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元
【摘要】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致力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改進與優(yōu)化,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一些可行性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策略方法?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8-0065-02
小學語文新課標倡導生本教學理念,強調(diào)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優(yōu)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與方法,是小學語文教學永恒探究的課題。
1.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
1.1教學中未抓住學生的興趣點
處于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還缺乏一定的自制能力,并且學習動機不強,學生的學習動力產(chǎn)生的來源是自身的學習興趣。即學習興趣是支持學生進行持續(xù)學習與探究的重要動力。假若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不感興趣,由于自制能力的薄弱也無從長時間把注意力投入到學習中來。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了解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里,在教學中如何將興趣點與教學內(nèi)容結合起來。但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學生興趣的把握,忽視興趣的激發(fā),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教師照本宣科的教學使學生處于被動應付狀態(tài),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難有發(fā)揮的時機與空間。教學中缺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甚至與自己的生活背景相脫離,也就無從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也就無法深入文本當中與文本及作者進行近距離對話,文本宗旨也得不到有效深入的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體會,學習只處于膚淺層次,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很難得到有效培養(yǎng)。
1.2教學中缺乏問題驅動
傳統(tǒng)教學采取的是教師一味講解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被動聽講,這樣學生往往會產(chǎn)生依賴心理,老師是權威,教材是范本,學生只有被動服從而很難產(chǎn)生問題意識。在無問題意識狀態(tài)下,學生的學習必然缺乏探究動力。學習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這些過程被教師的講解與灌輸所替代,學生的主體作用很難得到激發(fā),沒有經(jīng)過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習處于沉悶無趣的狀態(tài),對文本的理解處于淺層次狀態(tài)。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內(nèi)容與過程圍繞考試指揮棒轉,課文教學只注重對文本的解析,致使文本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只是針對某一段落進行機械記憶,以應付考試。沒有對文本的整體把握下的語文教學,學生很難深入理解文本意旨,閱讀的個性化受到抑制,閱讀思維得不到拓展。以教師為主體講解的語文課堂教學,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沒有產(chǎn)生問題意識的機會,只是盲目狀態(tài)下的盲從性學習,學習動力無從產(chǎn)生,學生積極性得不到有效激發(fā)。
1.3合作學習得不到重視
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針對共同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相互借鑒與補充。而且,合作學習可以促進中下層學生的不斷轉化,在合作學習中中下層學生會受到優(yōu)生的影響,吸收優(yōu)生的經(jīng)驗,學習優(yōu)生的方法,從而提高完善自己。但是在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合作學習方式的重要性。有的教師認為學生的合作探究與交流會耽誤教學過程的進展,因此教學中很少涉及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即使采取合作教學模式,在對學生的組織、教師的監(jiān)督與引導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對合作學習的主題難度的把握不當,有時難度過高,學生因為運用現(xiàn)有知識難以解決問題,而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然而難度過低,學生無需要進行合作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學生也會失去合作探究興趣。此外,合作學習中缺乏矯正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得不到及時肯定與鼓勵,導致合作學習效果不理想。
1.4忽視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運用
信息技術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多媒體可以創(chuàng)設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相融合的教學情境,有效刺激學生感官,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目前部分小學語文課堂的多媒體運用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多媒體的過度使用,占用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時間與合作學習空間,學生在長時間觀看多媒體視頻時產(chǎn)生了疲勞感,進而對語文課堂學習失去興趣。二是多媒體的使用脫離了教學主題,教師只是以活躍課堂、集中學生注意力為目的,視頻的選取與剪輯都與教學重點與難點的解決作用不大。三是多媒體的使用代替了學生想象的空間。運用多媒體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想象能力,可是視頻的全程播放,學生的想象被視頻畫面所左右,想象的空間縮小。所以多媒體的使用要合理,要用于學習的關鍵點,同時不能忽視語言文字給學生營造的想象空間,要多借助于語言文字來激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策略
2.1教學中引入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酷愛游戲,活潑好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引入游戲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如小學語文中的識字教學是相對枯燥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通常是讓學生機械記憶,往往會使學生失去興趣。課堂教學中引入游戲可以為教學注入活力,激活學生思維。如識字教學中根據(jù)相同偏旁的字進行接龍比賽等,都可以滿足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與好勝心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同樣在進行拼音教學中,教師也可以運用手拉手、兒歌創(chuàng)編等形式,使學生對拼音學習產(chǎn)生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再如,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但是一味采取講解灌輸?shù)慕虒W模式,小學生往往對閱讀興味索然,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引入游戲可以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當中,加深理解。譬如在學習《司馬光》一文時,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后,運用角色扮演的形式進行課本劇表演的游戲活動,學生扮演司馬光和與司馬光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學生在表演中不僅對課文情境進行了再現(xiàn),還在表演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課文,體驗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與當機立斷的處事風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把知識的學習融入游戲當中,可以讓學生身心放松地進行學習,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2.2教學中運用提問,提高學生探究動力
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所采用的是灌輸法、注入式教學模式,學生只需要被動聽講,然后完成教師指定的學習任務就可以了。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很難產(chǎn)生問題意識。而沒有問題的學習過程,學生就很難產(chǎn)生學習動力。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設疑激趣,提高學生探究動力。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教師提出問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它的位置、顏色、形狀是怎樣的?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問題往往成為學生探究問題的驅動力,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jù)問題進行閱讀,學生對問題探討清楚了,也就為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再如,在學習《鳥的天堂》時,教師提問學生:“文中為什么把大榕樹稱為‘鳥的天堂?”學生通過討論后認為,作者把大榕樹稱為鳥的天堂是十分確切的,因為不但榕樹中的鳥兒都可以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當?shù)氐霓r(nóng)民與鳥兒也是和諧相處的,沒有捕獵等行為,鳥兒在這里生活得自由而幸福;有的同學認為,自然環(huán)境應該受到有效保護,不能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學生列舉了一些人類破壞生態(tài)平衡而受到懲罰的事例;還有的學生認為,鳥兒與鳥兒、人與鳥兒及人與各種動物和諧生活的“大榕樹”,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只有平等相待,和諧相處,社會才會興旺發(fā)達??梢?,合理的設疑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個性化解讀,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語文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教師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產(chǎn)生質疑,從而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如在學習《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時,教師鼓勵學生通過閱讀提出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了:“如果地球環(huán)境惡化了,不適合人類生存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達,人類能不能尋找到另一顆星球,進行新的生活?”,教師就此問題讓學生展開小組探究性交流,學生在討論中查詢相關科學資料,理解了只有地球才最適合人類生存,人類要樹立環(huán)保意識,保護共同的家園。
2.3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
合作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存在差異,學習水平各不相同,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相互交流與探究,在學習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通常是以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的。所以,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分組要本著“同組異質”的原則,把好中差三類學生平均分配到各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等量的好中差學生。這樣可以便于在學習中發(fā)揮優(yōu)秀生的帶動作用,中差生可以向優(yōu)秀生請教。優(yōu)秀生也可以為中差生提供幫助。例如在學習《金色的魚鉤》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小組中分配學習任務,讓學生分工把生字新詞、寫作背景等通過搜尋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學習,然后在小組內(nèi)進行合作交流,中差生在整理過程中資料不全面的地方,可以由優(yōu)秀生幫助整理補充,并且進行交流溝通,這樣也擴大了中差生學習的知識面,同時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再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爬山虎的生長規(guī)律進行探究,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及個人閱讀進行交流學習,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題。在學習中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借鑒與提高,教師可以對學生實施合作式評價。如教師評價、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小組互評等。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后,教師讓學生進行朗誦比賽,同學們可以對學生個人及小組的總體朗誦情況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看法,指出不足,提出建議如何改進。通過合作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產(chǎn)生學習的成功感,激發(fā)了學習欲望。
2.4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人們?nèi)粘I畹母鱾€領域,也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了優(yōu)勢平臺。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如在學習《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時,教師可以播放關于小松鼠的動畫片,以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動畫片播放,學生對于小松鼠的形象有了具體的了解,從而對課文中描寫小松鼠的詞句有更好的理解。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進行分析思考的思維能力。如在學習《端午粽》時,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制作有關端午節(jié)為主題的課件,以圖片及視頻的形式呈現(xiàn)端午節(jié)的相關活動及元素,讓學生沉浸在端午節(jié)的氛圍中,了解端午節(jié)的知識。如端午節(jié)的民俗、南北方粽子的差異、屈原的故事等,學生可以聯(lián)系生活中端午節(jié)吃粽子的生活經(jīng)驗,理解文章中描寫端午粽的相關詞語與段落。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獲?中國的傳統(tǒng)美食粽子、湯圓、餃子蘊含著怎樣的含義?”,從而使學生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會中國節(jié)日內(nèi)涵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劉艷.小學語文游戲化教學策略[J].江西教育,2018(27)
[2]張志軍.合作學習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31)
[3]楊廣德,陶加巖,包維范,王豐義.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09)
[4]羅志成.將情境教學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的實踐探索[J].新教師,2017(10)
[5]于劍.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課程教育研究,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