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地理上比鄰的緣故吧,邕寧跟南寧在我看來密不可分。居住在南寧的我經(jīng)常去邕寧閑游,拜訪五圣宮,游覽浦津公園,瞻仰頂螄山遺址,吃一碗生榨粉,聽一段嘹啰山歌,興盡方歸。這樣的習慣我已持續(xù)多年,并且還會延續(xù)下去。
對很多外地人來說,有一個問題會讓他們感到糾結(jié):邕寧跟南寧有什么關系?南寧為什么簡稱邕?為什么在南寧街頭還能看到邕寧的古跡?翻開歷史,答案并不難找:邕寧歷史悠久,自東晉大興元年(318)始建晉興縣起至新中國成立之初,縣治均設在南寧城內(nèi)。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四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的南寧市。一九五〇年二月八日廣西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市,邕寧縣府于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后遷往蒲廟。二〇〇五年三月南寧市部分行政區(qū)劃調(diào)整,邕寧進入撤縣設區(qū)的發(fā)展新歷程。
如此看來,現(xiàn)在的大南寧和邕寧,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在南寧江北大道明德街55號仍然可以找到邕寧電報局的舊址,便是一個鋼鐵般的佐證。此外,邕寧與南寧同享一條母親河——邕江。一般認為,邕江上起西鄉(xiāng)塘區(qū)江西鄉(xiāng)宋村的左、右江匯合點,下止邕寧區(qū)與橫縣交界的六景鄉(xiāng)道莊村,全長一百三十三點八公里。南寧和邕寧沒有“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的“苦戀”,只有“我住邕江中,君住邕江尾”的相望。
每次去邕寧,五圣宮是我的第一站。這座寺廟位于邕寧區(qū)蒲廟街上,始建于乾隆八年。其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雙層青磚琉璃瓦,分前后兩座(進),兩邊均有側(cè)室,并各有樓、側(cè)門通道,后廳有北帝、龍母、天后、伏波、三界五座神像,故稱五圣宮。寺廟內(nèi)外挑檐及墻上端均有浮雕和壁畫,前廳頂脊雕有雙龍戲珠和人物表演塑像,廳、室外檐邊、頂分別有石獅及鯉魚等雕塑,建筑技藝精巧、華美。據(jù)說五圣宮諸神十分靈驗,比如,盡管后山樹木眾多,屋頂卻從來沒有一片落葉。因此,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蒲廟及南寧周邊前來上香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求財、求子、祈福者。都說“舉頭三尺有神明”,我每次拜訪五圣宮,都會上幾炷檀香,訴說一下心愿,祈求平安如意。五圣宮后方就是浦津公園了,公園面積雖然不大,由于石階陡峭,攀爬起來還是比較費勁的。置身山頭,滿眼青翠,風景極好,既可以看到武圣宮全貌,又可以俯瞰蒲廟街區(qū),還可以目送浩蕩邕江東流,難怪一到周末公園便游人如織。
去邕寧的第二站,我會選擇頂螄山遺址。頂螄山遺址位于邕寧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是一處距今約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遺址。整個山丘呈橢圓狀南北延伸,地勢東高西低,總面積四千多平方米,被列為 一九九七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和國家大遺址展示中心之一。作為中國史前文化中一種獨特文化類型的代表,頂螄山遺址以奇特肢解、屈肢葬式、完整的陶器、層次清楚的文化序列,令中外著名考古專家為之迷醉。其內(nèi)涵、意義和科學價值完全可以和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博物館相媲美。漫步在如此蘊含豐厚而又撲朔迷離之地,誰都難免追思先人,抒發(fā)懷古之情。詩人劉希寧詠頂螄山遺址的詩無疑說出了大家的共同心聲,詩曰:
頂螄山上吊先民,滄海桑田感慨深。
投石舉竿驅(qū)虎豹,茹毛鐵血度晨昏。
千層貝殼千層寶,百件殘?zhí)瞻偌洹?/p>
邕邑誰言無勝跡,螄山遺址任歌吟。
逛完五圣宮和浦津公園,瞻仰完頂螄山遺址,此時人已饑腸轆轆,便直奔生榨米粉店而去。來到邕寧,如果你不吃一碗生榨米粉相當于白去了。這一種廣西傳統(tǒng)食物,最出名的產(chǎn)地是邕寧,而邕寧最地道的生榨粉出自蒲廟。蒲廟生榨米粉以軟、滑、香,還有與眾不同的微酸聞名。據(jù)說,這種微酸的形成并非加入食用酸醋,而是在加工米粉過程中由于產(chǎn)生了一種能助食物消化的酵母菌的作用后自然形成的,是米粉本身的味道。也就是說,吃生榨米粉就要吃這種“餿味”,那才正宗。此外,蒲廟生榨米粉的配料也是一大特色,多年未變的傳統(tǒng)老三樣“豆腐干、頭菜碎、豬肉末”均為生料。當一碗熱氣騰騰的生榨粉端上桌時,豆腐干的香、頭菜碎的脆、豬肉末的嫩配合得天衣無縫,讓你享盡吃粉樂趣。有意思的是,蒲廟街上有一家生榨米粉店開店幾十年一直無店名無招牌,因曾位于最熱鬧的蒲廟劇場門口,蒲廟人提起它時只會說“劇場旁那家最好吃”。粉店后來搬到和平街上,才與時俱進地起了店名——“古鎮(zhèn)榨粉店”,此后便遠近皆知。可見好東西不怕藏得深,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這跟做人的道理一樣,求真務實終有出頭之日。
逛累了,吃飽了,人總得找點文藝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邕寧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素有“八尺方丘足堪樂,萬年農(nóng)耕看邕寧”的美譽,自然不會讓人失望。當城鎮(zhèn)化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邕寧區(qū)仍頑強地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壯鄉(xiāng)特色。壯族八音、疍家文化、嘹啰山歌、搶花炮、賽巧節(jié)、點米成畫、含火犁頭等民俗文化世代傳承。逢年過節(jié)到邕寧,獨特的民俗活動讓你切身體會到“衣冠簡樸古風存 ”的味道。素有“東方橄欖球”之稱的孫頭坡“二月二搶花炮”活動,一年比一年豐富,近年來更是增加了龍獅巡游、八音表演、粵劇演出、競放煙花等活動,吸引幾萬人觀看。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二的蒲廟鎮(zhèn)花婆節(jié),當?shù)貕炎迦罕妭滢k貢品到花婆廟祈福,舉辦花婆施粥、放花燈、巡游等民俗活動,讓花婆積德行善的品德代代相傳。嘹啰山歌旋律簡潔,富有特色,歌詞風趣幽默,不拘一格,一千多年來傳唱不衰。相傳古代有一個美麗的壯族女子,不愿由人說親定媒,決定拋“錦雞”選夫婿——姑娘手捧“錦雞”背對觀眾站在彩臺上,哪位青年男子最先搶到“錦雞”就可以獲得芳心。拋雞時,看熱鬧的鄉(xiāng)親們都盯著彩臺大聲直呼“嘹啰”“嘹啰” 助威助興。此起彼伏的“嘹啰”聲極具韻律,當即有歌師以“嘹啰”編歌演唱,使活動達到高潮。由此產(chǎn)生的“嘹啰”一詞作為山歌開唱的固定句式沿用至今,成為“千年古調(diào)”。邕寧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致、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紛至沓來,共享民俗盛會。
時代在變遷,南寧在發(fā)展,邕寧卻保留了許多老南寧的底色,讓人不禁為它駐足。漫步蒲廟街頭,無論是商鋪還是樓房,似乎還是從前的樣子,甚至還能看到街邊的裁縫店、DVD 店。沐著午后暖陽,閑坐門前品茶,看路人悠閑溜達,看老街重煥生機,生活原來也可以如此愜意。
以前去邕寧,我大都選擇走仙葫大道。沿江驅(qū)車,任江風拂面,任思緒飛揚?,F(xiàn)在去邕寧,可走的路線多了,可玩的地方也多了。除了莊嚴靜穆的五圣宮,修繕一新的浦津公園,人文厚重的頂螄山遺址,還有流光溢彩的萬達茂,絢麗多姿的南寧國際園博園,繁花似錦的那貴坡櫻花園等,令人目不暇接。
歲月如流,很多東西都在蕩滌中變淡或消逝,唯有真情亙古不變。邕寧在我心里還是那個老朋友,我們之間沒有隔閡,它仍然待在那里等我拜訪。至于邕江,它就是那根牢固的紐帶,始終牽系著兩頭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