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珍珍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時代性、政治性、理論性特點強,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加之學生視野狹窄、教師思想落后,導致當前政治課堂出現(xiàn)了一種“曲高和寡”、脫離實際的問題。為了解決當前思政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巧妙利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豐富的時政新聞素材不失為一個巧妙的方式方法。所以本文就如何在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三個環(huán)節(jié)如何有效運用時政新聞,通過時政新聞搭建理論與現(xiàn)實的橋梁做了淺顯探討與嘗試。
關鍵詞:時政新聞;課程資源;思政課堂
高中政治教材內容基本反映的是黨和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路線、方針、政策,具有極強的嚴謹性、政治性和時代性。受課程特點的影響,很多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太過于理論化,將理論知識闡述的條清縷析、頭頭是道,卻忽略了理論的應用,導致學生對教材內容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敬畏”心理,覺得理論高不可攀,從而導致學習氛圍沉悶,甚至一些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為此我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性改進,效果比較明顯的是將時事新聞和課前預習巧妙地結合起來,有機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并擴充在課后深化提升中,使其成為連接學生和教材的一個橋梁和紐帶。高中政治是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政治素養(yǎng)與政治能力的重要學科,用好新聞資源既是思想政治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也是新高考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不僅有助于調動他們學習政治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政治能力。那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利用好新聞資源呢?
一、課前預習中的妙用
1、捕捉契機、靈活運用,提升學生預習自主性。各大新聞媒體一般都會對國慶等重大紀念日以及全國兩會等重大事件進行大幅度的詳細全面的報道,如果教師能夠敏銳捕捉、善于發(fā)現(xiàn),把相關新聞事件安排在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中,有利于增強學生預習的自主性,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安排學生預習《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這一框題時,可以布置任務讓學生收集70周年國慶的相關資料,進一步引導學生依托相關資料達成課前預習目標,去思考我們的國家是什么樣的,從而為課堂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2、課前演講、追蹤報道,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簡單來說就是學生可以搜集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有意義的時事新聞熱點,利用課前時間進行簡單的播報及其精短的點評,尤其是對一些重大時事新聞,可以進行追蹤報道。這種學習方式簡單易行,而且還能將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和熱情激發(fā)出來,有助于調動他們學習政治的主動性。加之高中政治課程是一門時代性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將豐富多彩的時政新聞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既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知識的熱情,還可以為其繼續(xù)學習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例如,在講解《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一課內容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小演講“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圈粉”無數(sh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科學家備獲尊崇,一輩子躬耕三尺講臺的教育家受人愛戴……國慶慶典活動突出禮敬先驅先烈和共和國建設者,彰顯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的歷史邏輯,激勵人們傳承家國情懷,主動投身國家改革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之中”,以此引導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分析何為人的真正價值以及如何實現(xiàn)自我人生價值。,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課堂教學中的融合
1、利用時事新聞資料作引子,提出疑問,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昂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對建立高效的課堂教學發(fā)揮著不可小視的作用。良好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對整堂課學習內容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教學的有效生成。借助熱點時事材料作為切入點導入新課,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助于增強教學感染力,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中國共產黨的相關知識時,我給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2017年10月18日,正是金秋紅葉醉染京城之時,人們的手機朋友圈、微博被一條消息刷屏,瀏覽量達到30億人次,大家知道這一刷爆微博朋友圈的信息是什么?通過設置這樣一個懸念,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欲望和興趣,另一方面順理成章的引出本框內容—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
2、引用時事新聞資料說明比較抽象的理論觀點,使枯燥的理論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的理解。由于高中政治理論比較抽象,導致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吃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結合近期的時事政治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例如,例如,人生價值的相關內容是非常抽象的,單純地理論性講解效果并不好,教師可以將國家榮譽勛章獲得者事跡引入課堂,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思考,從而可以為本堂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合理使用時事政治材料教學,既能提高學生對政治學習內容的理解,又能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3、學生或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引出某一重大時事新聞事件,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基本知識和原理對事件進行深入的剖析探究,從而發(fā)掘新聞中的原理知識。比如,10月28日至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召開,這次全會是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出重大戰(zhàn)略部署。這是黨的歷史上首次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全會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政府職能轉變、依法行政、自覺接受制約和監(jiān)督;中國共產黨領導執(zhí)政地位、依法執(zhí)政及其政協(xié)的地位作用;依法治國;國家機構改革等知識來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分析這一時事新聞熱點。依托于社會熱點新聞,既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新高考下的核心素養(yǎng)。
4、教師或學生提出生活中的某個具體問題,圍繞該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搜集、篩選時事資料,通過整理、歸納、分析以解決問題。高中政治是一門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值得我們用政治的眼光加以思考、探討。隨著信息量的不斷增大,每天都有很多時事方面的新聞發(fā)生,教師在教學時要適時引入這些案例,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講解消費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熱衷的雙十一,引導學生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有效分析,闡述自己的觀點,明白消費心理影響消費行為,消費者要樹立科學的消費觀。這樣的教學既將時事政治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在一起,又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
三、課后鞏固中的補充
在政治教學中僅僅依靠課堂有限時間討論時事政治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利用課外時間適當擴充。為此可以借助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對當下所發(fā)生的一些熱點時事政治新聞進行有效辯論,在課外的辯論中加深學生對政治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討論中提升學生分析時事政治的能力,在辯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例如,面對當前我國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設置相關辯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效率優(yōu)先 ;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公平優(yōu)先”組織學生展開正反方辯論,在辯論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高度與深度,在討論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中新課改倡導采用多元化、開放性的教學資源,時政熱點就是重要的開放性課程資源之一。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網(wǎng)絡及各種傳播媒體的豐富,大量的信息被迅速熟知和掌握,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應該說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時事新聞己經成為一種必然。加之思想政治課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與時俱進的要求,而時事新聞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如此一來,將其引入政治課堂教學就極大地增添了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豐富了課程資源,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入時事新聞,可以拉近政治學科與學生的距離,是滿足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鍛煉他們認知能力的十分有效的途徑。在運用思想政治課原理分析時事新聞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不斷的培養(yǎng)和提高。時事新聞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全面分析,這正好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偠灾瑢r事新聞熱點積極有效的引入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是課程教學的要求,亦是新課改的要求,更是時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