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楊紅
高中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應當改變將知識強加給學生的習慣,使學生逐漸認識到文言文的價值與學習方法,而若想達到這一目標,針對不同文言文的教學任務,可采取的方法則不必強求一致。比如對于《秋水》一文而言,教師應當注意到該文特點,采取可行性更高的自主思維啟示策略。
《秋水》節(jié)選于《莊子》,整篇文章以設(shè)喻的形式試圖講明一個比較深刻的哲學道理。在平時的教學中,一些教師易于出現(xiàn)兩個問題,一是把本文等同于普通散文,只注重詞語用法與句式特點的講解,二是不顧及人物形象,只對其中隱含的寓意加以說明,這都有失偏頗。筆者的觀點是:問題一易于讓課堂顯得枯燥,問題二易于讓學生執(zhí)著于抽象,糾正這兩個問題的著眼點正是對學生自主學習思維的啟發(fā),啟發(fā)的途徑則在于發(fā)現(xiàn)《秋水》一文的特色,讓學生從疑惑出發(fā),進入到自主學習的境界,再通過課外拓展任務鞏固自主學習意識。
一、從設(shè)疑到答疑
教師導入新課:“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盲目自大的故事,比如夜郎自大的故事盡人皆知,再比如龐涓因自大而敗于孫臏,闖王李自成因自大而兵敗九宮山,這些人為什么會出錯,是因為他們目光短淺,沒有大的眼界和格局。人是這樣,有些神話人物也是這樣,我國古代有一個神,他的盲目自大故事同樣值得注意,大家知道這個神話人物是誰,記載在哪里嗎?”教師以淺顯的導入語引學生進入到《秋水》一文中,并視學生的認知情況提出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循序漸進的,也可以是齊頭并進的,宗旨均在于讓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識,而不是過分依賴于教師的講解。提問的內(nèi)容也不必強求一致,既可以是關(guān)于陌生字詞的,也可以是關(guān)于語法結(jié)構(gòu)的,還可以是寫作技巧的,或者是作者生平的。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這個自大的神話人物是河伯,河伯出現(xiàn)在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秋水》一文,《秋水》的作者是莊子,那么我們有誰了解莊子其人嗎?”學生一時無人作答,教師便可視此情況,要求大家閱讀課前準備好的資料,并要求其站在文學常識的視角,介紹莊子的基本情況,學生指出:莊子,名周,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逍遙……
當問題提出以后,教師不能把問題全部留給學生,那樣很容易讓課堂陷入無序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自主思維的形成,此時教師可以給予適時指導,以便幫助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協(xié)作互助等形式排除疑問,直到學生能夠自主生成疑問、自主解決疑問。如教師要求學生回答“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這句話的意思,學生并不能直接給出答案,教師可給予更具體的啟發(fā):“少”與“輕”是什么意思,這兩個詞后面的詞是什么詞性?如果后面是名詞,那么前面的形容詞需要活用為什么詞性?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少”與“輕”兩個詞的意動用法,繼而順利完成整句話的翻譯。當學生再次遇到難句時,便可以按照教師提供的思路進行自主思考,而不必等待教師直接給出譯句進行死記硬背了。
二、從表象到內(nèi)涵
高中語文教師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所面對的教學內(nèi)容往往具有一定深度,無論是從詞句上,還是在思想內(nèi)涵上,高中文言文都較初中文言文更加復雜,教師若想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形成自主思維的能力,應當使之產(chǎn)生從表層理解到內(nèi)涵體會的思維變化。如在教學《秋水》一文時,學生能對其中的人物形象河伯與海神產(chǎn)生初步的認識,但這是遠遠不夠的,通過細化分析,特別是對比手段的應用,自主思考二者形象對比所呈現(xiàn)的作者思想境界,才是理想的認知狀態(tài)。為此,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河伯與海神形象對比的任務,讓大家意識到:海神具有海納百川的氣魄、容納世間萬物的胸懷,這正是它范圍無止境、知識無止境的原因,而河伯的虛榮心強、自高自大、自我滿足,很容易因為驕傲自滿而導致見識狹小,但最后他能夠積極調(diào)整自身不足,又是值得稱道的。
當然這只是流于表面的自主思考,在學生完成對比以后,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主動挖掘文本的內(nèi)涵,如在知道河伯相信世界上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的人時,教師可以提示大家:“河伯得出的這種推論合理嗎?這個推論是否等同于莊子本人的意思呢?”對于這個難度稍高的問題,學生會有難以作答之感,而若想尋找到合理的答案,則要有更進一步的對比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思維得到充分激發(fā),并因獨立思考和交流活動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同時認識到:莊子的世界觀深刻而龐大,且具有辯證和返璞歸真的特色,繼而逐步認識到《秋水》一文的真實內(nèi)涵。
三、從本體到升華
為了使學生的自主思維得到進一步鍛煉,并有效鞏固學生的自主思維養(yǎng)成成果,教師還可以在學生理解文本的前提下,進行一些升華性的訓練。比如在教學《秋水》一文時,教師可以借助拓展練習的形式,要求學生回答:“本文題目僅取文章中的前兩個字,看起來非常隨意,這是符合莊子本人自由精神的一種做法,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在明白寓言寓意之后,嘗試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重新給本文命名呢?”在教師指導與示范之后,學生分別給出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答案,如有學生就談到:“《秋水》一文采取了寓言的形式,以河伯與海若之間的對話,說明比較玄妙精微的哲學問題,二人的對比,讓大小、多少、貴賤之辨變得形象化,因此可以將本文命名為《河與海》。”有些學生則因為感受到河伯前后不同的表現(xiàn),將本文命名為《變化》,還有些學生因為意識到本文對個人見識有限的批判,將本文命名為《山外山》《樓外樓》等。
除了這樣的訓練方式以外,讀寫結(jié)合同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從本體到升華的自主思維訓練方式,教師提示學生,本次教學我們設(shè)置了一些問題,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掌握了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了莊子之言、之思,也理解了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接下來我們可以完成和課文相關(guān)的命題訓練,也就是在明白敘一事要明一理之后,以“失落的瞬間”為題,完成一篇記敘文創(chuàng)作,在某一瞬間事件中,說明一個生活道理,把《秋水》一文的寫作方法靈活應用于寫作之中。
高中語文教師應當認識到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也就是給學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表達的機會,而不是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同時教師要認識到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開展文言文教學時,以藝術(shù)的手段為載體,在給學生提供基本文言文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能夠完成從答疑解惑到自主思考,再到課外拓展的連續(xù)性任務,從而形成主動學習文言文的意識,感受文言文所獨有的文質(zhì)兼美的特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226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