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1月8日,吳慶波校友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而他在1987屆校友中并非個案,這屆涌現(xiàn)出了許多學界、政界及商界的精英。三十五年前,華師一附中堅定地走上了“素質教育”之路,這是在教育領域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舉,學校在培養(yǎng)“人”的方面,確實是先行了一步。實踐證明,以“人”為核心的教育,是真正的育人之本,是教育的大智慧。
關鍵詞 素質教育;排頭兵;吳慶波;探索
一、碩果喜人,他帶著華師一附中的烙印
“吳慶波同學在京參加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他作為科研團隊負責人,獲習總書記親切接見”,一個普通的冬天的早晨,華師一附中校友群里扔出這樣一條消息。這榮譽屬于吳慶波個人,也屬于他曾經朝夕相處的華師一附中1987屆2班這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在這個大家庭里,好像吳慶波校友的成功的光輝也灑在了每位同學的身上,讓人倍感溫暖。
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我校1987屆吳慶波校友在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從事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軟件研究,由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中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他在推進國家網絡安全信息化建設上,為國產操作系統(tǒng)軟件在國家、軍隊關鍵裝備型號中的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慶波中學在華師一附中度過,“感謝母校多年創(chuàng)新模式的培養(yǎng),為我人生成長打下了華師一附中烙印,使命、拼搏、協(xié)作、創(chuàng)新。祝愿母校培養(yǎng)出更多有特色的優(yōu)秀人才!”吳慶波獲獎后第一時間向母校表達了感恩之情。
二、堅定腳步,學校尋找一條突圍之路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華師一附中已是湖北省重點中學,但真實的情況與其他重點中學比起來優(yōu)勢不足,在招生上更處于中等,省市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當年,老師們都很辛苦,文革結束給知識分子帶來了希望,大家也拼著一股勁,一心想搞好教學,爭著搶著上課,每天都挑燈夜戰(zhàn),大多數(shù)教師自覺加班。但是,這種教育適合華師一附中學子更好地成長嗎?
在1984年的金秋,新生吳慶波在高中入學后不久,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所在的年級,有著與眾不同的待遇,不但與外校不同,也與本校老生不同。
當年,幾乎所有學校上午是四節(jié)課,每節(jié)課45分鐘。華師一附中這年進校的新生上午卻有五節(jié)課,每節(jié)課40分鐘,華師一附中老師們稱之為“五·四〇教學改革方案”。除此之外,下午只上一小時自習課,然后便“自由”了: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特長,選上任何一種“選修課”或者“興趣活動課”。有開設文學課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提高鑒賞力;有各類實驗課,擴大學生知識面,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有健美操課,加強形體的塑造,提高自信心;還有舞蹈、書法、繪畫、聲樂、器樂......這些課程豐富了同學們的高中生活。
有感于應試教育的缺陷,李水生校長開始探索新的教育改革,鼓勵學生根據(jù)興趣特長,參與各項興趣活動課,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與個性的發(fā)展,提出了"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的教育理念。學校決定讓1984年進校的高一年級學生進行教育改革:壓縮必修課,開足選修課,加強活動課。
學校為了確保教育改革順利進行,有件必須做的事就是“砍課”。每周六天的課程,全部安排在上午的五節(jié)課完成,不僅取消了早讀,學生要在6點半開始晨跑。學生正常上課的時間有限,要開選修課,就要壓縮必修課,特別要壓縮高考科目。對于學生、 家長和任課老師,可能都會帶來割肉般的疼痛。
那個時候高考恢復不久,高中教育引起了社會高度重視,改革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可以說是困難重重。李水生校長當年進行的教育改革,立即招來不少家長的抵制,有十幾位學生家長聯(lián)名寫信質問他。
學校盡管課時減少,可教學質量不能打折,這就要求老師優(yōu)化課堂的教學質量,提升每堂課的教學水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于是,從各學科著手,提高備課的效率,每周教師集體備課一次,合力解決教學的突出問題。同時,任課老師也要保障教學質量,每個月三次學生狀況分析會,將補差工作落實到教師個人。除此之外。學生的自習時間,按照值班表,老師到班上去輔導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
三、不斷創(chuàng)新,華師一爭做改革的“排頭兵”
課改實驗三年后的1987年,參加實驗的291名學生走進考場,近80%學生被重點大學錄取,而三年前招錄分數(shù)比華師一附中更好的幾所中學,最高只有40%左右的升學率。全國數(shù)學競賽,全省前10名中6人、武昌區(qū)前10名中有9人出在課改年級。全國化學競賽,武漢市獲得一等獎的5人中前3名都來自這個年級......通過這三年的探索,華師一附中升學率不降反升,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各大報紙也爭相報道,并迅速將華師一附中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做法推廣至全國,成了教育改革的“排頭兵”。
學校大力壓縮課堂教學,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校友葉文輝回憶道:“每天下午都有演講活動,所有人都要上臺演講,鍛煉了大家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除此之外,每個人還要教全班唱一首歌,這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很大的挑戰(zhàn)?!眳纬瘯熜S颜勂鸶咧猩钫f道:“我在下午的自習時間,通常都是在新華書店度過的,當時看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書籍,拓展了我的知識面,才能更好地勝任今后的工作?!?/p>
學校鼓勵學生尋找自己喜愛的研究方向。校友熊向東回憶起高中的選修課,他至今記憶猶新:“當年我就是無線電興趣組的成員,選修課培養(yǎng)了我的自主學習能力,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方向,于是,高考選擇了自動控制專業(yè),如今,我才能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p>
學校每年堅持組織各類文體活動。校友吳小珍對晨跑念念不忘,她表示:“每天早上六點半的晨跑,記得冬天從天黑跑到天亮,操場上一路歡聲笑語。三十年后回頭想想,老師們確實是良苦用心,看似簡單的晨跑,不僅鍛煉了我們的身體,而且還磨礪了意志,克服了惰性,受益終生!”
學校注重領導能力的培養(yǎng),實行學生會、班委會、團支部干部輪換制度。梅波校友回憶起高中生活,言語中流露出了自豪感:“我們在高中求學期間,每個人都有機會擔任班干部職務,所需的素質要求卻很高,包括心理素質、智力素質和身體素質,缺少任何一項都不能成為合格的班干部。我到大學之后,無論是領導能力,還是執(zhí)行能力,優(yōu)勢都特別明顯。無論我走到什么地方,人家一問你哪兒畢業(yè)的,只要說高中是華師一附中的,絕對是一片掌聲?!?/p>
作者簡介:屈哲,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團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