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京,吳義班,張召來,李林博,劉玉肖,姬金嶺,魏洪福,張 杰*
(1.佳木斯大學 藥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2.嘉興市世誠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001)
N-苯基馬來酰亞胺(N-phenylmaleimide,簡稱N-PMI),其外觀為淺黃色針狀晶體,熔點為88~90℃,沸點為162~163℃[1]。其結構式為:
因其具有1,2-二取代乙烯基結構,與高分子鏈結合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聚合物的耐熱性[2]。并且其與高分子聚合物如ABS樹脂等進行共混后,可以提高高分子聚合物的玻璃化轉變溫度和熱分解溫度,改善材料的加工性[3]。此外,N-PMI還在農藥、醫(yī)藥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4]。
目前國內外N-PMI的合成方法已有大量報道,主要有一步法、共沸法、醋酐法、酯化法[5]等,這些方法存在生產成本高、純度低、“三廢”多等問題。例如使用強酸作催化劑,利用共沸脫水法生產N-PMI時,在后處理階段會產生大量酸性廢水,處理難度大,生產成本高。
本文采用苯胺的對甲苯磺酸鹽作為反應的原料兼催化劑,與馬來酸酐反應,一鍋法制備N-PMI,在保證產率的同時,有效避免了大量酸性廢水的產生。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順丁烯馬來酸酐,北京紅星化工廠;苯胺,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一水合對甲苯磺酸,上海賢鼎化學試劑公司;對苯二酚,天津市遠航化學品有限公司;苯,天津市福晨化學試劑廠;上述原料均為分析純。
集熱式磁力攪拌器DF-101S(上海吉眾儀器有限公司);RE-2000A旋轉蒸發(fā)器(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ZF-1型三用紫外分析儀(杭州齊威儀器有限公司);X-5顯微熔點測定儀(北京泰克儀器有限公司);400 MHz核磁共振儀(Agilent technologies)。
在裝有溫度計、分水器、回流冷凝器的100 mL三口瓶中,加入1.08 g(11 mmol)馬來酸酐,溶于適量苯中。室溫攪拌,緩慢加入2.83 g(10 mmol)苯胺磺酸鹽,攪拌30 min。將反應瓶移到水浴中,加入少許對苯二酚及DMF,85℃回流分水,TLC檢測反應進程。
反應結束后,加入0.93 g(10 mmol)精制苯胺,過濾得白色苯胺磺酸鹽,減壓回收溶劑,加入適量水洗,室溫攪拌30 min后抽濾、干燥,得黃色針狀固體。
根據(jù)以上步驟,依次對原料配料比、對甲苯磺酸成鹽次數(shù)、溶劑用量和回流脫水時間進行單因素實驗,以考察其對N-PMI產率的影響。
所得化合物的熔點為85~89℃(文獻值[6]86~90℃)。
1H NMR (400 MHz,CDCl3) δ 7.55~7.32(m,5H),6.86(s,2H)。
13C NMR (100 MHz,CDCl3) δ 169.57,134.22,131.23,129.18,128.00,126.11。
結合1H NMR和13C NMR數(shù)據(jù)及文獻報道,本文所得產物結構確定為N-PMI。
固定其它條件下,選取原料配料比(n馬來酸酐∶n苯胺磺酸鹽)分別為1.00eq、1.05eq、1.10eq、1.15eq、1.20eq的5個水平,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原料配料比對N-PMI產率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馬來酸酐用量的增加,N-PMI產率隨之增加。但當馬來酸酐的用量增加到1.20eq時,N-PMI產率反而出現(xiàn)了小幅度下降。該現(xiàn)象一方面,可能由于過量的馬來酸酐,在實驗條件下因其雙鍵結構的高活性,從而引發(fā)自身聚合,使得參與主反應的馬來酸酐的量降低,N-PMI產率隨之降低;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反應過程中生成的N-PMI與苯胺存在“邁克爾加成”反應的可能性,從而使得最終N-PMI產率降低。由上可知,最佳原料配料比應為n馬來酸酐∶n苯胺磺酸鹽=1.10∶1.00。
采用苯胺成鹽分離法,回收對甲苯磺酸并循環(huán)使用。研究了相同條件下,循環(huán)使用對甲苯磺酸苯胺鹽對N-PMI產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隨著對甲苯磺酸成鹽次數(shù)的增加,N-PMI產率略有下降,但循環(huán)使用次數(shù)至少可達3次。
實驗數(shù)據(jù)表明,多次成鹽循環(huán)使用的對甲苯磺酸仍具有較好的催化效果。在TLC監(jiān)測反應進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由多次成鹽循環(huán)使用的對甲苯磺酸所形成的對甲苯磺酸苯胺鹽與馬來酸酐反應迅速。在較短的時間,即可生成大量中間體化合物--N-苯基馬來酰胺酸。同時對甲基苯磺酸從對甲苯磺酸苯胺鹽中快速游離出來,繼續(xù)催化N-PMI的合成,且最終所得N-PMI產率較為理想。
參照1.3合成實驗步驟,向反應體系中分別加入15.00、20.00、25.00、30.00、35.00 mL溶劑苯,進行平行試驗來考察溶劑用量對N-PMI產率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溶劑用量a對N-PMI產率的影響
由表3可知,溶劑用量對產品產率有較大的影響。這是由于在常溫條件下,生成的N-苯基馬來酰胺酸在溶劑苯中溶解性極小,不利于進一步合成N-PMI。
本文通過升溫至回流溫度和加入少許助溶劑-DMF的方法,使得N-苯基馬來酰胺酸溶于溶劑中,形成均相反應體系,從而促進N-PMI的合成。當溶劑用量較少時,體系呈非均相反應體系,副產物較多;當溶劑用量較多時,反應物濃度低,反應時間較長,從而引起較多副反應,使得N-PMI產率降低。由表3可知,最佳的溶劑用量為25.00 mL。
固定其他反應條件,對不同水平的回流脫水時間對N-PMI產率的影響進行了考察,其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回流脫水時間對N-PMI產率的影響
由表4可知,脫水時間對N-MPI產率有較大的影響。一段時間內,隨著回流脫水時間的增加,N-PMI產率逐漸升高;繼續(xù)延長回流脫水時間,逐漸有泥狀樹脂生成,導致N-PMI產率大幅度下降。因此,最佳回流脫水時間為4 h。
以馬來酸酐為原料、苯胺磺酸鹽為催化劑、苯和DMF為混合溶劑,“一鍋法”成功制備出N-PMI。并通過單因素實驗得到最佳N-PMI合成工藝為:1 g苯胺磺酸鹽,8.8 mL苯,0.5 mL DMF,n苯胺磺酸鹽∶n馬來酸酐=1.00∶1.10,回流脫水時間為4 h,N-PMI平均產率為88%,純度為93%。其中苯胺磺酸鹽循環(huán)使用次數(shù)至少達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