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婧
摘 要:我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發(fā)展了較長時間,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構成。民間傳統(tǒng)工藝,例如扎染等是獨一無二的,扎染能夠對紡織品進行染色,花紋類型豐富,是對我國歷史的見證與表達,展現(xiàn)出了我國古代人民的審美喜好和風俗民情,使紡織文化更具魅力。開展扎染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民俗工藝,是對于民俗工藝進行傳承和保護的有效途徑之一,為此必須要予以重視。本篇文章簡要介紹了扎染與民俗工藝,分析開展扎染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民俗工藝的措施,希望能夠使扎染課程發(fā)揮最大化的作用,為傳承和弘揚民俗工藝提供支持。
關鍵詞:扎染課程;學生;民俗工藝
扎染工藝最早出現(xiàn)于我國的秦漢時期,到了唐代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宋代時期對民俗的限制,導致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從目前的情況進行分析,扎染在少數(shù)民族較為常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對于精神有了更高的追求,更加的注重傳統(tǒng)文化,扎染這一手工技藝重新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并發(fā)展成為一類課程,為民俗工藝的順利傳承提供了有效途徑。
一、扎染與民俗工藝
(一)扎染
扎染又可以被稱之為夾纈或染纈等,是我國民間所特有的一種染色方式。其可以分為扎結和染色兩個方面的內容,一般是借助于紗、線、繩等材料,通過扎、縫、綴等多種方式相結合來對紡織物進行上色,種類非常豐富,具有較強的藝術性。我國的白族扎染技藝、自貢扎染技藝等都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民俗工藝
從大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工藝是指對于物體進行加工的一個過程,其中也包含著對于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民俗工藝,并不是說產品的生產地必須要處在民間,而是指這些物品是對于民間風俗的表達,能夠對于當?shù)氐奈幕徒洕竭M行反映。民俗工藝在我國類型較為多樣,比較常見的有風箏、皮影、扎染等[1]。
二、扎染課程引導學生了解民俗工藝的措施
(一)導入教學內容
教師在進行正式上課之前,可以和學生一起回顧所學的內容,并由此導入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的扎染內容,學生對于扎染的了解是比較少的,甚至一些學生在之前從未聽說過扎染。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音樂和相關視頻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于扎染有一定的認識,產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二)由教師進行扎染示范
教師可以通過扎染絲巾等較小體積的物品來向學生展示扎染這一技術,并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進行扎染一條絲巾總共需要六步,并提供相關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對比,這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進行扎染不但可以借助于棉線來進行結扎、包扎、縫扎,還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比如說木頭、夾子等來完成相關的工作。通過教師的示范,能夠使學生認識到扎染并不是非常難的事情,自己也可以進行操作,制造出美麗的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進行實踐的主動性[2]。
(三)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
可以將這一環(huán)節(jié)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工作:第一,由兩個學生進行合作,對同一塊絲巾進行扎染,這能夠使學生對扎染需要進行的六個環(huán)節(jié)有一定的了解。在扎染工作完成之后和同學進行溝通,并對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進行扎染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最終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區(qū)別。通過學生自己所進行的實際操作以及對于作品的賞析,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明白應該如何進行扎染,并在評價的過程中向同學進行推薦,找出其中的傳統(tǒng)花紋,分析民俗工藝的構成。第二,由學生一個人單獨完成絲巾扎染實踐,這一實踐的重點是要保障美觀性。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對于使用木頭、夾子、棉線所進行的扎染實踐更加熟練,并且通過自己的獨立完成,感受到了自豪感,學生之間彼此進行評價,分析自己的問題和不足,并吸取經驗進行改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對于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找出其中包含的傳統(tǒng)元素。第三,可以讓學生將扎染好的絲巾作為裝飾物來對于物品或者是自身進行裝飾,比如說部分學生將絲巾佩戴在頸部或者是頭部,部分學生則將絲巾用于裝飾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比如說書箱等,既保證了實用功能,美觀性也得到了提升[3]。還有部分學生將絲巾作為一種材料來進行包裝,比如說鋪在小盒子里等,這在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同時提升了其美觀性。這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開展,不但能夠使其和學生的生活現(xiàn)實相結合,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探索,充分發(fā)掘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在進行實踐的過程中認識到扎染絲巾的現(xiàn)實作用。這三個部分的開展都可以將傳統(tǒng)民族音樂作為背景,并將學生的所有作品進行展示,這能夠幫助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遇中收獲成長,感受到扎染作品的藝術魅力。
在進行活動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引導能力,及時地對于學生所進行的實踐活動以及最終取得的成果進行評價,例如告知學生制作目標,引導學生對扎染的操作流程有一定的了解,并且通過所掌握的方式來制作作品,在制作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作品的美觀等,使作品能夠展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工藝特色。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地自我充實、提升,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學習更多和扎染相關的知識和技術,嘗試使用新材料和新方式進行制作,對現(xiàn)有的扎染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確保自己能夠與時俱進,有足夠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和扎染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對于扎染有更加全面的認識,為扎染的繼承和發(fā)揚提供支持。
三、總結
根據(jù)上文綜合分析,開展扎染課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了解傳統(tǒng)民俗工藝的場所,學生在進行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對民俗工藝有了一定的認識。在上課之前,學生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來對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在設計的過程中增添更多的中國特色[4]。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感受傳統(tǒng)民俗,在掌握更多民俗知識的同時,被傳統(tǒng)民間藝術所吸引,主動加入到學習之中,并制作成和生活相結合的作品,這不但能夠使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有一定的提升,還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哲. 淺談傳統(tǒng)手工扎染藝術課程傳承與創(chuàng)新[J].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33):69-70.
[2] 張晨莉. 扎染在初中美術課堂的實踐探索[J]. 美術教育研究,2019(24):164-165.
[3] 龍海霞. 扎染藝術在中學美術課程中的應用[J]. 大舞臺,2015(12):188-189.
[4] 賈蕾. 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扎染藝術在農村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開發(fā)與應用研究[J]. 科技信息,2014(03):185+143.
基金項目:思明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課題“課題名稱:《扎染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研究 》? ?課題編號:Z2018Z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