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八日,中午時分,我自綠城出發(fā),約兩小時的路程后,抵達南昌。
此刻,南昌的天空有些陰沉,不久,陰云密布,大雨傾盆。我的心也同樣變得沉重。江西于我來說,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曾歷經(jīng)南昌起義、中華蘇維埃政權(quán)、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它見證了腥風血雨,槍林彈雨,我油然而生一股崇敬之情。我自小便崇拜英雄,他們給我奮斗的力量,給我人格的尊嚴,給我學習的榜樣,予我前進的方向。
我大半生在商海里打拼,經(jīng)歷過苦辣酸甜,花開花落,也曾春風得意,意氣風發(fā)。作為一名基層的企業(yè)黨組成員,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chǎn)黨員,此次來南昌學習,更是難得的自我提升的機會。
經(jīng)過兩個多小時的風雨洗禮之后,南昌城雨過天晴。顧不上臥床休憩,來不及思鄉(xiāng)念親,我肩負著一個巨大的問號,一個歷史的問號,這問號不是屈原的《天問》里的千古問號,不是《十萬個為什么》里兒童好奇的問號,也不是福爾摩斯神探驚嘆的問號,更不是數(shù)學家陳景潤“哥德巴赫猜想”里神秘的問號。這個問號,讓我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南昌的古城,感受和閱讀英雄城市的百年風采。我精神振奮,激情澎湃,又心情沉重,扛著這個沉甸甸的問號前行,行走在大街小巷,行走在尋常巷陌,行走在橋廊亭閣,行走在歷史與未來交錯的十字路口。
沿著綠蔭掩映的街道,一路來到了八一廣場。最初映入眼簾的,是矗立著的八一起義紀念塔。紀念塔是廣場中的標志性建筑,高五十三點六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頂四部分構(gòu)成,塔座正面鐫刻著“八一南昌起義簡介”的碑文,東、南、西三面各有一幅反映武裝起義的人物浮雕,塔身正面為“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銅胎鎏金大字,塔頂由一支直立的巨型“漢陽造”步槍和一面八一軍旗組成。整座紀念塔造型雄偉挺拔,塔頂?shù)陌艘卉娖煊L飄揚,十分壯觀,令人肅然起敬。
紀念塔前,有一條河,名為“金水河”。河長一百二十米,寬十四米,河上架設(shè)有兩座造型別致的金水橋,橋長五米。金水橋上有八一音樂噴泉,此起彼伏的噴泉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黃河頌》《咱們工人有力量》《咱當兵的人》《為了誰》《走進新時代》等著名歌曲,形成水舞歌飛、色彩斑斕的視覺與聽覺壯景。
八一廣場中心樹立著浮雕,分別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斗爭、紅都瑞金、萬里長征、敵后抗日、解放戰(zhàn)爭和鋼鐵長城。浮雕背面是江西現(xiàn)存的八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即井岡山、廬山、三清山、三百山、龍虎山、仙女湖、梅嶺、龜峰。
廣場南面設(shè)置了雄偉的八一升旗臺。這里是舉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授旗儀式和升國旗儀式的地方。升旗臺北側(cè),一方高大的漢白玉鐫刻著江澤民同志的親筆題詞“軍旗升起的地方”,突出了南昌在中國革命中特殊的歷史地位。升旗臺南側(cè),與之相對稱的漢白玉鐫刻著毛澤東手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了井岡山道路對于中國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廣場南部直通升旗臺的中軸線上,鋪設(shè)了一條四十九米長、四點九米寬,由透明玻璃構(gòu)成的步行道。步行道由三十二塊漢白玉鐫刻而成,石雕用八千余字,展示了從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八一南昌起義至二〇〇三年“神舟五號”升天,展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成長史,堪稱一幅雄渾壯觀的軍史碑廊。
我久久佇立在英雄紀念碑下,腦海中浮現(xiàn)出那段崢嶸歲月。往事滄桑,驀然回首,已是潸然淚下。第二天下午,我參觀了八一起義紀念館。紀念館坐落在中山路三百八十號,占地面積五千九百零三平方米,這里原為江西大旅社,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動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斗爭的第一槍,江西大旅社成為南昌起義的總指揮部。多年來,紀念館致力于館藏文物的征集和研究,不斷豐富館藏文物,同時對總指揮部舊址進行了維修和翻新,對現(xiàn)有陳列品進行了翻修,并運用高科技手段,采用聲、光、電同步進行的大型沙盤模型,真實地反映了當年八一起義的戰(zhàn)斗過程,又運用多媒體影視合成景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朱德施計”的故事,還運用電動圖表、繪畫、雕塑等現(xiàn)代化手段,豐富了整個大廳的陳列內(nèi)容,將新的陳列物和復原陳列品相結(jié)合,使整個紀念館更富有生動性和教育性。歷史是一本教科書,它給我們以啟示,賦予我們責任感與使命感。
接下來的日子,我有幸來到南昌大學聆聽教授們的授課。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紅軍后代丁老師,講述她爺爺參加革命的動人故事。戰(zhàn)爭年代的勇士們不怕犧牲、機智勇敢、艱苦卓絕的奮斗精神,讓我思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報效祖國,才能不負革命先烈的囑托。
英雄的南昌,英勇的南昌。歷史的南昌,現(xiàn)代的南昌。
緊張的學習之后,我懷著復雜的心情登上了廬山。這座名山承載了中國多少歷史和文化,在廬山上, 我想了很多,很多……
不久,我借道去了離南昌不遠的九江。站在古老的潯陽江畔,回憶起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并參觀了四大書院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多少名家曾在此傳道授業(yè)解惑。
此次江西之行,是一次緊張而充實的學習,令我的靈魂得以進一步凈化與升華。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習主席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義,我也意識到,堅持文化自信,保持精神本色有多么重要。是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