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路海
【摘 要】 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難度較高,加之高中生即將面臨高考,而數學在高考中占的比重很大,所以教師一定要改變教學方法,利用開放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盡可能在高考前讓學生的數學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本文就如何開展開放式數學教學匯總幾點建議,希望對廣大師生有所幫助。
【關鍵詞】 高中數學;開放式教學;學習興趣
就我國目前的高考形勢來看,高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普遍需要承擔較大的壓力,尤其是當面對自己不擅長的科目時,學生大多會出現畏懼、焦慮等情緒。高中數學是一門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極高的課程,自身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復雜性,許多高中生的薄弱科目都是數學。在這種不利形勢下,教師必須通過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愿意主動學習數學,提高高中數學的整體教學質量。開放式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下面將結合蘇教版高中數學教學中使用開放式教學的具體策略進行探討。
一、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實現開放式教學
高中數學不比小學、初中,少了幾分趣味性,多了一點邏輯性,所以許多高中生一時間都無法適應高中數學的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就要注意合理運用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情境,首先讓學生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這要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細心了解每位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興趣愛好,在制作教案時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提問,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課堂上。
例如,教師在教算法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普及算法和計算機程序的區(qū)別:算法主要是一種方案、思路的準確描述,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者效率完成同樣的任務,算法具有有窮性、確切性和可行性;而計算機程序則是具體實現的過程,是由計算機等具有信息處理能力的裝置執(zhí)行的代碼化指令序列或者符號化語句序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簡單算法的圖片,通過圖片向學生講解算法中的一些常用指令,例如Input x,y即輸入x,y的值;If x>y Then……即如果x大于y,那么……;Print x Else Print b即輸出x,否則輸出y。在算法中,矩形框為處理框,平行四邊形框為輸出框,菱形框為判斷框。教師打開算法制作軟件當面向學生展示算法的具體做法,并請同學到講臺上實際操作。
二、通過學案導學實現開放式教學
首先,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對老師要教學的內容有一個整體把握,在預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提前標記出自己不明白的內容,在教師教學時進行重點學習。所以教師在設計導學案之前,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熟悉程度,要保證導學案的內容豐富且有一定的深度,可以通過在導學案中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可以實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改革目標。此外,在設計導學案時,不應該把總結性的內容寫進導學案中,應該放在課堂中,通過師生互動一起完成小結。
例如,教師在設計《統(tǒng)計》章節(jié)的導學案時,可以從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學習難點、學習總結等四部分入手,循序漸進地設計導學案。首先,在學習目標上,《統(tǒng)計》章節(jié)的內容包括隨機抽樣、用樣本估計總體兩個大的知識點,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案例來開展。其次,在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上,對于隨機抽樣的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簡單隨機抽樣、系統(tǒng)抽樣、分層抽樣的具體例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掌握。比如,按照學號隨機提問學生,如何設計抽樣方法;對全班的學習情況進行分層抽樣,抽取容量為10的樣本,男生和女生各抽取的人數等。最后,在學習總結上,通過將隨機抽樣和用樣本估計總體的知識進行體系化設計,由學生填充其中的小框架內容,進行知識細化,做好易錯點和易混淆點分類總結,從而提高學生對統(tǒng)計知識的掌握程度。
三、通過師生互動實現開放式教學
目前大部分教師在授課時都會忽視細節(jié)教育,細節(jié)教育與因材施教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不僅對教師自身的素養(yǎng)有很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師品德高尚、有大智慧、有思想覺悟、恪守規(guī)矩、有良好的習慣和行為等,還需要教師在不脫離整體教育發(fā)展目標的大環(huán)境下高度重視對學生情趣、情操的培養(yǎng),運用情境教學的方法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要輔助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且舉一反三,弱化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將全體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要同時包括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較薄弱的學生,形成“以學生教學生”的學習互助小組,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得以提高,且可以促進師生關系的友好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解三角形”的內容時,通常是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來進行解題,在高考中這部分也是較為簡單的內容,但其經常會與三角函數的內容相結合來應用,很容易讓學生混淆思路,走入死胡同,無法順利解題。因此,在解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互動式的細節(jié)教育,讓學生去推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在實例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進行應用情境的總結,如移動類問題,其主要是指一些生活中的實際情形,如臺風移動、海上救援等;兩點距離類問題,包括一些測量兩點之間距離的例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不同應用情境的問題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對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理解程度,掌握正確的應用方法。
綜上,目前高中數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待完善,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注意加強對學生開放性思維的鍛煉,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學習數學,這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潘園園.高中數學開放式教學的實現途徑與方法[J].華夏教師,2019(12):45.
[2]曹強.高中數學開放式教學的探索[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