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梅蘭
敘事角度是指安排組織故事內(nèi)容的角度,通俗的說,就是記敘者(文章作者)敘事的觀察點和立足點。對于一件事情的發(fā)生,如果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講述,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換而言之,作者以什么樣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敘述,都會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敘事的角度有哪些呢?怎樣安排敘事的角度,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表達效果呢?
一、高屋建瓴,洞察一切
這種敘事角度需要敘事者站在高處,知曉故事的來龍去脈,包括人物的一切隱私和內(nèi)心細微的心理變化。同時,敘事角度要自由靈活,敘事者只有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運用自如,才能使人物和事件得到最廣泛、最自由的表現(xiàn),使讀者對人物和事件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展示社會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古代的白話小說均采用這種敘事角度和方法,因為中國古代白話小說是由說書發(fā)展而來的,而說書人可是全知全能的敘事者。這種敘事方式的安排,有利于作家進行細致而深刻的心理描寫,體現(xiàn)作家的個人風格,展示人物的真實面貌,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達到人物個性化的目的。
如孫犁的短篇小說《蘆花蕩》就采用了敘事角度,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蘆花蕩里,一個干瘦的老頭兒整天自由地穿梭著,他讓抗日將士感到快樂,讓日本士兵心驚膽戰(zhàn)。老頭兒由于過于自信,導致運送的女孩受了傷。最后,老頭兒機智勇敢地消滅了十幾個日本士兵,為女孩報了仇。在整個敘述的過程中,作者站在高處,把握全局,設計著故事的發(fā)展和結(jié)局,讓讀者對整個故事有了全方位的了解。
二、身處其間,追求真實
這種敘事角度通常采用第一人稱,而“我”一般是故事的一個特定人物,這個人物用自己的眼睛注視著事件的發(fā)展。作者采用第一人稱敘事,會使讀者覺得好像某人正在講自己的故事,好像在傾聽敘事者的親身經(jīng)歷,因而大大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感。
如魯迅的小說《社戲》講述了“我”在魯鎮(zhèn)消夏時受到的優(yōu)待,以及與伙伴一起乘船去趙莊看戲,回來的途中偷吃豆子的故事。“我”是其中的一個小孩——迅哥兒,迅哥兒全程參與了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所以從他的角度對這里的景物、風俗、人文等進行了描繪和敘述。由于有著親身體現(xiàn),作者寫出來的文章會讓讀者倍感真實和親切。
又如魯迅的《孔乙己》通過描寫咸亨酒店中一位小伙計的眼光,將故事濃縮在咸亨酒店這個場景中,取得了很好的敘事效果。小伙計是一個沒有完全浸染社會世故,卻也略知人事的“少年”,魯迅用他來敘事,帶來了第一人稱敘事的真實和親切。小伙計是孔乙己命運的旁觀者,作為敘事者,會讓讀者感覺到“我”對孔乙己這個人物的疏離和冷淡,這與魯迅在小說中表現(xiàn)的人情薄涼的人生感受是非常一致的。另外,小伙計年紀輕輕就浸染在社會的大染缸里,未來會怎樣,會不會變成“看客”,隱約可見這個安排與魯迅先生時刻惦記的“救救孩子”的憂慮相吻合。
三、旁觀者清,一覽無余
旁觀者的講述使讀者能看到更多的行動和事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現(xiàn)實生活的原生性與客觀性。但是,因為無法關注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有著許多空白,讀者需要在閱讀時填補。敘事者只需要向讀者客觀地敘述所見所聞,將人物的言語和行為、生活場景和事件進程直接展現(xiàn)給讀者。在這種情況下,敘事者的作用就像是攝像機和錄音機,他只要觀察對象的外部呈現(xiàn),不需要了解內(nèi)部奧秘,解密的事情留給讀者自己去完成。
如聶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就采用了這種敘事角度,文章記述了作者在參加一次悼念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文章中的“我”只是承擔了錄音錄像的功能,與南斯拉夫作家莫馬德爾語言交流、參加紀念作品朗誦活動、閱讀受害者臨死前留下的紙條等,歷史和現(xiàn)實交織,貫穿著作者強烈的愛恨和嚴肅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強烈的和平心愿。在歷史的陳跡面前,作者只是一個旁觀者,從作者的講述中,讀者感受到了強烈的震撼。
參考文獻:
[1]金天紅.關于小學語文敘事作文的教學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9).
[2]葉永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
[3]郝潔.小學語文中高年段敘事類習作教學述要——例談課文中隱含的敘事法則[J].語文教學通訊,2018(8).
(作者單位:吉水縣文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