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馮曉鵬,1976年出生于北京,1998年開始釣魚,2006年開始經(jīng)營日本釣具,2007年創(chuàng)立酷魚網(wǎng)并開始網(wǎng)站建設,2010年將其升級發(fā)展成為網(wǎng)站、釣具店、釣場一體化經(jīng)營的酷魚網(wǎng)-酷魚垂釣CLUB,并開始舉辦“HERA”之旅的專項日本旅游活動。2011年,馮曉鵬正式注冊“釣道”,成立北京釣道無限運動發(fā)展中心,同時陸續(xù)推出“釣道”系列產(chǎn)品,并與日本廠家一起舉辦釣魚比賽等活動。2013年,他對酷魚垂釣CLUB釣場進行了改擴建,使其以全新的面貌繼續(xù)支持HERA釣法的推廣;2014年開始進行日本鯽的收集和繁殖養(yǎng)育,開辟了中國HERA垂釣的新領(lǐng)域;2015-2016年不斷推出“釣道”系列并繼竿,受到普遍歡迎,并開始針對大眾在酷魚垂釣CLUB舉辦各項釣魚推廣活動,讓HERA釣走進大眾視線。2017年,第一批北京本地養(yǎng)殖的HERA正式投放釣場,HERA開始正式走進中國釣魚人的視線。
深宙釣法中最為典型的釣法是所謂的“提燈釣法”,該釣法其實指的是短竿深宙組合釣法。在管理池所適用的釣法中,深宙組合釣法也是比較有魅力的一種。在本期文章中,我就和大家聊聊深宙組合釣法。
深宙組合釣法雖然在HERA釣法中比較常用和有趣,但并不是所有時期和魚情都適用。組合釣法的原理是,利用上鉤霧化餌的霧化來誘魚,通過控制上鉤霧化餌霧化的打開時間和沉降速度把魚誘導到下鉤位置吃餌。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垂釣方式,但是要在需要誘魚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夏末初秋是所謂的尷尬期,因為魚在淺宙和深宙之間活動。在這段時間里,無論選淺宙釣法還是選深宙釣法都比較尷尬
初春時節(jié),魚的活性比較低,但比極寒期有所提升,這時期釣魚是需要借助誘餌的,只有調(diào)動起魚吃餌的積極性,才有可能連續(xù)中魚。在這種情況下,深宙組合釣法是比較有效的。
秋末冬初是深宙釣法的使用高峰期
到了暮春時節(jié),水溫升高得比較快,水中微生物以及藻類大量繁殖,魚的活性也較之前顯著提高,它們會游至微生物和藻類聚集的水體中上層活動覓食。在這種情況下,深宙組合釣法顯然不適用。不過,在這個季節(jié)的某些特殊天氣里,比如氣壓不低的陰天或多云天氣,也可以選擇深宙組合釣法來垂釣,因為魚活動的水層不在中上層。在混雜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使用深宙組合釣法,因為在人多、混雜度高的情況下,魚會本能地下降到比較安全的水層。深宙組合釣法能讓魚放松警惕,比較有安全感。
隨著夏季的到來,水溫和魚的活性繼續(xù)提升,魚幾乎不在深宙釣法所及的位置活動。除了水溫相對比較低的天氣和時間段以外,夏季基本上可以說是淺宙和底釣的主打季。這一時期,用深宙組合釣法進行垂釣的難度較高。
夏末初秋是水溫開始下降的時期,魚的活性仍比較高。這段時間是所謂的尷尬期,因為魚在淺宙和深宙之間活動。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里,無論選淺宙釣法還是選深宙釣法都比較尷尬。不過,某些特殊天氣是能夠讓人比較準確地加以選擇的,比如持續(xù)的晴天或者持續(xù)的降溫天氣等。
魚類會在水溫劇烈變化的時期尋找溫度變化相對較小的適宜生存的水層,以及食物豐富、溶氧充足的水層,這是魚的本能。釣者應據(jù)此選擇釣法
即便在一天之中,甚至幾個小時之內(nèi),魚情也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早晨水溫低,氣溫也低,在剛出太陽的一段時間里,陽光對水溫的影響不大,魚會在水體中上層活動,在夜晚到清晨這段時間里,中上層水溫比較穩(wěn)定。太陽升起之后,對水溫,尤其對水體中上層的溫度影響越來越大,魚反而會下沉至水體中下層活動。臨近午時,表層、中層水溫受陽光影響繼續(xù)升高。這個時候,三個水層的溫差還是比較大的,而且經(jīng)過一上午的活動,魚隨著水溫的變化和微生物聚集的水層變化,又趨向于到水溫相對較高的上層(非表層)活動。魚是冷血動物,不能自己調(diào)節(jié)體溫,也沒有外套對自己進行保溫,所以它們要在水溫劇烈變化的時期尋找溫度變化相對較小的適宜生存的水層活動,同時它們也會尋找食物豐富、溶氧充足的水層,這是魚的本能。釣者要根據(jù)這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自己所用的釣法。
秋天氣溫不斷下降,水溫和魚的活性也隨之降低,魚的活動空間逐漸轉(zhuǎn)移至中下層,這是最適合進行深宙釣法的時期。當然了,秋天有時氣溫會比較高,陽光照射充分,魚也會離開中下層到中上層活動,但就整個秋季而言,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少。
秋末冬初,水溫趨于穩(wěn)定。為了過冬,魚會本能地大量進食,此時達到了深宙釣法的一個高峰。
進入冬季,水溫進一步下降。從此時一直到嚴寒期,釣法將逐漸從深宙釣法向底釣法過渡。
四季輪回,釣法也是這樣周而復始,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釣法都是圍繞著魚所處的活動水層來進行的。
HERA釣法的基本線組和其他釣法是一樣的,從上往下分別是:太空豆、浮標座、太空豆、鉛皮座、8字環(huán),不同的是8字環(huán)以下的部分,即上鉤和下鉤。深宙組合釣法的上鉤子線長度通常在5~15厘米左右,下鉤子線長度在40~90厘米甚至更長,這樣特殊的長度是有針對性的。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決定子線長度的總原則是,魚快則短,魚慢則長,短子線的優(yōu)勢是穩(wěn)定性強,反應信號準確,長子線的用途是誘魚能力強,鉤餌下擺自然,能更有效地刺激魚吃餌。
實際上,所有釣法都是圍繞著魚所處的活動水層來進行的
一般來說,決定子線長度的總原則是,魚快則短,魚慢則長,短子線的優(yōu)勢是穩(wěn)定性強,反應信號準確,長子線的用途是誘魚能力強,鉤餌下擺自然,更能有效刺激魚吃餌
另外,浮標在整個線組上的位置也是很重要的。使用深宙釣法拋竿時,由于浮標在整個線組的上部,所以初學者操作起來很不順手。實際上,浮標所處的位置是有著相對確定的范圍的。一般來說,深宙釣法浮標設定的位置在竿先以下一標長到一本(90厘米)的范圍,浮標在這個位置,拋竿最方便,釣者通過正確的拋竿手法可以控制浮標落水的時間和位置,能夠相當精準地把握霧化餌落水的范圍,也就能夠把握霧化區(qū)的橫向范圍。
通常情況下,浮標號數(shù)要比竿長尺數(shù)少2號。例如用10尺竿釣深宙組合釣法,原則上浮標的號數(shù)應該是:10-2=8號,也就是用標身長8厘米的浮標比較適合通常狀況下的魚情
深宙組合釣法的專用浮標也有很多種。拋開浮標本身的材料不談,深宙組合浮標也有三種標尾(空心尾、PC尾、玻纖尾)和三種標腳(玻纖腳、碳腳、竹腳)。前文我們已經(jīng)為大家介紹過這幾種材質(zhì)的標尾、標腳的性能和用途,這里不再贅述。
使用深宙組合釣法時,浮標號數(shù)的選擇要和下鉤餌的下落相匹配,浮標號數(shù)準確與否,直接關(guān)乎上鉤霧化餌的下落速度是否和霧化餌料匹配。
通常情況下,浮標號數(shù)要比竿長尺數(shù)少2號。例如用10尺竿釣深宙組合釣法,原則上浮標的號數(shù)應該是:10-2=8號,也就是用標身長8厘米的浮標比較適合通常狀況下的魚情。如果魚口慢、活性低,或者釣的時候混雜度高,那就要用比8號更小的浮標;如果是在極寒期,甚至要用到比基準號數(shù)8號小3~4號的浮標才能反映出魚的動作。反之,如果魚的活性高,搶餌積極,那就要增加浮標號數(shù),把霧化餌快速帶到位,讓霧化餌在釣棚內(nèi)霧化,防止魚上浮搶餌。
我們時常可見有釣手在某一天的垂釣過程中,通過更換浮標的號數(shù)去解決一些問題,從而達到連續(xù)上魚的目的。不同號數(shù)的同款浮標不僅吃鉛量不同,鉛墜到位的速度也不同,浮標穩(wěn)定后反映魚吃餌的動作也存在很大差異。在深宙組合釣法中,我們通常通過更換更小號數(shù)的浮標去放大不明顯的吃餌動作,相反地,在魚餌吃餌相對比較積極的時段則增加浮標的號數(shù)去解決浮標動作雜亂但釣不到魚的問題。
選擇深宙組合浮標號數(shù)的總原則是旺盛期偏向大號,寒期偏向小號。在此基礎上,釣魚人多、混雜度高的情況下使用偏小的浮標,釣魚人相對較少,魚吃餌比較積極的時候,選擇號數(shù)偏大一些的浮標。
另外,深宙組合釣法所用的浮標標身也有許多不同的形狀,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傳統(tǒng)意義上的深宙浮標的標身是桶型。為了使直徑相同的標身具有更大的浮力,深宙浮標的標肩和標腳位置通常收得比較急。也就是說,在標身直徑相同的前提下,這種形狀的浮標和一般的底釣浮標、淺宙浮標相比,其所受浮力最大,配鉛最重,其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
除了傳統(tǒng)的桶型浮標,還有另外幾種不同形狀的標身,如蘿卜型標身,這種形狀的標身雖然浮力不是最大,但對于微弱動作的反應是比較敏感的,通常在非旺盛期,尤其在寒期大有所為。在極寒期,更為夸張的超細身的棗核形狀的標身更有優(yōu)勢。
從另一個角度看,使用深宙釣法時,不管是持系還是拔系,釣者都會把釣棚內(nèi)的魚作為目標魚。無論怎樣,只有鉛墜到位之后出現(xiàn)的動作才被認為是有效的、能釣的動作。標身大小決定了鉛墜到位的速度,鉛墜到位之后,相對鉛墜而言極輕的鉤餌繼續(xù)下落。這時,除鉤餌本身的自重對釣組下落速度的影響之外,對鉤餌下落速度影響最大的因素就是標身的形狀。浮標制作工匠會根據(jù)不同的魚情需要設計出不同形狀的標身,有些魚情需要浮標在鉛墜到位后慢降,有些魚情則需要浮標在鉛墜到位后快降,有些魚情需要浮標靈敏地反映魚活動和吃餌的信號,有的則需要過濾掉一些無效動作,把魚吃餌的動作明確地反映出來。
我們在選擇浮標時要清楚浮標工匠制作某種形狀的浮標的意圖,要在實踐中體會浮標的身徑、長短、標身形狀的區(qū)別,只有這樣才能選出一支最適合某種魚情的浮標。
HERA釣法仕掛示意圖
持系組合釣法和拔系組合釣法除了餌料霧化速度及比重不同之外,選擇一支合適的浮標也很重要。
持系的概念是餌料霧化速度比較慢,能在載餌的鉤上維持一段時間。深宙組合釣法的霧化餌的比重一般要大于淺宙組合釣法,因此浮標尾直徑的大小就比較重要。一般而言,尾徑細的浮標反應靈敏,能反映出細小的動作,但是對于持系組合釣法所使用的霧化餌來說,這樣的標尾就不太合適了,它難以承載相對較重的霧化餌,會導致霧化餌到達釣棚后繼續(xù)下沉,直到超過釣棚,浮標到竿先之間這段主線繃直,這樣就會導致釣棚的誘魚區(qū)域降低。此時,如果我們選擇一支尾徑粗一些的,具有一定的載餌能力的浮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再說拔系組合。拔系組合的霧化餌并不是入水就打開。對于深宙組合釣法來說,比較理想的情形是霧化餌在釣棚上方打開。當然,這是比較籠統(tǒng)的說法。實際上,魚的活躍程度、水流的速度,以及魚量的多少,都會對霧化餌有不同的要求。我們通過在水族箱里觀察霧化餌打開的樣子可以知道,霧化餌并不是霧化完成之后馬上達到最佳的霧化濃度。無論霧化餌中由何種比重的餌料搭配構(gòu)成,最終都會下沉并穿過釣棚,最終到達底部。不過,隨著霧化餌的逐漸霧化,霧化餌的下方會形成一個濃度相對較高的霧化區(qū),該霧化區(qū)作用于釣棚位置。拔系組合釣法就是這樣把魚誘至合適的霧化區(qū),讓下鉤的位置處在霧化區(qū)之中,魚進而吃到下鉤餌。
需要注意的是,我觀察到的水族箱里的霧化形態(tài),與實際釣魚時的霧化狀態(tài)差別很大。原因很簡單,釣場水域的水壓、水溫、密度等條件的變化會導致霧化餌霧化狀態(tài)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發(fā)生的。
我們根據(jù)什么去判斷深宙組合釣法中霧化餌的變化和魚的反應呢?答案是,通過浮標產(chǎn)生的動作。
HERA釣法中,浮標傳遞給我們的信號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反映餌料的變化,包括餌料到位之前和餌料到位之后的變化。餌料到位之前是否有損失,餌料到位之后所剩余的有效量有多少,霧化開始的時間,霧化結(jié)束的時間等等,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浮標的反應來判斷的,由此我們便可知道自己所使用的霧化餌的不足之處,進而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這也是HERA釣法的有趣之處。
“凱“優(yōu)系列深宙空心浮標
弘月作“誘”系列 嚴寒期深宙組合浮標
忠相高活性深宙浮標NEXT SPLASH
浮標傳遞給我們的另外一個信號是魚情的變化。很多老釣手甚至能通過浮標的反應判斷出釣棚內(nèi)有多少魚,以及魚所在的位置——是高于釣棚,還是在釣棚內(nèi)活動,或是由于霧化餌比重過大,霧化后的渣子下降速度過快,魚被吸引到釣棚下面,即我們常說的“魚被壓下去了”,這些都是通過浮標動作可以推斷出來的。
另外,浮標還能反映魚吃餌的狀態(tài)。魚吃餌之前會有一些“觸碰”動作,有人管這樣的動作叫“前戲”。由于魚在吃餌之前會在釣棚內(nèi)活動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其間一定會對下鉤和餌料造成干擾,因此浮標會出現(xiàn)一些和吃餌動作不同的小動作,這樣的動作就是所謂的“觸碰”。使用HERA釣法時,是否有觸碰動作十分關(guān)鍵,如果沒有觸碰動作,而是突兀地直接出現(xiàn)吃餌的動作,并且能釣到魚,則說明你正在使用的浮標、線組或者餌料一定存在問題,因而浮標沒法完整地反映出水下的一系列情況,這種突然出現(xiàn)的吃餌動作也一定不會持久。此時我們就要做出調(diào)整,直到浮標能完整地表現(xiàn)出魚在水下的一系列動作,能夠連續(xù)中魚。這是我們玩HERA釣法時需要注意的。
日本鯽出水時的身姿
使用釣深宙組合釣法時,子線長度和魚鉤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結(jié)合上文介紹的持系和拔系的概念,我們首先要對子線長度做正確的設定。由于魚情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需要經(jīng)常性地調(diào)整子線長度。子線長度的選擇原則是,魚快、魚旺偏向短子線,魚慢、魚少偏向長子線。拿深宙組合釣法來說,下鉤子線最短可達15~18厘米(例如深宙海藻絲組合釣法),最長的可達90厘米以上(例如深宙烏冬組合釣法)。這些都是HERA愛好者必須知道的調(diào)整范圍。在實際垂釣的時候,最適合深宙組合釣法的子線起始長度可以設定在50厘米左右。
組合釣的上子線長度通常在8~15厘米左右,上子線長度決定了霧化餌在鉛墜到位之后的下落時間,以配合相對較快或者相對較慢的魚情。
使用深宙組合釣法時,魚鉤的選擇同樣重要,鉤的大小輕重都能影響線組的狀態(tài)。眾所周知,水中的水流、魚的干擾等因素都會讓下鉤餌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擺幅。有些時候,這種擺幅會激起魚吃餌的興趣,而有些時候,這種擺幅卻又會讓魚感到無所適從甚至躲避。為了增加或者抑制這種擺幅,我們便可以通過使用不同比重的下鉤進行調(diào)整(除了更換下鉤,我們還可以通過更換不同比重的餌料讓下鉤餌呈現(xiàn)不同的狀態(tài),以適應狡猾的日本鯽)。
本期文章先到這里。在下期文章中,我會為大家具體介紹深宙組合釣法的餌料調(diào)整方法,感謝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