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文
摘要:建水紫陶以文為魂、以字畫水平和文化內涵來確定作品的價值,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中豐富生動而又獨特的人文符號,也凝結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審美意識以及價值觀念等,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其紫陶工藝集書畫、金石、鐫刻、鑲嵌、等裝飾藝術于一身,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關鍵詞:建水紫陶;文人趣味;裝飾工藝
在建水紫陶的審美結構中,器物表面的圖案裝飾占據(jù)著核心的地位。自刻填裝飾技法成形以來,中國傳統(tǒng)書畫一直是建水紫陶裝飾藝術的主要內容,建水紫陶裝飾藝術的典范,流露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情感結構”,具有身份特征,是文人趣味之“閑情逸致”的具體呈現(xiàn)。因而,基于文人趣味的“斷簡殘?zhí)彼w現(xiàn)出來的品味與格調勢必與流行于市井的“八破紋”截然不同。建水紫陶裝飾藝術在思想上以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道德為基礎,綜合道家的放達心性與佛家的超越空靈等觀念,以“物我相忘”的品味追求“天人合一”、“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在技藝方面,充分地發(fā)揮了建水紫陶刻填裝飾的金石韻味,用古樸、渾厚的藝術形式恰如其分地將典出有源的詩書畫印融合在一起,形成“返樸歸真”的格調。建水紫陶的裝飾藝術始終以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為準則,追求典雅的品味與格調,因而素有“文人陶”之譽。
作為極具藝術品格的“文人陶”,由于書畫名家在其裝飾工藝方面的參與,加之陶面特殊的肌理感,使得建水紫陶具有“雅致”的人文氣息。陳衡恪解釋文人畫時認為:“文人作畫,知畫之為物。是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文人畫具有的文學性、哲學性、抒情性,是文人精神追求的直觀的圖像性展現(xiàn)。尤其是清末民初出現(xiàn)在建水紫陶裝飾藝術中的“殘?zhí)笔址?,將各式殘破的信札,詩詞,繪畫等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極其講求畫面構成感的形式元素和諧統(tǒng)一地在陶面上進行表現(xiàn),不同的“帖”又是通過不同的書體寫就,“楷書,隸書,行書,篆書,草書”無所不包,又無不展現(xiàn)著作者深厚的書畫功底與藝術涵養(yǎng)。各殘?zhí)g層層疊疊,相互覆蓋,需經(jīng)過多次的泥面填刻才能最終完成?!皻垺奔礊槿笔В@缺失又在建水紫陶的陶面上塑造了一種嶄新的完整,道家“有無相生,虛實相生”的深玄思想在藝術的塑造中變得鮮活。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建水紫陶的裝飾藝術具有不同于一般民間工藝的超前性和藝術的純粹性。
此外,建水紫陶的陶面裝飾多以傳統(tǒng)文人畫為主,運用寫意的手法,將人物,花鳥等經(jīng)典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真”,“善”,“美”,“雅”等傳統(tǒng)美學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對紫陶煙斗制作工藝的嘗試為建水紫陶帶來了創(chuàng)新與工藝拓展的機會,在最大不過直徑10余厘米的煙斗斗面上,藝人們展現(xiàn)出精湛的技藝,方寸之間,填刻上精巧的書畫,無不雅致精巧,達到了“體質堅實,形式古樸,書畫生穎,色澤光潤”的藝術高度。盡管“紫陶煙斗”的誕生與我國近代有關鴉片的這段并不光彩的歷史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僅從建水紫陶的工藝角度而言,正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藝人們不斷摸索,并最終形成了“彩泥刻填”與“無釉磨光”兩種建水紫陶極為重要的工藝技巧,并在王定一等大師的導引下以高品質的書畫對陶面進行裝飾,大大提升了建水紫陶的藝術品格,實現(xiàn)了由“粗陶”向“細陶”,再向“文人陶”的過度,并最終奠定了建水紫陶“工”與“藝”相互融通的工藝美術價值。這類似于歐洲18世紀盛行的“洛可可”藝術的奢華風格,雖是富貴之家的奢靡鋪張促成了這一風格的形成,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熱衷享樂,愛欲交織的風氣,但它卻在極大程度上刺激了全新藝術樣式的產生,其影響力深入現(xiàn)代藝術設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藝術具有獨立而持久的品格,游走在一時一地的歷史之外。
杰出的作品總是能引領文化的潮流,在建水紫陶的鼎盛時期,高品位、高格調是藝人們的普遍追求,而“文人陶”的裝飾藝術也在實踐中不斷地得以豐富和發(fā)展?!肮ぁ迸c“藝”,兩者密不可分但也各有側重,前者更重技巧,后者更重精神追求。但建水紫陶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工”與“藝”的相互統(tǒng)一。建水紫陶裝飾是依靠純手工填泥完成的,色彩的差異則是通過不同顏色的泥料的來完成。通常在紅泥坯體上使用白泥填制裝飾,白泥坯體則反之。如裝飾需填色較多,兩種或三種以上的,需復刻復填。即將需要刻填的、面積較大的部位,以恰當?shù)纳嗫烫钜槐?,待坯體的泥料與填入的色泥充分結合后進行修坯,再根據(jù)其需要,填入另一種面積較小的色泥。有些裝飾較為繁復的紫陶器物,填泥、修坯的過程,需反復數(shù)十次才有可能達到漸變自然、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的藝術效果。這就需要負責填泥環(huán)節(jié)的藝人具有良好的藝術素養(yǎng),并且能熟練運用多種填泥技藝。建水紫陶的色彩豐富,變化多樣,似霞彩一般,五彩斑斕其紅有濃淡之分,褐具冷暖之別,白處明暗之間。一般說來,在自然狀態(tài)下,建水紫陶土有紅、白、青、黃、褐等顏色;待燒成之后,紫陶器物上有紅、白、灰、黃、棕、褐、黑、紫紅的多種色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坯色,是用紅泥或白泥制作器具,運用氧化焰燒制成的紅褐色,俗稱豬肝紅,或白黃色,也叫作象牙白。通常以這兩種顏色為主,但如果能夠巧妙的控制燒制方法,那么即使是同一個色相,其明度、艷度都會隨之而產生變化。加上紫陶色泥和色粉的比例調配,如果要將紫陶燒成的顏色進行具體區(qū)分的話,可以列出上百種,例如:豬肝色、象牙白、青白色、青灰色、香灰色、栗色、紫銅色、泥紅色、青褐色、棕黑色、漆黑色、榴皮色等等。這些色彩都是用不同的色泥和色粉調和本身的坯泥形成,所以盡管建水紫陶的色彩豐富,但都具備坯泥自然本色的原因。紫陶的色彩在色相、明度上變化多樣,過渡自然,但其艷度始終比較統(tǒng)一,因而色彩的特征以素潔淡雅、清麗古典為主。
建水紫陶的裝飾“工”與“藝”相輔相成,紫陶藝人堅守以本地泥料,獨特工藝和文人圖式的創(chuàng)作理念。高品質的建水紫陶陶面裝飾仍講求文人書畫所注重的意趣,意蘊,筆力,注重個性,講究至情,并通過“工藝”層面的保障滿足對美學思想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高媛菲,宣宏宇.“建水陶”的審美內涵和裝飾語言新氣象[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