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茜
黨的群眾路線理論適應新時代條件的必然之舉。黨的群眾路線理論的價值歸屬一直指向人民群眾,聚焦于群眾利益。然而進入新世紀后,整體經濟條件好轉,黨內一些人開始謀取特權,極少數黨員干部開始背離人民群眾。同時,網絡的出現對輿論傳播特點造成重大影響,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9億,龐大的網民群體和爆發(fā)的網絡輿情對于傳統的黨群溝通模式提出了新挑戰(zhàn)。這種客觀條件就決定了我黨在新時代必須堅持并創(chuàng)新群眾路線,兼顧線上,做好網絡群眾工作。
是提升黨和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舉措。這一必要性是建立在網絡輿論傳播特點和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之上的。網絡上任何信息的傳播都會被加速,輿論傳播突破時空限制,“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輿論傳播特點在互聯網上得到無限放大,黨和政府的任何小缺陷都會被無限放大,任由輿論發(fā)酵的結果將會是毀滅性的。傳統的黨群工作模式顯然不再適合新的輿論傳播形式,堅持不做出改變就會陷入“塔西佗陷阱”。為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必須在網絡空間貫徹深入黨的群眾路線,深入群眾,提高黨和政府公信力,保證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動搖。
是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關鍵一環(huán)。意識形態(tài)工作始終都是黨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開展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意識形態(tài)工作做不好甚至會亡黨亡國。網絡群眾路線工作之所以是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關鍵一環(huán),主要取決于網絡在當前各種思潮傳播的主渠道集中于網絡,且不易察覺,往往是潛移默化地影響群眾思想。這種情況尤其需要官方出來做好引導工作, 引導好群眾思想。
網絡群眾路線在具體實施中有許多困境,比如大數據的篩選系統,網絡輿論及平臺的正確引導問題等,同時從黨的內部來看,部分人的思想問題也同樣值得關注。
形式主義、弄虛作假情況盛行。形式主義的主要表現體現于聯系群眾不主動,解決問題不積極和管理平臺不跟進等方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站查詢到申請公務機關和事業(yè)單位標識的網站數量巨大,分別達到了59476個59476和66519個,政府公共事務平臺建設已頗具規(guī)模,然而實際上根據國務院出具的報告看,目前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指數為“非常高”的省級政府共8個,指數為“高”的一共15個,總體上服務能力有提高,但是還是存在不均衡現象,訪問一些地方政府的網站也可以看出,有些政府官網信息更新嚴重滯后,互動性差,反饋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形同虛設。級地方政府跟隨潮流開通的各類社交平臺賬號也是常年處于閑置狀態(tài),對于當地的網絡輿情把控基本沒有作用,甚至存在帶V官方賬號被用來做私人營銷,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黨群干部不夠重視網絡群眾工作、形式主義的結果。
政策落實情況參差不齊,加大工作難度。國家層面對于網絡輿情的重視程度較高,制定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相對較高,然而在具體的政策落實層面,平臺的“一刀切”式操作和地方政府的落實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導致了政策落實情況參差不齊。
這種參差不齊首先就體現在不同互聯網平臺上。網信辦要求各平臺做好輿論管理工作,避免錯誤言論大肆傳播。具體落實上,存在一些平臺“一刀切”,簡單用敏感詞設置方法逃避責任的情況。
其次表現在各地區(qū)的實施上。這也可以從上文中一體化問政平臺建設上看出,有些地區(qū)會結合地區(qū)特色,高效集約解決問題,相對落后的地方處理起來可能就稍顯落后,辦事效率和水平會有所差異。放在整個互聯網環(huán)境下,這種差異就被無限放大,負面影響較大。
自媒體和意見領袖思想難以把控。新媒體時代催生了一大批自媒體和意見領袖,一類主要為利益驅動,流量是收益的前提。這類自媒體往往抱團出現,隸屬于同一個公司,互相轉發(fā),會形成一個粉絲群體龐大影響力較大的矩陣,在重大事件時他們的意見就會產生較大的波瀾。難以把控在于商業(yè)行為背后的思想內核難以掌握,且容易被特定利益集團操控。另一種類型是知識型意見領袖,近年來國內互聯網上一大批立場偏向西方,無腦崇拜認同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公共知識分子”出現,他們很少直白宣揚西方價值觀,往往會為自己的信仰套上一個華麗的外殼,通過各種虛假數據對比或杜撰故事進行中西對比,意圖達到抹黑中國的目的。這類信息的傳播往往較為隱晦,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且大部分言論無明顯違法違規(guī)行為,尚處于言論自由范圍內,較難管理。
面對黨的網上群眾路線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困境,可以簡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化解困境,實現與群眾的良性互動。
轉變工作方式,主動聯系群眾。在輿論形勢復雜、網絡信息繁雜的今天,轉變工作方式,將網絡輿論話語權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是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密切黨和群眾聯系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四種能力——對互聯網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信息化發(fā)展的駕馭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這實際上就是對黨員干部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提供了方向。
對互聯網規(guī)律的把握能力是前提,與互聯網的傳播規(guī)律決定了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就是如何能夠主動出擊,正確引導輿論。具體來說,首先要認識到輿情傳播的幾個重要階段,高度關注輿情,迅速響應,精準應對。當下負面輿情發(fā)酵需要的時間越來越短,往往一小時就可以沖上各平臺熱門,并迅速在全社會引發(fā)討論。輿情擴散帶來的影響隨著時間增加幾乎成指數增長,這就要求我們黨的輿情引導工作要迅速出擊。
除了在輿論生成后被動接受并努力消除影響外,更重要的是主動引領輿論方向。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們要有敏銳的熱點嗅覺,把握傳播規(guī)律,順勢而為,提前布局,注重正面引導,堅定不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社會輿論方向,做好黨的宣傳工作,爭取群眾用戶和支持。具體來說,要求黨員干部能夠主動認識并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把握用戶心理,重視群眾需求,真正走進群眾,傾聽群眾,能夠在自己學習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可以組織調配一支專業(yè)隊伍做網絡聯系群眾的工作,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p>
依托信息技術,組建專業(yè)團隊。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輿情管理需要時刻注意到最新的民情動向,在千千萬萬數據中發(fā)展能反映民意民情的輿情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頒布政策。目前國內有眾多專門做輿情評估的公立或私立機構,用以作為決策依據,以數據為基礎反映真實社情民意。
人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力量,在網上貫徹群眾路線時特別需要注意除強化算法外配備專業(yè)人士,專人專事是更為重要的一步。要培養(yǎng)一批具備專業(yè)技能同時又有黨群工作相關知識儲備的跨界人才,完成人才體系和應用體系二合一,構建起科學智能高效的輿論管理系統,方便在監(jiān)控到重要輿情走向時可以直接提出相應方案,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提高辦事效率,同時精準對標每個特定群體,配合傳統線下黨群工作的實踐,完成黨群工作線上線下一體化推進。
借助平臺力量,關注特定群體。群眾路線的終極目的和價值歸宿是“一切為了群眾”,本質是“一切依靠群眾”,實現的關鍵在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關注群體利益和訴求并解決群體問題是群眾路線的目的所在,所有的輿情引導、監(jiān)測、分析都是為了能夠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聯系,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德布雷曾指出:“不要研究成分、個體,它們總是抽象的,因為沒有任何觀念可以獨立繁殖、成長、成功。觀念都是成群而來,一個孤立的觀念是一個僵化的觀念活躍的觀念會組團而這些觀念的持有者會結群?!?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平臺,會形成群體聚集效應,某些群體總是會相較于別的群體更容易產生某些思想,這就是背后真正訴求驅動產生的外在表現。因此要注意將相似個體放在一個群體中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解決他們的問題。
總結來看,當代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最重要的是要實現黨員干部的心態(tài)轉變,同時做好具體技術層面的革新,實現理念與方法的協同發(fā)展,做好新時代網絡群眾路線工作,鞏固黨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