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
傅連暲(1894-1968),福建長汀人,一代名醫(yī),曾任長汀福音醫(yī)院院長。1933年春,在毛澤東的動員下,他將醫(yī)院的全部設備和藥品遷往瑞金,并建立中央紅色醫(yī)院,任院長。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紅色中華》曾發(fā)表專題文章《紅匾送給捐助巨產(chǎn)的傅院長》,稱贊他是“蘇區(qū)第一個模范”。
傅連暲于1934年參加長征,到達陜北后,任中央總衛(wèi)生處處長兼中央醫(yī)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衛(wèi)生部副部長等職,是全國政協(xié)第二、三屆常務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他曾在回憶錄中提及一位名叫毛煥章的老鄉(xiāng),他們之間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
醫(yī)患情誼
1959年,傅連暲在《在毛主席教導下》一書記載,紅軍醫(yī)院不但想盡辦法給紅軍傷病員治病,而且盡力給當?shù)乩习傩湛床?。一天夜里,他正在燈下編講義,準備第二天給紅色醫(yī)務學校的學員上課。這時,有個20多歲叫毛煥章的老鄉(xiāng)提著馬燈慌慌張張地進來,焦急地說:“傅醫(yī)生快救救我老婆?!痹瓉?,這位老鄉(xiāng)的妻子臨產(chǎn),請了接生婆弄了一天也沒生下來,兩條人命危在旦夕。傅連暲二話沒說,馬上拿起藥箱,跑了一里多路,趕到產(chǎn)婦家接生。幾十分鐘后,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女孩降生了,母女平安。
傅連暲在書中寫道:“全國解放后,我接到一封信,信內還附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有十二個人,好像是張全家福。上面有一對老夫婦,還有三個年輕婦女,七個小孩。原來,這封信是毛煥章寫的。照片上的老夫婦是他和他的老婆。三個年輕婦女中,有個抱了一個娃娃,那就是我那次接生的他們的第一個女孩子,那個小娃娃是她的孩子,其他兩個年輕婦女和六個孩子是他們后來生的兒女。毛煥章至今記得我們醫(yī)院,在信上談了很多感激我的話,說我救了他一家人?!?/p>
紅軍院長深夜為難產(chǎn)的農(nóng)婦出診,救死扶傷,一心為民,令人贊嘆。近年來,筆者一直試圖尋找毛煥章及其后人,以便了解更多相關細節(jié)。
尋找無果
首先,筆者從傅連暲的回憶錄《在毛主席教導下》進行分析。由于中央紅色醫(yī)院于1933年春至1934年秋在瑞金開設,當年毛煥章是個20余歲的小伙,可推測他生于1910年左右。如今,毛煥章恐已不在世,只能設法尋找他的后人。
當年,中央紅色醫(yī)院設在瑞金葉坪鄉(xiāng)朱坊村。筆者根據(jù)傅連暲所述“跑了一里多路,趕到產(chǎn)婦家”,分析毛煥章就住在朱坊村附近。但朱坊村周圍村小組的居民幾乎姓“朱”,沒有一戶是毛姓人家。與朱坊相鄰的新院、田塢、下羅、洋溪、鮑坊等村,也沒有毛姓人氏。
而后,筆者想到按照瑞金毛姓分布情況,到毛氏聚居的村莊尋找。經(jīng)查,毛姓主要分布在葉坪鄉(xiāng)石園村和石崗村。但這兩個自然村距離朱坊村都有一二十里路,與書中“一里多路”不符。
盡管如此,在葉坪鄉(xiāng)黨史愛好者的幫助下,筆者來到石崗村。遺憾的是,在石崗村小組和石崗新屋村小組主要的毛氏聚居區(qū),通過詢問和翻查族譜,并沒有找到民國時期叫毛煥章的人。接著前往石園村,在石背村小組和高堪腦村小組毛姓聚居區(qū),再次查詢無果。
終見端倪
在瑞金毛姓聚居的村落沒有找到答案,筆者想到毛煥章是不是客居當?shù)啬兀?/p>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成立,設立九部一局,很多單位和企業(yè)為蘇維埃政府服務。除了紅軍隊伍中的外籍人口,還有很多外籍人員在蘇區(qū)各部門工作,如中央蘇區(qū)造幣廠從廠長到工人有很多是興國籍人士。
功夫不負有心人,筆者最終在文章《中央蘇區(qū)第一個紅色印刷所——毛銘新印刷所發(fā)展歷程》中找到毛煥章的相關信息。
毛煥章,福建長汀人。1921年,他從廣東引進近代印刷設備和五彩石印、活版印刷術,在長汀城關創(chuàng)辦毛銘新印刷所,開閩西近代印刷業(yè)先河。
自1929年紅四軍入閩,到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前,毛銘新印刷所成為中央蘇區(qū)四大紅色印刷所之一,為黨政軍機關印制了大量的宣傳品、文件、報刊。毛澤東曾說,革命宣傳好比是向敵人發(fā)射的精神炮彈,印刷所好比是制造這種炮彈的兵工廠。這給毛煥章等人很大的鼓舞。
從1931年12月開始,毛銘新印刷所負責承印少共蘇區(qū)中央局機關報《青年實話》。該報發(fā)行量最高時達2.8萬份,和《紅色中華》并稱中央蘇區(qū)影響力最大的兩家報紙。
1933年,毛煥章將印刷所印機、財產(chǎn)捐獻給少共蘇區(qū)中央局,毛銘新印刷所更名為青年實話印刷所,毛煥章舉家遷往瑞金。他在青年實話印刷所擔任業(yè)務負責人,因表現(xiàn)突出,多次受到黨中央機關報的表揚。
1934年紅軍長征前,毛煥章奉命送家小返長汀,后被疏散到漳州避居。1938年,毛煥章在長汀丁琴峰公祠成立毛明新印務局,為當時遷到長汀的廈門大學印刷宣傳抗日的校刊《唯力》。1949年10月,毛明新印務局趕印了《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特刊》。
1950年,毛煥章以最高票當選長汀縣出席福建省首屆勞模大會的工人代表。1954年,他被調往上海虹口區(qū)革命家屬印刷廠工作,直至退休。
根據(jù)資料得知,1933年至1934年,毛煥章在瑞金青年實話印刷所工作。經(jīng)查,蘇區(qū)時期該印刷所位于葉坪蘇維埃政府舊址旁邊的下陂塢村小組,后來搬遷到瑞金城郊下壩子村。毛煥章和妻子當時住在下陂塢村,距離葉坪朱坊中央紅色醫(yī)院只有幾里路程,這與傅連暲描述的“跑了一里多路”接近。
此外,在《中央蘇區(qū)第一個紅色印刷所——毛銘新印刷所發(fā)展歷程》一文中,附錄了一張1951年毛煥章一家在毛銘新印刷所舊址拍攝的全家福,共12人,并且注明了毛煥章夫婦及每個人的名字。這張照片上的人物分布與傅連暲《在毛主席教導下》一書中記述一致,由此證明此毛煥章即是傅連暲筆下的毛煥章。
通過照片的人物介紹,我們了解到,傅連暲接生的這名女孩叫毛愛先。新中國成立后,毛愛先結婚成家,并生下兒子李文華。
傅連暲和毛煥章都是福建長汀人,應該彼此熟悉,但傅連暲在書中并沒有說明。筆者希望有機會去福建長汀拜訪毛煥章后人,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