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王建萍
(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中醫(yī)科,河南 鄭州 450006)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為臨床常見的胃部疾病。當前,臨床尚未對CAG的發(fā)病機制進行全面闡述,但普遍認為與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有關[1-3]。臨床治療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患者以清除Hp感染、保護胃黏膜、改善胃腸動力為主。奧美拉唑四聯(lián)療法可抗Hp感染,抑制胃酸分泌,但整體效果欠佳。中醫(yī)認為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為本虛標實之證,由情志失調、外感邪氣、脾氣虛弱、肝胃不和所致,治則疏肝理氣、健脾利水、和胃化濕?;诖耍狙芯糠治鍪韪卫須饣钛獪珜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患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鄭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2例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1例。A組:男20例,女11例;年齡30~68歲,平均(57.04±5.13)歲;體質量指數(shù)18~25 kg·m-2,平均(22.18±1.03)kg·m-2。B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31~69歲,平均(54.13±6.85)歲;體質量指數(shù)17~25 kg·m-2,平均(22.03±1.08)kg·m-2。兩組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1.2 選取標準
1.2.1納入標準 (1)經胃鏡檢查、中醫(yī)證候分型及臨床確診為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2)存在飽脹感、脘腹痛等臨床癥狀;(3)近1周內未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
1.2.2排除標準 (1)伴有胃潰瘍;(2)合并消化道腫瘤;(3)合并十二指腸潰瘍;(4)依從性差無法配合治療或無法正常溝通;(5)病歷資料缺失;(6)既往有本研究藥物或藥物成分過敏史;(7)無法遵醫(yī)用藥。
1.3 治療方法
1.3.1A組 給予患者控制飲食等對癥支持。對患者進行奧美拉唑四聯(lián)療法治療,具體用藥如下。阿莫西林(悅康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396)早晚餐后口服,每次1 g;奧美拉唑(四川德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168)晨起空腹口服,每次20 mg;克拉霉素(福建樂爾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480)早晚餐后口服,每次0.5 g;枸櫞酸鉍鉀膠囊(天津和治友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5067)餐前1 h及睡前口服,每次0.3 g,每日4次。治療28 d。
1.3.2B組 在A組基礎上采用疏肝理氣活血湯治療。疏肝理氣活血湯藥方組成:桑葉30 g、干姜6 g、蒼術15 g、黃連6 g、炒白芍30 g、木香6 g、香附10 g、五味子15 g、合歡皮3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炒蒺藜10 g、炙甘草10 g、莪術10 g、杏仁30 g,水煮取汁,每劑250 mL,每日1劑,分為早晚2次溫服。28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
1.4.1療效 根據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胃黏膜病變情況以及13C尿素呼氣試驗評估療效。顯效:治療1個療程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70%,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50%,13C尿素呼氣試驗分析儀檢測結果顯示Hp陰性。緩解: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為30%~70%,胃鏡檢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30%~50%,13C尿素呼氣試驗分析儀檢測結果顯示Hp陰性。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緩解率之和。
1.4.2癥狀 分別于治療前后對納差、反酸、飽脹感、脘腹痛癥狀進行量化分級,按有、無、輕、重分別記為0、1、2、3分。證候積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3胃黏膜功能 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胃泌素-17(gastrin-17,G-17)、胃蛋白酶原Ⅰ(pepsinogen Ⅰ,PG Ⅰ)、胃蛋白酶原Ⅱ(pepsinogen Ⅱ,PG Ⅱ)。
2.1 療效治療后,A組顯效9例,緩解14例,無效8例;B組顯效18例,緩解11例,無效2例。B組治療總有效率[93.55%(29/31)]較A組[74.19%(23/31)]高(χ2=4.292,P=0.038)。
2.2 中醫(yī)證候積分治療前,兩組納差積分、反酸積分、飽脹感積分、脘腹痛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納差積分、反酸積分、飽脹感積分及脘腹痛積分均低于治療前,B組納差積分、反酸積分、飽脹感積分及脘腹痛積分均低于A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2.3 胃黏膜功能治療前,兩組G-17、PG Ⅰ、PG 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G-17、PG Ⅰ、PG Ⅱ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B組G-17、PG Ⅰ、PG Ⅱ水平均較A組高(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功能比較
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的發(fā)病機制復雜,四聯(lián)療法雖能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但長時間使用西藥治療易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風險,整體效果欠佳[4-5]。積極探討一種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治療效果和用藥安全性成為臨床研究重點。
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痞癥”、“胃脘痛”等范疇。中醫(yī)認為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由外邪犯胃、體質虛弱、脾胃失調、氣滯痞塞所致[6-7]。本研究針對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患者采用疏肝理氣活血湯聯(lián)合奧美拉唑四聯(lián)療法治療,結果顯示,B組治療總有效率較A組高。疏肝理氣活血湯中含有炙甘草、干姜、炒白芍、蒼術、莪術等中藥成分。炙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肺脾胃經,能健脾利水、溫陽化濕;干姜性熱,味辛,歸脾胃心肺經,能溫中散寒;白芍性微寒,味苦酸,歸肝脾經,能養(yǎng)肝斂陰、和胃止痛;蒼術性溫,味苦辛,歸脾胃肝經,能健胃安脾;莪術能破血行氣、消積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健脾益氣、和胃化濕之效。B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較A組低,B組治療后G-17、PG Ⅰ、PG Ⅱ水平較A組高,提示加用疏肝理氣活血湯可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胃黏膜功能。甘草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甘草次酸,能提高細胞免疫能力,調節(jié)T淋巴細胞水平。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白芍總苷,能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通過多途徑雙向調節(jié)自身免疫反應,改善免疫功能。干姜能抑制胃液分泌和胃液酸度,增強胃黏膜自我保護能力,抑制胃黏膜損傷。莪術具有廣譜抗菌的作用。疏肝理氣活血湯可抑制細菌感染,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減輕胃黏膜損傷,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胃黏膜功能[8-9]。
綜上所述,在奧美拉唑四聯(lián)療法的基礎上,對Hp陽性肝胃不和型CAG患者加用疏肝理氣活血湯有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胃黏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