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育教 歐陽一彬
【摘 要】目的:探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急診搶救的臨床效果,為臨床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方法:擇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30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并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對于出血量較小的患者采取內(nèi)科干預,命名為內(nèi)科組,共有142例;對于出血量較大的患者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命名為外科組,共有158例。對兩組干預結果進行觀察。結果:在內(nèi)科組中,有5例患者因病情控制較差,而行外科手術治療,其余患者治療效果較好;在外科組中,有7例患者因出血量過大,搶救無效死亡。結論: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急診搶救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其出血量選擇合理的干預措施,從而保證病情控制力度,降低患者死亡的可能性。
【關鍵詞】高血壓腦出血;急診搶救;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4【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044-01
引 言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轉(zhuǎn)變,基礎性疾病的覆蓋面擴大。高血壓作為臨床多發(fā)的一種基礎疾病,其會對個體的心腦血管造成一定的影響,使之誘發(fā)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提高,故而高血壓腦出血的誘發(fā)率提高。目前,腦血管死亡率已經(jīng)占據(jù)了高血壓疾病及合并癥死亡例數(shù)的70%以上。對于這類疾病,臨床有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方案,需要根據(jù)個體的出血量來選擇。詳細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30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理,并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出血量較小的患者命名為內(nèi)科組,共有142例,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73例,年齡在40~78歲之間,平均年齡(64.29±1.57)歲;對于出血量較大的患者命名為外科組,共有158例,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81例,年齡在40~79歲之間,平均年齡(64.19±1.52)歲。
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均為突發(fā)性腦出血,在以CT或者MRI進行檢查時,不存在腦血管炎性病變與凝血功能障礙等造成的出血[1];患者無其他嚴重的器質(zhì)性缺損,簽署同意書。在入院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嘔吐癥狀、全身高熱有大汗、呼吸相對微弱。
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P>0.05,可加以比較。
1.2方法
1.2.1 內(nèi)科組患者的出血量相對較少,狀況較為穩(wěn)定,采取常規(guī)內(nèi)科治療。在患者入院后,確定其呼吸道暢通,結合其臨床癥狀,給予20%甘露醇125mL,每日3次,行氧自由基清除干預;對于存在水電解質(zhì)紊亂或者酸堿失衡的患者,需要及時進行調(diào)節(jié),在必要狀況下,給予抗生素。同時,對患者進行降壓治療時,需要結合其血壓狀況來進行用藥。如果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05mmHg,以甘露醇脫水來對患者進行控制;如果患者收縮壓≥195mmHg,舒張壓≤120mmHg,需要以利尿劑、脫水劑或者較為溫和的降壓藥物來進行控制;如果患者為頑固性高血壓,可采取硝普鈉來進行控制。需要將其收縮壓控制在180mmHg以內(nèi),舒張壓低于100mmHg。
1.2.2 外科組患者的出血量較多,且體征異常,癥狀嚴重,需要運用手術方案來進行治療。在治療中,需要以CT檢查來確定出血量。如果>60mL,則需要及時進行穿刺血腫抽吸術,并加以引流,從而消除血腫。在手術完成后,要對患者的體征進行密切的觀測,如果存在不良現(xiàn)象,要及時加以規(guī)避。部分患者在血腫抽吸效果較差的狀況下,必需要行開顱血腫清除術干預。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出血量進行檢測,且記錄其治療結果。轉(zhuǎn)手術治療中,內(nèi)科組為藥物控制效果較差,轉(zhuǎn)手術治療;外科組為血腫抽吸術效果較差,轉(zhuǎn)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數(shù)據(jù)以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jīng)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經(jīng)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內(nèi)科組中,有5例患者因病情控制較差,而行外科手術治療,其余患者治療效果較好;在外科組中,有7例患者因出血量過大,搶救無效死亡。詳見下表。
3 討論
目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疾病誘發(fā)多相對突然,使之在短時間內(nèi)入院。如果未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隨著出血量的增加,可能會危及個體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急診搶救中,必須要及時對出血進行控制,降低顱內(nèi)壓,穩(wěn)定患者的生命體征[2]。在急診搶救中,可根據(jù)患者出血量的不同,來選擇合理的干預方式,或是藥物,或是手術,從而最大程度地來確保其安全。在本次研究中,內(nèi)科組與外科組在進行急診搶救時,準確的把握了患者的狀況。但是,外科組死亡例數(shù)仍舊較高,這也就證明出血量越大,患者死亡可能性越高。
綜上所述,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急診搶救的過程中,需要根據(jù)其出血量選擇合理的干預措施,從而保證病情控制力度,降低患者死亡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王玉芹.探討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急診搶救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94):50-51.
[2] 李娜,趙蕾.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急診搶救的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28):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