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清前期廣東與東南亞國家的大米貿(mào)易

    2020-09-02 06:24:41羅幸雙
    時代人物 2020年9期
    關鍵詞:暹羅雍正商人

    羅幸雙

    廣東與東南亞國家大米貿(mào)易興起的原因

    清初,廣東出現(xiàn)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糧食嚴重不足,因耕地稀少,土地開辟種植經(jīng)濟作物漸漸增多,產(chǎn)米嚴重不足,出現(xiàn)了不敷民食的現(xiàn)象。盡管清政府重視開墾荒地,尤其是雍正、乾隆二帝,屢次頒布詔書督促廣東督撫加緊開荒,廣東督撫也嚴格執(zhí)行,如雍正時期廣東巡撫鄂彌達的《開墾荒地疏》稱,鶴山、恩平、開平等縣有荒地數(shù)萬頃,與民墾種;高、雷各府州縣的荒地亦設法丈量,安頓貧民開墾。但是廣東經(jīng)濟作物增長液很快,一些地方種植“白紫二蔗,動連千頃”,占用了很多糧田。盡管如此,耕地面積也緩緩增加,但是追趕不上人口劇烈膨脹的速度,人均耕地面積的減少,使得廣東的缺糧現(xiàn)象與福建一樣在全國內(nèi)較為矚目。清政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頒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敕令,到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又在“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基礎上,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政策,取消了人頭稅,這一政策的實行,直接導致了人口的爆炸性增長。據(jù)有關學者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從雍正二年到光緒十三年(1724——1887年)的163年間,廣東人口從400多萬猛漲到2970多萬,超過了此時全國的平均增長率。廣東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明顯提高,廣東迅速從一個人口中等程度的省份躍居為人口上等程度的省份。由此可見,人口的日益增長與耕地稀少,是造成廣東缺糧的重要原因。

    在一些學者的論著中,也有認為造成東南沿海缺糧的原因是內(nèi)地之米被販賣外洋,但是我認為并不完全正確。在藍鼎元的《鹿洲初集》中的《論南洋事宜書》為反駁藉由不法商人私載大米販賣至外洋而反對開南洋寫道,“閩廣產(chǎn)米無多,福建不敷尤甚。每歲民食,半藉臺灣,或佐之以江浙。南洋未禁之先,呂宋米時常至廈,番地出米最饒,原不待仰食中國,洋商皆有身家,誰自甘法網(wǎng)嘗試。而洋船所載貨物,一擔之位,收船租銀四五兩,一擔位之米,所值幾何?舍其利而犯法,雖至愚者不為也。[i]”藍鼎元認為南洋自身就盛產(chǎn)大米,而且米多價賤,如果將內(nèi)地之米運往外洋售賣,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恐內(nèi)地之米賣與外洋而反對開南洋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從中也可以得出,東南沿海將內(nèi)地之米販賣至外洋這一做法并不符合常理,將它列為東南沿海缺糧的原因之一也是不合理的。

    與東南沿海產(chǎn)米不敷民食不同,東南亞各國米豐價賤,是廣東進口大米的好選擇。東南亞各國大抵土曠人稀,各有余米,尤其是暹羅,土地饒沃,產(chǎn)米尤多,而且價格低廉??滴趿荒辏?722年)六月,暹羅進貢,康熙有旨:“朕聞暹羅國米甚豐足, 價亦甚賤, 若于福建、廣東、寧波三處, 各運米十萬石來此貿(mào)易, 于地方有益。此三十萬石米, 系為公前來, 不必收稅?!盵ii]此后,有關中暹大米貿(mào)易逐漸展開。

    廣東與東南亞各國間的大米貿(mào)易的情形

    清前期的大米貿(mào)易,從國家方面來看,大致可分為兩種,一是主要與暹羅進行貿(mào)易,而是與暹羅以外的國家進行貿(mào)易。從時間上看,前者主要是從康熙末到暹羅阿瑜佗耶王朝滅亡,這段時間內(nèi),由于暹羅盛產(chǎn)大米,價格低廉,且有暹羅政府的支持,從廣東與各國的大米貿(mào)易情況來看,暹羅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一時期是中國與東南亞大米貿(mào)易的繁榮時期。但自從十八世紀中期以后,緬甸貢榜王朝統(tǒng)一后力量逐漸強盛,開始向外擴張,對暹羅進行侵略戰(zhàn)爭,這一時期暹羅與緬甸持續(xù)了多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對暹羅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產(chǎn)生了嚴重的破壞,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受到影響,大米輸出幾乎停滯。之后,廣東的大米貿(mào)易對象發(fā)生了轉變,從之前的以暹羅為主體,與其他東南亞國家零零星星地進行貿(mào)易,到東南亞各國一起成為廣東的主要進口國。

    與暹羅進行大米貿(mào)易,大致可分為初興期、繁盛期和衰落期三個階段。初興期(清初至乾隆六年),自康熙六十一年暹羅商人運米30萬到中國,并免取進口稅,便打開了中暹大米貿(mào)易的大門。之后記載暹羅運米到中國有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諭令準許暹羅商人輸入米糧,并其隨帶貨物之稅也一概免征。雖然暹羅運米到中國進行售賣,并免征其稅,但是雍正并未對此行為有強烈的贊同之意,“運來米石,令地方官照粵省現(xiàn)在時價,速行發(fā)賣,不許行戶任意低昂,所奏每米一石,定價五錢,則賤買貴賣,甚非朕體訓小國之意。著行文浙、閩,此次已到之來,與該國現(xiàn)經(jīng)發(fā)運續(xù)到者,皆照粵省一體遵行,嗣后且令暫停,俟有需米之處,候朕降旨遵行?!庇赫哪?,暹羅也運米來華,也免征其稅,連隨帶貨物的稅也一概免征,但“暹羅國前經(jīng)奉旨暫停運米。所差探貢二船,帶有米石貨物。伊等由該國起行,尚在未奉旨之先。既已涉險遠來,聽其就進發(fā)賣,俟風迅回國?!睆闹锌梢钥闯?,暹羅載米來華,并非奉旨前來,而雍正免征其稅,也非鼓勵期運米前來,而是要表現(xiàn)雍正體恤小國之意。直至雍正六年(1728年),中暹大米貿(mào)易才進入正常狀態(tài),“暹羅國王誠心向化,遣該國商人,運載米石貨物,直達廈門?!煤箦吡_運米商船來福建、廣東、浙江者,請照此一體遵行?!倍笥忠虬瓦_維亞荷蘭人“戕害漢人”而一度中斷中暹間的大米貿(mào)易。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兩廣總督公慶上疏請求“洋船進口帶米”,中暹大米貿(mào)易才恢復正常,從乾隆七年到二十四年,是為繁盛期。乾隆七年規(guī)定對進口的大米“免征米豆稅銀”,八年又規(guī)定“嗣后凡遇外洋貨船,來閩粵等省貿(mào)易,帶米萬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貨稅銀十分之五;帶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船稅銀十分之三,其米聽照市價公平發(fā)糶,自此,加恩之處,著為常例?!盵iii]這一時期,清政府也對運回米石達到一定數(shù)量的內(nèi)地商人分別給予獎勵或賞給職銜、頂帶。清政府不僅歡迎暹羅等國商人運進糧食,也鼓勵國內(nèi)商人到東南亞國家進口糧食。這項措施更加鼓勵廣東米商也出海到東南亞國家采購大米回來供應民食,尤其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清政府正式允許民間與暹羅進行大米貿(mào)易,并發(fā)牌照給米商赴暹羅等國家采購米糧,之后,廣東米商從東南亞國家販運大米至廣東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乾隆十七年(1752年),僅洋商林勸一船就從暹羅運回大米5100多石;乾隆二十八年,南海蔡陳、江琛、黃錫鏈等各運回2000余石。[iv]到了乾隆二十四年以后,“各年回棹商船僅帶運米六萬余石至一萬余石不等,較前漸見減少”,也因為暹羅與緬甸間戰(zhàn)爭的爆發(fā),致使暹羅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嚴重的影響,大米輸出幾乎停滯。于此同時廣東向其他東南亞國家進口大米的記載逐漸增多,此時為中暹大米貿(mào)易的衰退期,繼而是與東南亞其他國家進行大米貿(mào)易的鼎盛期。

    據(jù)史料記載,在乾隆二十四年至鴉片戰(zhàn)爭前這一段中暹大米貿(mào)易衰退期,與廣東進行大米貿(mào)易的國家或地區(qū)有小呂宋、大呂宋、英吉利之孟雅拉、葛留巴、新奇坡、越南等,其中以呂宋米居多,乾隆末年起,呂宋米在廣東已取代暹羅米。在《粵海關志》中記載:“乾隆六十年,總督長麟、巡撫朱珪、監(jiān)督舒璽諭澳門口委員等:查乾隆五十一年、二年,因米價昂貴,經(jīng)前總督孫士毅飭令商民人等,如有挾資赴外洋糴濟,及自行專載米石到粵者,均免其輸納船鈔。現(xiàn)值省城米價昂貴,自應援照辦理。查小呂宋為產(chǎn)米之區(qū),其程途又較別國最近,一帆直達,可以計日往還,除另飭委員傳諭大班運濟外,合就飭知遵照,免其輸納船鈔,以示招徠?!睆闹锌傻弥獜V州缺糧時,派人到小呂宋采購大米運回廣州,而非暹羅。嘉慶十一年,廣州也從小呂宋進口大米。道光四年,洋商稱其船的大米大多產(chǎn)自小呂宋,也有從噶喇巴埠頭裝載而來。洋商是“均系各由本國駛船前往小呂宋等處買米,裝載來粵?!盵v]

    清政府支持大米貿(mào)易的優(yōu)惠政策

    康熙六十一年,暹羅進貢,載三十萬石大米至中國,免征其稅,并議定“載米到時,每石給價五錢。除為公運三十萬不收稅外,其帶來米糧、貨物,任從貿(mào)易,照例收稅?!弊匝竺状蜷_中國市場之后,清政府頒布有關洋米進口的規(guī)定越來越完善。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諭令準許暹羅商人輸入米糧,并其隨帶貨物之稅也一概免征?!斑\來米石,令地方官照粵省現(xiàn)在時價,速行發(fā)賣,不許行戶任意低昂,所奏每米一石,定價五錢,則賤買貴賣,甚非朕體訓小國之意?!庇赫恢С仲v買貴賣,為表體恤,“其壓船隨帶貨物,本當照例征稅,但該國王既能輸誠向化,冒險遠來,此次應輸稅銀,著一概免征?!庇赫哪?,雖然沒有讓暹羅載米來華販賣,但暹羅尚未奉旨載米前來,雍正也并未過多為難,“既已涉險遠來,聽其就近發(fā)賣,俟風訊回國?!睆闹锌梢钥闯鲞@段時期對大米來華持一種被動狀態(tài),有種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tài),既不對洋米表現(xiàn)強烈的歡迎態(tài)度,也沒有明顯拒絕的意思,如果有洋米來華,則讓他們就近發(fā)賣,所以在這種不上不下的態(tài)度下,當時的大米貿(mào)易并不興盛。

    到了雍正六年,福建巡撫常赍上疏,暹羅國王派遣該國商人來華,運載米石貨物到廈門,建議讓他們在廈門發(fā)賣貨物,并照例征稅,如果以后該國的運米商船來福建、廣東、浙江,也建議依例遵行。雍正對此表示,“米谷不必上稅,著為例?!弊源?,暹羅的運米商船來華所帶的大米,不用征稅,這對之后的大米貿(mào)易無疑是一種鼓勵。雍正八年和雍正十年暹羅陳景常、丘受原等船進口,都免收其船鈔。乾隆八年(1743年)又規(guī)定“外洋貨船來閩、粵等省貿(mào)易,帶米萬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貨稅銀十分之五,帶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盵vi]

    官方不僅對別國商船作出優(yōu)惠政策的規(guī)定,也對本國商人實行鼓勵優(yōu)惠措施。自乾隆六年頒布“免征米豆稅銀”后,大米貿(mào)易進入了繁盛期,“商民尤為踴躍,每一洋船回棹各帶米二、三千石不等。”乾隆十二年,更是將大米貿(mào)易推入了一個新高度,對愿意前往暹羅買米造船運回的商人發(fā)給船只牌照,如果無糧米載回而僅運其他貨物回來的,則要加倍收稅。這是清朝首次允許本國人民在國外造船回國,這與大米貿(mào)易是掛鉤的,可以說是大米貿(mào)易推動造船回國的合法性。由于當時暹羅造船材料質(zhì)好價低,比在本國造船要低廉得多,而且在外造船回國亦可帶回當?shù)氐纳唐坊貒溬u,可以說是一筆劃算的買賣。當時就有許多商人用此種辦法進行對外貿(mào)易,如謝長源、徐芳升、陳錦發(fā)、金豐泰、萬發(fā)春、王元貞、王豐祥等。

    乾隆十八年,對國內(nèi)商人推出更加優(yōu)惠的鼓勵政策,對自赴暹羅的商人給予獎勵和賞給職銜頂帶。“凡內(nèi)地商民,有自備資本,領照赴暹等國運米回閩糶濟,數(shù)至二千石以上者,按數(shù)分別生監(jiān)民人,賞給頂帶職銜?!备=ㄗ钕劝血剟钸M行具體化,規(guī)定生監(jiān)運米二千石以上賞給吏目職銜;四千石至六千石之間賞給主薄職銜;六千石至一萬石之間賞給縣丞職銜。民人則是買運二千石至四千石之間賞給九品頂帶;四千石至六千石賞給八品頂帶;六千石至一萬石之間賞給七品頂帶。這種措施鼓勵了更多的商民從事大米貿(mào)易。兩年后,兩廣總督楊應琚上疏要求效仿福建的獎勵之法,也得到批準。這項措施效果顯著,在乾隆二十三年,廣東就有七名商人受益,分別是江珽、陳成文、邱毓堂、陳觀成、葉簡臣、林孔超、郭俊英,他們運回的大米都在二千石至四千石之間,都被賞給九品頂帶。之后在乾隆二十八年和乾隆三十二年均有記載廣東商人因運回大米而受到嘉獎。從受到賞給頂帶的這些商人的運回大米數(shù)量來看,他們運回的大米石數(shù)均在二千石至四千石之間,都是九品頂帶,均處于獎勵的最末端,可以說雖然政府推出有獎勵措施,但是實行起來效果并不顯著,商人沒有很強的積極性。這可能與政府對內(nèi)地商船實行的政策與對國外的商船實行的政策不一致有關。

    在乾隆十四年福州將軍馬爾拜上疏請求將國內(nèi)商人與國外商人運貨來華交稅一視同仁,乾隆十六年福州將軍兼管閩海關事新柱又上疏建議內(nèi)地販洋商船帶米回棹,援照外洋番船帶米免稅之例,略為變通。第二年阿里袞也上疏要援照外洋船只之例,一體減免貨稅。但是這些類似的減免本國商船貨稅的意見都未被采納,因為乾隆怕此舉會造成偷稅漏稅,怕商民蜂擁而至牟取暴利。這種國內(nèi)國外米船稅收政策不一,造成了國內(nèi)商民帶米回國的積極性不高。

    但這一政策并非一成不變,根據(jù)國家需要也會做出適當調(diào)整?!扒∥迨?、二等年,因米價昂貴,經(jīng)前總督孫士毅飭令商民人等,如有挾資赴外洋糴濟,及自行專載米石到粵者,均免其輸納船鈔?!盵vii]這說明對國內(nèi)米船的政策是彈性的,如有需要,可酌情免輸納船鈔,乾隆六十年因廣州因米價昂貴,也效仿乾隆五十一、二年的做法,以此鼓勵國內(nèi)商人到東南亞國家載米回國,解決燃眉之急。

    嘉慶十一年以后,粵海關對外夷商船“止于免鈔,飭令空船出口”,于是外夷商人因無利,載米來華的船只驟然減少。道光四年,兩廣總督阮元奏請對運米夷船來華者實行更加優(yōu)惠的政策,為的是更進一步吸引外夷商人載米來粵販賣。根據(jù)之前的定例外夷商船來華貿(mào)易,需要根據(jù)定例丈量船身大小報征船鈔,而對運米夷船無夾帶貨物者,是實行免其丈輸船鈔的政策,以此招徠。但是,嘉慶十一年以后有不利于吸引外夷商人運米來華的條件,“糶竣后放空回國不準裝貨出口”,這一點打擊了外商的積極性,因為外夷商人遠涉重洋載米來華,在中國賣空后若無壓艙回貨抵御風浪,在歸國途中有翻船的危險,除此之外,米谷本就利潤較低,如只運米來華售賣,空運回國,則無利可圖,盡管免輸船鈔,外商利潤也是微薄。所以阮元奏請“如有專運米石來粵并無夾帶別項貨物者,進口時照舊免其丈輸船鈔,所運米谷由洋商報明,起貯洋行按照市價糶賣,糶竣準其原船裝載貨物出口,與別項夷船一體照例征收貨稅,匯冊報部。如此明定章程,則夷船米谷可以源源販運,且以出口貨稅抵算進口船鈔,核計仍有贏無絀,似于裕課便民,綏遠均有裨益?!盵viii]這對于嘉慶年間關于保守的大米貿(mào)易政策是一個突破,更加放寬了載米來華貿(mào)易的規(guī)定,此舉效果顯著,“一時黃埔、澳門,歲增米十余萬石?!盵ix]

    大米貿(mào)易的作用與影響

    洋米的進口最為直觀的影響是緩解了廣東的糧食危機,盡管當時廣東米糧主要賴于廣西運進,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如廣西產(chǎn)米不足,天災致使產(chǎn)量減少,供應廣東大米數(shù)量不足時,洋米起到了補充的輔助作用,時人稱“東米不足,西米濟之,西米不足,洋米濟之?!盵x]據(jù)有關史料的記載,凡是廣東緊缺大米時,總會想起進口洋米,如乾隆七年兩廣總督上奏言:“粵省每年洋船進口,米價頓平,于民食不無小補?!比钤谄洹段餮竺状醯健分袑懙溃骸胺裁踪F,洋米即大集,故水旱皆不饑?!奔螒c十一年廣東缺糧嚴重,其進口洋米已經(jīng)不局限于東南亞國家了,也向孟加拉進口大米。由于缺糧嚴重,海關監(jiān)督?jīng)Q定,運米來的船只一律免繳口岸稅。由于此項免稅,招徠了三十艘以上的船只運送大米,希望借此大賺一筆,但是因米船云集,廣東的米價大跌。這也說明了米價不會因為廣東缺糧而大漲,外夷商人自身存在著競爭的關系,米價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不至于漲的離譜,總體來說,洋米還是相對來說價格合理。

    大米貿(mào)易進一步推進了暹羅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的發(fā)展。在乾隆十二年推出的發(fā)給內(nèi)地商民往暹羅買米造船牌照政策之前,就已經(jīng)有許多內(nèi)地商人前往暹羅造船,因暹羅木材品種繁多,質(zhì)地優(yōu)良,且造價低廉,比國內(nèi)照船價格低得多。自頒布赴暹羅買米造船給予牌照的政策,便將在暹羅造的船合法化了,更加鼓勵內(nèi)地商民去暹羅買米造船。據(jù)克勞福德在其出使日記的記載,當時在暹羅造船是每噸15美元,在廣東的造價是每噸20.83美元,在福建的造價是30.58美元。從造價上看,暹羅造船價格比國內(nèi)價格要低得多,不僅如此,造船材料也比國內(nèi)的要好。暹羅盛產(chǎn)的柚木長大,質(zhì)地堅硬,不易腐蝕,是很好的造船材料?!敖晟堂裉街搰玖仙踬v,桅舵頗多,工費亦省,成造一船比內(nèi)地可減工料十之五、六,以造船之多利攤補米價之少利,尚為合算,遂有呈請往暹買米造船載運而歸者。”可以看出買米與造船兩者互相成就,買米雖利少,但是有國家政策使在外造的船合法化,而造船運米回國,更是解決了廣東糧食緊缺的問題,可謂是一舉兩得。來往兩國之間的船只船上的船員大多由華人或華僑擔任,有些王室貿(mào)易壟斷的船只則一直是由中國人建造并駕駛。嘉慶十二年,暹羅貢船是由中國水手駕駛,暹羅貢使言“因該國民人不諳營運,是以多請福、潮船戶代駕。”在1821年左右,華僑在暹羅投資所制造的帆船為數(shù)已達136只,其中82只從事暹羅和中國之間貿(mào)易的,另54只往返暹羅與越南、馬來亞、爪哇之間從事貿(mào)易的。所有船只的總噸位達三萬九千多噸,在這136只帆船中,除少數(shù)近岸航行的由中暹兩國水手共同駕駛外,其余亦均由華僑水手所駕駛。綜計在這些帆船上服務的華僑,約有八九千之多。[xi]從中可以看出暹羅的造船業(yè)與航海業(yè)息息相關,而大米貿(mào)易也是其中的重要紐帶。

    為吸引外夷商人運米來華解決東南沿海地區(qū)糧食緊缺的問題,政府推出來了各項優(yōu)惠政策,并不斷完善。但是這些優(yōu)惠政策并非真正能吸引到運米商人來華,吸引來的也有利用政策漏洞的不法商人。由于清政府對外夷運米商人實行優(yōu)惠的征稅政策,此舉吸引了許多運米來華的商人。乾隆八年(1743),大米的進口關稅減少。運載大米1萬擔或以上的船只稅費減半,裝載5000-10000擔的船只則可獲7折優(yōu)惠。后來甚至出現(xiàn)最低要求降至4500擔。該政策在大米供應短缺的年份會放寬,例如1833年小型船只不做最低額度要求,因為小船裝載不了4500擔大米。只要滿載大米,且無其他貨物,小船就被認為是運米船。不法商人利用進口大米的優(yōu)惠政策,佯裝進口大米,實際進行走私貿(mào)易。自道光四年阮元奏請實行外夷運米商人回程可裝載貨物的政策,走私販子利用此項規(guī)定走私的越來越多。走私販子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秘密獲得大米后,可以獲得允許駛向上游,到那里他們卸下大米,購買茶葉、絲綢、瓷器等返程貨。一些散商,如位于美國普羅維登斯城外的愛德華·卡林頓商行和來自波士頓的帕金斯洋行從事正規(guī)的大米貿(mào)易。大米在黃埔錨地卸下后,船長便購買出口貨物。事實上他們可以購買遠遠超過其船只運載量的貨物,因為沒有必要把所有的貨物放在船艙里。甲板、船艙和通道上全部可以堆滿商品,這些多余的貨物可以被轉移到伶仃島的走私船上。[xii]除了走私價格昂貴的貨物外,更有走私鴉片的行徑。走私販子在珠江三角洲卸下多余貨物后,將運米船駛回小呂宋、新加坡等地,用船上的貨物換取更多大米,然后鴉片船再回到印度用其貨物換取更多的鴉片。在廣州的帕金斯洋行與“尼羅河號”船長褔士之間的通信中,可以了解到他們的走私過程,“我們派出帆船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大米和稻谷,船上裝載的東西足夠你去裝滿半艘船的大米,并填滿稻谷;當船只抵達黃埔時,應該看起來裝滿了大米和稻谷,你只需設法把你兄弟希望送來的其他貨物放在客房、儲藏室和船艙中,這樣當船只到達黃埔時,除了前夾板、儲藏室和船艙外,整艘船看起來裝滿了大米和稻谷?!盵xiii]林則徐在《華事夷言》中也有提到,“中國產(chǎn)米,不敷日食,故準洋米進口,并免米船之稅。近年米利堅、英吉利由小呂宋、葛留巴、新奇坡運至米不下二萬二千八百十六躉,每躉一千六百八十斤,而鴉片貨物寄放伶仃洋則不僅米船也。”道光帝也深知米船是鴉片走私的重要來源,“貨船附載洋米等語全部可信,況鴉片來源即在于此?!盵xiv]由此可以看出,清政府推出的優(yōu)惠政策,前期對緩解東南亞缺糧現(xiàn)象確實是起到了作用,但后期成為了走私鴉片的利器。

    綜上所述,清前期廣東因人口增長快,耕地面積少,廣東大米供應不足,需要尋求海外大米市場的供應,清政府出臺相關政策規(guī)范大米的進口,推出各項優(yōu)惠措施,吸引鼓勵海內(nèi)外商人從事大米貿(mào)易。這些措施起了一定的積極的效果,對于緩解當時糧食緊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后期被不法商人利用,成為走私的遮羞布。盡管如此,大米貿(mào)易對于廣東來說確實緩解了糧食危機,廣東商民從中得益。

    參考文獻

    [1]林京志.乾隆年間由泰國進口大米史料選[J].歷史檔案,1985(03):17-27.

    [2]湯開建,田渝.雍乾時期中國與暹羅的大米貿(mào)易[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4(01):81-88.

    [3]李金明.清代前期中國與東南亞的大米貿(mào)易[J].南洋問題研究,1990(04):96-104.

    [4]田汝康.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yè)上的地位[J].歷史研究,1956(08):1-21.

    [5]藍鼎元:《鹿洲初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01

    [6]《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7] 梁廷枏:《粵海關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07

    [8]魏源:《海國圖志》.長沙:岳麓書社,1998.11

    [9]《廣東文征》,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8年

    [10] 范岱克:《廣州貿(mào)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yè)1700~18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11]《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注釋

    [i]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01,第56頁

    [ii]《清圣祖實錄》卷298,康熙六十一年六月壬戌條,第884頁

    [iii]林京志.乾隆年間由泰國進口大米史料選[J].歷史檔案,1985(03):17-27.

    [iv]湯開建,田渝.雍乾時期中國與暹羅的大米貿(mào)易[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2004(01):81-88.

    [v]梁廷枏:《粵海關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7,第476頁

    [vi]《清高宗實錄》卷二〇〇,乾隆八年九月癸未

    [vii]梁廷枏:《粵海關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7,第475頁

    [viii]《兩廣總督阮元等奏為請定洋米易貨之例事則》,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宮粵港澳商貿(mào)檔案全集》,北京:中國書店,2002年

    [ix]魏源:《海國圖志》卷七十八,長沙:岳麓書社,1998.11,第1923頁

    [x]《廣東文征》第五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8年,第418頁

    [xi]克勞佛特:《印度半島史》(History of Indian Archipelago)卷3,186頁,1820年,轉引自田汝康:《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yè)上的地位》。

    [xii] 范岱克:《廣州貿(mào)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yè)1700~18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35頁

    [xiii] 范岱克:《廣州貿(mào)易:中國沿海的生活與事業(yè)1700~18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35頁

    [xiv]《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卷二十六,道光二十一年三月

    猜你喜歡
    暹羅雍正商人
    言而無信的商人
    雍正款琺瑯彩藍料山水圖碗
    紫禁城(2020年8期)2020-09-09 09:37:46
    雍正:精細典雅
    藝術品鑒(2019年9期)2019-10-16 08:57:28
    威尼斯商人
    時尚達人:雍正
    收藏界(2018年1期)2018-10-10 05:23:08
    雍正:朕是如何把天聊死的
    暹羅水泥公司剝離在暹羅穩(wěn)定劑和化學品中的股份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暹羅館譯語》與現(xiàn)代泰語讀音差異
    曹曦文&暹羅貓 世界那么大帶它一起去看看
    东平县| 广宗县| 承德县| 东阿县| 莱西市| 顺义区| 江西省| 庄河市| 黔江区| 灵川县| 恩平市| 双辽市| 武乡县| 赤峰市| 乌拉特前旗| 房产| 涟源市| 同心县| 黄冈市| 廉江市| 巴南区| 靖宇县| 屏边| 浦北县| 玛纳斯县| 普兰县| 安阳县| 贵阳市| 上饶县| 天水市| 阿克陶县| 历史| 榆社县| 中方县| 个旧市| 文安县| 土默特右旗| 华阴市| 双牌县| 贵南县| 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