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芳
摘要:標點是語言文字的另一種符號,它具有停頓作用,能表情達意,還有著非凡的特殊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標點為語文教學服務,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簡約有效。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標點提升文本的內涵價值,落實語言訓練,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關鍵詞:小學語文? ?標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都特別注重語言文字的感悟教學,他們緊抓文本,賞詞析句,批文入情,用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文本語言。然而,在挖掘語言文字時,教師往往會忽視文字的好幫手——標點。其實,標點是文字的另一種符號,它具有停頓的作用,能使文章段落清楚,語氣多樣,還能使文章富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它就是飛舞在句子間的精靈,使句子有了溫度,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因此,在文本解讀時,語文教師可以發(fā)掘特殊的標點,體會它們蘊含的深刻韻味,從而彰顯語文的魅力,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一、把握標點,悟課文真情實感
正所謂:“一標一點總關情。”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文章的意境都較為含蓄,好似一位溫文爾雅的淑女,個性內斂,意蘊深遠。要想收獲芳心,得其精髓,唯有反復品味、細細推敲。同理,嵌于文字中的標點也蘊含著獨有的意蘊,承載著作者厚厚的情,蘊藏著作者濃濃的意。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教師要及時捕捉一些特殊的標點,引領學生在反復涵詠中,感悟作者的情意。
1.在意外處尋味
在研究文本時,教師有時會發(fā)現(xiàn)有些標點用法比較特殊,它不是按照慣有的使用方法,而是用另一種標點來替代。對于這些令人意外的標點,教師要及時把握,帶領學生深層感悟,扣住作者的情感脈搏。如《拔苗助長》中有這樣一句內容:“……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都沒有長高?!焙苊黠@,這句話中的“一天”“兩天”“三天”之間沒有使用頓號,而是用了逗號。細讀之,可明白此處用逗號停頓長,說明等待時間長,借助這三個逗號,一個日日夜夜為禾苗操碎了心的老農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教學中,筆者這樣引導學生研讀。首先,筆者出示句子,引導學生自由讀句子,然后問他們讀出了什么。很多學生說:“從三個時間的詞語中讀出‘這個農夫很著急‘這個農夫眼巴巴地盼望禾苗長大‘禾苗過了很長時間都沒有長大……”
其次,學生悟讀句子后,筆者順勢出示了下列句子,要求學生比較著讀一讀、想一想:“①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都沒有長高;②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都沒有長高?!睂⒕渥舆M行對比后,學生會發(fā)現(xiàn)兩處標點存在區(qū)別。在教師的引導下,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通過反復讀文,知道了逗號表示時間長,表示“農夫覺得等禾苗長大的時間特別特別長”“等了那么長的時間,還沒長大,農夫內心太著急了”……然后,教師引讀:“這位焦急的老農簡直就是度日如年呀——”,學生朗讀的節(jié)奏也慢下來了。在有聲有色的朗讀中,一個度日如年的農夫一下子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學生抓住特殊的標點“踏雪尋梅”,與文本、話語者進行了深度對話,尋得這一絲“幽香”之后,更深入地感悟了文本表達的情感。
2.在重復中回味
當發(fā)現(xiàn)一個標點在一段文字中反復出現(xiàn)時,教師就要用心揣摩,并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反復運用這個標點,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如《唯一的聽眾》有這樣一段內容:“‘聾子?!妹妹驚叫起來,仿佛我在講述天方夜譚,‘聾子?!多么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更重要的是,她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說她是聾子!”
在標點中,感嘆號表示較為強烈的情感,這段文字連用四個感嘆號,可見作者想要著力表達某種情感,這是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深入領會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著力抓住感嘆號指導學生借助朗讀感悟內涵。
首先,初次品讀,感受驚訝。筆者讓學生先自由朗讀,揣測妹妹連用四個感嘆號表達了什么情感。通過自讀和個別讀,學生基本能讀出妹妹聽了“我”的話時異常震驚。
其次,再讀再品,深度感悟。筆者引導學生反復品讀,并鼓勵學生思考:“從這四個感嘆號中能感受到什么?”在通過各種形式研讀后,學生能體會到這一個個感嘆號中帶有妹妹對音樂教授深深地熱愛與崇敬之情,所以在聽到音樂教授居然被“我”說成“聾子”和“我”居然會得到教授指點的事情時,妹妹才會如此震驚和激動,感情才會如此強烈,故而連用四個感嘆號。
又如《別餓壞了那匹馬》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可是遲了!我已經(jīng)走進他家的后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那匹馬呢?那匹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馬呢?”筆者通過兩個感嘆句、兩個問句寫出“我”明白了事情真相,見到馬草后的震驚、自責與感激之情。
標點是豐富情感表達的載體,所以教師要在細微之處做足文章,反復涵詠,細細咀嚼回味,品味“小不點”的精彩。
3.在平淡中玩味
有時,讀一些句子會發(fā)現(xiàn),其運用的標點是平淡、普通的,但就在看似平淡之處,興許會暗香浮動,值得好好玩味。如在《唯一的聽眾》中有這樣一段內容:“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細讀這句話,它就是老人一句普通的詢問。但再次細讀這句話,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大有奧妙,原本的問號應該在“嗎”的后面,但是作者將問號移到“早晨”后面,這是為什么?
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老婦人從“我”的言行中看出“我”很自卑,為了幫助“我”,她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并提出每天早晨做“我”的聽眾。這樣一來,學生肯定能明白老婦人已經(jīng)表明自己是“聾子”,現(xiàn)在提出要當聽眾,相信“我”也會答應,所以老人完全可以這樣說:“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但老人用詢問、征求、商量的語氣問我“每天早晨”。在反反復復的朗讀感悟中,學生可以從問號中讀出尊重,讀出平等。
一個小小的問號,問出了尊重;一個小小的問號,問出了老婦人的良苦用心;一個小小的問號,問出了大愛。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練就一雙慧眼,在平淡處捕捉精彩,細細揣摩,品味蘊含其中的情感。
一點一世界,就是這“一標一點”,成了作者情感的迸發(fā)點。教師如果能把握住這些“小不點”,化為教學的凝聚點,那么文本中內斂含蓄的情感也就如靈泉般噴涌而出了。
二、善用標點,促課堂簡約有效
正所謂:“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逼吩~嚼句,是文本細讀的主要途徑,所以教師應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語言的內涵,并在鑒賞語言美的同時,讀出情感和意蘊。
標點雖小,卻內蘊深刻,所以教師應巧妙借用標點“著力敲打”,充分挖掘標點蘊含的語意語味,讓語文課堂更加有效。
1.借標點作為切入點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教授的內容太多,導致教師備課時難以取舍,所以找尋一個恰當?shù)慕虒W“切入點”至關重要。這時,教師可以借用標點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深入挖掘,力求讓語文課堂更加簡約、更加有效。
如《鳥的天堂》的最后一句是:“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痹谝龑W生閱讀后,筆者緊扣“鳥的天堂”的引號提問:“為何前一個加了引號,而后一個沒加引號?”促使學生層層感悟,逐層學習課文。
教師要善于在課文中以標點為抓手,扣住重點,潛心會文,使課堂教學脈絡更加清晰,突顯閱讀的整體性,使教學效果更加簡約、更加有效。
2.借標點突破重點和難點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一些特殊的標點,借助這些標點突破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將會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驚喜。如《窮人》中有這樣一段內容:“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jīng)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頓也好!”這段是桑娜的心理描寫,作者運用大量的問號、省略號,有何用意?面對如此散亂的文字,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首先,理解標點。學生通過朗讀,明白了問號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不斷自問,省略號是桑娜混亂思維的停頓。
其次,讀中感悟。筆者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后再次朗讀課文,學生明白了桑娜連續(xù)自問是想到撫養(yǎng)自家五個孩子的日子已舉步維艱,現(xiàn)在又多了兩個,無疑是雪上加霜,今后的日子該怎么過?丈夫受得了嗎?孩子能養(yǎng)活嗎?所以她自責為何還抱他們過來?這個問號是桑娜后悔、自責的體現(xiàn)。在如坐針氈的過程中,桑娜的思維已經(jīng)混亂,所以思緒是時斷時續(xù)的,所以用了省略號。后來,桑娜想到丈夫可能會打她時,內心反倒平靜了,善良的她決定寧可挨打也要撫養(yǎng)兩個孩子,所以作者用上感嘆號。
最后,親歷提升。在感悟朗讀后,學生可以感受到在桑娜時斷時續(xù)的心理活動中,她內心充滿了后悔、矛盾、自責,思緒完全紊亂,沒有條理。無須多言,作者借用標點就把桑娜由矛盾到平靜的心理活動刻畫得栩栩如生,所以教師可以借助標點,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3.借標點作為練筆點
“語意未盡”是省略號的一個作用,能達到“言已近而意無窮”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用省略號引導學生推敲文本的言外之意,探尋文本背后的精彩。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中有這樣一段內容:“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臺灣青年的骨髓,終于從身軀里涓涓流出……”筆者引導學生仔細看插圖,并推想:“在如此危機時刻,當骨髓涓涓流出時,青年心里怎樣想?會怎么說?李博士又是怎樣想,會怎樣說?”這些問題促使學生結合句末的省略號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進行了補白訓練。
三、創(chuàng)用標點,增文本內涵價值
正所謂:“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睂W生想象力豐富,富于創(chuàng)新,他們的思維沒有被束縛,所以能天馬行空地想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理解教材到創(chuàng)造教材,修改、添加、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標點,讓學生體會豐富、豐厚的文本內涵。
1.在標點處修改
在閱讀文本時,有時會遇到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句子,學生需要走進人物內心深處,感受他的情感。這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給句子改標點,通過朦朧處理的方法解讀文本。如《別餓壞了那匹馬》有這樣一段內容:“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這是青年看到馬草后做出的決定。如何從青年的神態(tài)中感受他樂于助人的品質?筆者將前面的逗號修改為省略號:“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
把逗號改為省略號,學生很容易讀出青年沉思的過程,并與故事人物產(chǎn)生強烈的心靈感應,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解讀文本背后的意蘊。
2.于無點處創(chuàng)造
在研讀文本時,教師會發(fā)現(xiàn)有些文章的題目具有特殊性,既是課文的濃縮,又是學生自我感悟的延伸。這時,教師可以將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借用標點添加在課題中,再引導學生解讀添加的標點,以達到深度理解課文的目的。
3.借筆誤處厚實
有時候,教師故意筆誤,寫錯標點,運用強烈的對比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學生細心揣摩,與文本、作者展開心靈對話,走進文本深處。如《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中有這樣一段內容:“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樹不斷減少,裸露的土地不斷擴大……”筆者將最后的省略號改成句號,讓學生討論改成句號是否恰當。學生會發(fā)現(xiàn),如果把省略號改為句號,句子的意思就與文意相悖了,進而注意標點的正確運用。
標點雖然小,但切勿因其“小”而不為之。因此,教師應該用一雙慧眼,帶著學生在“小”處慢慢找、細細品、款款說,去深入品味它。從認識標點到理解標點再到運用標點,挖掘并重復打磨,學生會發(fā)現(xiàn)小標點里別有洞天,領悟到語文獨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郭俊書.文本“隱秘資源”的開
采和利用[J].小學語文教學,2009(7).
[3]彭鋼.“小不點”演繹的精彩[J].小學教學設計,2009(12).
(作者單位:玉環(huán)市坎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