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
7月7日15時10分,桐廬縣啟動防洪工級應急響應。尤其在7月8日9時,新安江水庫自建庫以來首次9孔全開泄洪,桐廬面臨新安江、分水江、蘭江“三江”洪水疊加,桐廬桐君山水位11.81米,超警戒水位0.31米,富春江、分水江兩江合成流量約16000立方米/秒,這座詩畫之鄉(xiāng)、瀟灑古城經受著前所未有的防洪考驗。
面對災情,桐廬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緊急行動、英勇奮戰(zhàn),廣大志愿組織和志愿者無私奉獻、集結奮戰(zhàn),用最堅定的初心使命、最堅強的責任擔當,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集中統(tǒng)籌 筑起抗洪救災“橋頭堡”
隨著新安江水庫泄洪的啟動,一場爭分奪秒的防汛戰(zhàn)役按下“快進鍵”。防洪I級響應后,桐廬縣四套班子領導分別按照包鄉(xiāng)走村要求,連夜趕赴駐點鄉(xiāng)鎮(zhèn),靠前指揮,蹲點召開緊急動員部署會,檢查防汛工作,鄉(xiāng)鎮(zhèn)黨委班子下沉到村,帶頭值守、帶頭巡堤、帶頭處險,為打贏防汛抗洪救災攻堅戰(zhàn)贏得了時間。
汛情當前,全縣統(tǒng)一各方力量,迅速集結動員??h級層面,成立綜合協(xié)調組、物資保障組、專家研判組、應急搶險組、衛(wèi)生防疫組、宣傳報道組等六個專項工作組,交通、林水、應急、公安、住建、衛(wèi)健等十余個部門專業(yè)力量下沉一線,及時開展路面搶修、隱患排查、轉移疏散、保障物資等工作,確保第一時間發(fā)現問題、排除風險。
各鎮(zhèn)街、村社連夜行動,及時成立黨員防汛應急先鋒隊30余個,按照“不少一戶、不落一人”的原則,以網格為單位開展地毯式的排查,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危急關頭不顧個人安危,生動詮釋了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
富春江沿江的江南鎮(zhèn)窄溪村是桐廬縣人口最多的村,共有1.4萬人,預計受淹地區(qū)面積廣,部分村民需連夜緊急轉移。窄溪村黨委于7月7日當晚緊急組建黨員先鋒隊,挨家挨戶上門開展人員轉移工作,一夜之間共計安全轉移農戶10000余人。
精準服務 展示耀眼志愿紅
2018年9月,桐廬作為50個試點縣(市、區(qū))之一,率先在全國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因有與縣應急管理平臺聯建的優(yōu)勢,此次桐廬縣防汛工作指揮部就設置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鄉(xiāng)村三級聯動指揮系統(tǒng)作用,對防汛工作進行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指揮。
7月7日以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發(fā)揮宣傳優(yōu)勢,綜合運用電視端、戶外大屏端、手機端,做好汛期知識普及,增強居民自我防范意識和防護能力。同時,下發(fā)《弘揚志愿精神、助力防汛救災》倡議書,通過微信群、“文明幫幫碼”、“志愿匯”平臺發(fā)布防汛救災志愿服務需求信息,動員全縣各志愿服務隊、廣大志愿者積極行動起來,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主動參與防汛抗洪志愿服務活動??h融媒體中心“瀟灑桐廬”App上開辟“文明實踐助力抗洪救災”專題,第一時間更新汛情最新動態(tài)、志愿者參與防汛工作情況,專題閱讀量超過百萬次。
連夜清理河道淤積物、冒雨設置沿江隔離帶、入戶幫助村民轉移物資、協(xié)力轉移被困群眾、為安置點群眾送去飯菜……面對洪峰,桐廬縣1.5萬余名志愿者集結出動、踴躍“領單”,協(xié)助成功轉移群眾2.7萬余人,生動展現著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縣的精神面貌。
一支由陽光公益、富春公益、極速救援等近百名具有專業(yè)搶險技能志愿者組成的隊伍火速支援一線。桐廬富春公益救援中心于7月7日晚全隊進入24小時備勤狀態(tài)。在接到桐廬縣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揮部發(fā)布《關于做好分水江、富春江流域防汛工作的公告》后,連夜對桐廬東門頭及富春江兩岸進行巡防.共出動58人次。8日凌晨4點,接大豐村村民求助,由于房屋處在低洼地段、人員不足,造成家具及電器來不及轉移等情況,救援中心第一時間組織6名隊員驅車前往,經過2個多小時的奮戰(zhàn),成功將全部物資轉移到位。
一支網絡輿情收集志愿服務隊也迅速成立,24小時在線做好涉桐輿情信息的收集、研判、處置和引導,積極轉發(fā)防汛權威動態(tài)近10000條。針對網上出現的不實傳言,第一時間組織志愿者跟帖、辟謠,截至目前,共跟帖、辟謠不實信息10余條。
萬名黨員 筑起救災“連心壩”
桐廬全縣上下眾志成城抗洪搶險,上演著一幕幕抗洪搶險暖心故事。
桐廬縣桐君街道不僅處于沿江地帶,且屬于老舊城區(qū),人口密集、老舊危房較多,經歷了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人員轉移。桐君山腳下的“水上村”,共計9戶14人,因汛情而誕生的“水路”最深處已達4米,村莊仿佛一座孤島,但居民卻舍不得離開家。桐君街道黨工委專門組建起一支黨員應急志愿服務隊,集合社區(qū)干部、民間專業(yè)救援隊、公安等力量,三上三下“水上村”,反復耐心勸說,終于在汛情加劇前將所有群眾用沖鋒舟成功轉移。
桐君街道東門社區(qū)黨委書記方美平、副書記李芙蓉遇到不愿轉移的八旬獨居老人,深夜苦口婆心勸導半個小時,用真情和耐心成功將老人轉移至集中安置點,隨后又投入其他居民轉移工作一直到凌晨。因東門社區(qū)開元街23幢、25幢等6棟樓地下室倒灌,社區(qū)采取斷電措施。黨員朱賢良主動購買了一批手電筒一戶戶送上門,送去了光明,也送上了溫暖。
富春江鎮(zhèn)駐村干部周晨帶領所駐村兩委干部連續(xù)奮戰(zhàn)40多個小時,連夜研究轉移方案,組織沙灣自然村近400名群眾完成轉移;鐘山鄉(xiāng)中一村黨員汪勇平在巡查中發(fā)現元子庵水庫排澇水渠被砂石泥土淤積,毅然跳入水渠徒手將其挖開,成功疏通水渠;合村鄉(xiāng)政府平安辦干部王長紅在上門救援過程中,背著受困兒童冒雨蹬水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江南鎮(zhèn)石泉村黨支部委員吳安友連續(xù)奮戰(zhàn)兩日,轉移多名80歲以上臥病在床的老人,他體力透支、雙腳潰爛……
干群一心,形成防汛抗洪強大合力。7月7日8點半左右,徐七線慈祥嶺路口發(fā)生塌方,塌方淤泥落石占據了整條車道。塌方處位于鐘山鄉(xiāng)東大門,是鐘山交通的主動脈,若不及時處理,將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巨大影響。接到群眾來電后,鐘山鄉(xiāng)防汛指揮部副指揮朱成祥立即向指揮部成員下達緊急指令,必須第一時間搶通鐘山交通主動脈?,F場,參與搶險的不光有黨員干部,還有一支自發(fā)組織的群眾隊伍。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的交通管制,有的清理落石,有的疏通道路。經過大家的團結協(xié)作,在短短半小時之內,徐七線就恢復了單邊通行。
一個個鮮活事跡,一個個奮戰(zhàn)背影,凝聚起桐廬全體黨員干部沖在一線、連續(xù)作戰(zhàn)、不怕犧牲、奮勇抗災的強大動力,在滔滔洪水中筑起了一道道沖不垮的“紅色堤壩”。
作者單位:桐廬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