距越小,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反而降低,提高采收率效果對注采井距敏感程度較低。說明在小井距條件下,聚合物沿優(yōu)勢通道竄流,產聚質量濃度上升快,聚竄現象嚴重,反而導致聚合物驅效果變差。目前克拉瑪依油田七東1區(qū)油藏注采井距125~142 m,井距過小導致影響聚合物驅開發(fā)效果變差。
圖4不同井距與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關系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well spacing and polymer flooding recovery
根據井距適應性分析可知,礫巖油藏非均質性較強,優(yōu)勢通道發(fā)育。導致相對于砂巖油藏,井距對礫巖油藏提高采收率影響呈現了相反的趨勢??死斠烙吞锲邧|1區(qū)油藏目前注采井距125~142 m,注采井距小是聚竄現象嚴重的主要原因。實施注采耦合,可以在保證注采井網不變的情況下,將井距從125 m拉大到275 m,從而改善礫巖油藏開發(fā)效果。
3.2.2 變化流線改善聚合物驅效果機理分析
根據模擬方案設計,進行連續(xù)注采與注采耦合數值模擬研究。根據連續(xù)注采結束時和注采耦合2個輪次結束時的油水分布以及流線分布情況,進行流線變化效果改善聚合物驅效果機理分析。如圖5所示,對不同注聚方式下流線變化進行分析,注采耦合可以使流線進行周期性變化,注入聚合物不再按沿原流線推進,轉變原始流線方向從而產生多條新流線,因此可以增大聚合物驅控制面積,有效啟動優(yōu)勢通道屏蔽型剩余油,實現礫巖油藏聚合物驅精準調控。
圖5不同注聚方式下流線變化分析Fig.5 Flowline change analysis in different polymer injection modes
3.3.1 注采耦合時機
確定注采耦合時機需要綜合考慮目標油藏實際情況,目標油藏聚合物驅目前已經注入0.3 PV聚合物,已經進入含水回返期,因此在保證聚合物總注入量0.7 PV不變的情況下,分別注聚至注入量為0.3 PV、0.4 PV、0.5 PV、0.6 PV時,從而研究注采耦合時機對改善聚合物驅效果影響。如圖6所示,注采耦合時機越靠前,注采耦合效果越好,當注采耦合時機為0.3 PV時,可以提高聚合物驅采收率1.46%,因此建議目標油藏盡早開始注采耦合。
圖6不同注采耦合時機聚合物驅采收率增幅對比Fig.6 Increase amplitude of polymer flooding recovery at different moments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3.3.2 注采耦合輪次時間比
利用數值模擬技術,研究注采耦合輪次1與輪次2之間的時間比對提高聚合物驅中后期采收率的影響研究,分為對稱型與非對稱型2種。其中對稱型不同輪次進行時間相同,非對稱型注采耦合輪次1與輪次2之間的時間比例為1∶3、1∶2、2∶1、3∶1。如圖7所示,注采耦合時間比例為1∶1時的效果最好,注采耦合輪次1與輪次2之間的時間差越大,注采耦合效果越差。因此建議目標油藏采用不同注采耦合輪次時間比例為1∶1的對稱型結構。
圖7不同注采耦合輪次時間比聚合物驅采收率增幅對比Fig.7 Increase amplitude of polymer flooding recovery at different round/time ratios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3.3.3 注采耦合半周期
在注采耦合時機為0.3 PV,不同注采耦合輪次時間比例為1∶1的對稱型結構的基礎上,將注采耦合半周期設為15 d、30 d、60 d、90 d、180 d進行研究。如圖8所示,合適的注采耦合半周期對提高聚合物驅中后期效果十分重要。注采耦合半周期與聚合物驅采收率增幅呈近似正態(tài)分布,當注采耦合半周期為60 d時效果最好,可以提高聚合物驅采收率1.89%。
圖8不同注采耦合半周期聚合物驅采收率增幅對比Fig.8 Increase amplitude of polymer flooding recovery at different half periods of injection-production coupling
(1)針對礫巖油藏聚合物驅存在的問題與矛盾,提出了注采耦合調控方法。采用平面異步注采模式,將注水井分成2組,分組交替進行注聚與停注。注采耦合能夠有效解決礫巖油藏聚合物驅有效期短、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等問題。
(2)對注采耦合改善聚合物驅效果機理進行分析,注采耦合可以在保證注采井網不變的情況下實現拉大井距,控制聚合物竄流。同時注采耦合可以使流線進行周期性變化,轉變原始流線方向從而產生多條新流線。因此可以增大聚合物驅控制面積,有效啟動優(yōu)勢通道屏蔽型剩余油,實現礫巖油藏聚合物驅精準調控。
(3)針對克拉瑪依七東1區(qū)礫巖油藏進行了注采耦合參數優(yōu)化。對于進入注聚含水回返期的礫巖油藏應盡早開展注采耦合,采用時間比例為1∶1對稱型結構,注采耦合半周期為60 d,可以在注聚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再提高聚合物驅采收率1.89%,說明注采耦合能有效解決礫巖油藏聚合物驅有效期短、含水上升快、采收率低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