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本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fā),以概念隱喻為理論基礎,基于英漢兩個語料庫對英漢顏色詞“白”的概念隱喻現(xiàn)象進行對比研究,并探討分析其隱喻用法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并分析其原因。
關鍵詞:顏色詞“白” 概念隱喻 對比研究
1.引言
通過對隱喻的深入研究,人們意識到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而且也是一種世界上不同事物之間基于象似性建立關系的方式。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他們指出“隱喻不只是語言問題,即單純的話。相反,人類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過程”(Lakoff&Johnson,1980:6)。
我們?nèi)祟惿畹氖澜绯錆M了色彩,人類語言中也使用了各種顏色術語,這證明了顏色在人類概念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Verne F. Ray(1953)指出每個顏色系統(tǒng)旨在使顏色排列有序,以便人們對其感知并反饋,進而促進言語交流。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情感上,人們都會對顏色做出一定反應,并賦予其特定的內(nèi)涵,顏色隱喻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更加真實、鮮明和生動(Verne F.Ray.)。
2.“白”的概念隱喻對比分析
在《牛津高級學習者英漢詞典》中,“白色”的原始定義是:白色是白雪或牛奶的顏色。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白”的定義是雪或霜的顏色,它給人一種純潔、優(yōu)雅、明亮的感覺。經(jīng)語料庫檢索分析,英語中“白”的概念隱喻用法有十余種,漢語中也高達十三種,可見“白”在英漢語中的隱喻用法極為豐富,尤其在漢語中。
(1)“白”在英語中的概念隱喻分析
基于語料庫分析,英語中“white”的隱喻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怯懦害怕,純潔,清晰,屈服投降,多余無價值的,計劃好的,文件,恐懼,無血腥的,美好等。
“白”在英語中有近10種隱喻意義用法。有些是顏色詞“白色”的延伸意義,像純潔,清晰等?!鞍住币步o人類一種空虛純粹,單調(diào)的感覺。因此,當用“白”來描述一些抽象的東西時,隱喻意義便產(chǎn)生了。例如,“white feather”經(jīng)常用于描述非常膽小的人。“白”也可與純潔,神圣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white dress”指西方新娘穿的白色婚紗。
然而,在軍事戰(zhàn)爭中,“white flag”(白旗)意味著投降。當一方舉起白旗時,就意味著他們在這場戰(zhàn)斗中放棄斗爭,屈服投降。當某些政府或國際組織報告中出現(xiàn)“white”時,“white”指的是文件,例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white paper”(白皮書)?!皐hite”也可表示“善意的”,“white lie”(善意的謊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會撒一些善意的謊言來減少他人不必要的擔憂。當“white”用于政治事務時,其隱喻意義是政治投降?!皐hite terror”(白色恐怖)和“white regime”(白色政權)都屬于這種隱喻用法。當“white”用于描述戰(zhàn)爭,其隱喻意義還可以指“不流血的”,如果雙方開始戰(zhàn)爭,最后,他們達成和平協(xié)議,因此這場戰(zhàn)爭被稱為“white war(白色戰(zhàn)爭)”,意為不流血的戰(zhàn)爭。此外,“white”還可以隱喻為“巨大的”,這是一種相對比較特殊的隱喻,“white hope”就等于“great hope”(巨大的希望)。
(2)“白”在漢語中的概念隱喻分析
基于漢語語料庫分析,“白”的隱喻用法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即表愚蠢,可被普通人所理解的,官方的,純粹,浪費,無報酬的,貧窮,死亡,公正,鄙視,清楚明了,激烈,放棄,文件和不好的(事情)等,其中一些隱喻意義在中國文化當中是特有的。
“白話”起源于秦朝,那時候,政府命令人們寫“白話”,為了讓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夠理解,所以在這里“白”就隱喻為“大部分人都能理解的”。在“紅白事”中的“白”意味著死亡,在中國,人們穿白色的衣服在葬禮上以示尊重他們的祖先,所以“白”經(jīng)常會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白眼”中的“白”意味著“不屑,鄙視”,這跟英語中的“white”的隱喻用法相似,英語中“white”也有表“蔑視,不屑”這一隱喻用法。對于“白吃白喝”、“白拿”、“白用”、“白看”等,在這些例子中,“白”用來作為描述這些動詞的副詞,這在漢語中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在英語中,“white”很少用作副詞,當“白”用作描述動詞的副詞時,其隱喻意義是“浪費”或“無用”。例如“白生了眼睛”,“白吃了這碗飯”,“白長了這么大個兒”,在這些例子中,“白”的隱喻意義帶有消極色彩。在“白日夢”“白癡”中,其隱喻意義是“愚蠢”。在“白熱”中,隱喻意義是“(局勢)緊張的”,“白熱”最初用于描述火災,當火勢燒的旺時,火的顏色變成“白熱”,因此,“白熱”現(xiàn)在經(jīng)常被用來描述緊急情況或者非常嚴重的情況。在“白臉”中,“白”指的是狡猾的一面,在傳統(tǒng)的北京歌劇里,“白臉”和“黑臉”是兩個典型的角色,在一個劇中,觀眾通過觀察他們臉部的顏色來判斷玩家是邪惡的還是正義的一派,這種用法變成了隱喻用法并且代代相傳。
(3)“白”在中英文中隱喻意義的共性分析
a.白”隱喻為“純潔的,純粹的”
在英文和中文中,“白”是純潔,光明和幸福的象征。而且,這個隱喻用法在英語中更為豐富。
(1)She lying in her white wedding-dress,he sitting and reading Montaigne
(2)當你在每年春秋兩季來到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時候,看見那細致精巧、潔白晶瑩、色彩繽紛,象春天花朵般的絲織品,你一定會為之驚嘆,為之贊賞,可是你是否想到了我們的“蠶寶寶”呢?
b.“白”隱喻為“恐慌或疾病”
當人們感到害怕和恐懼時,他們的膚色會變得蒼白,這是自然的反映,當人們生病或不適時,他們看起來也顯得蒼白無力、憔悴。把顏色域映射到情感領域這樣一種隱喻用法在英語和中文里都很常見。
(3)Ace was on his feet by the end of this speech, his face white with anger.' How dare you bracket me with your sordid relations?'
(4)他不時扭頭向崖下望望,臉嚇得煞白,兩條腿不住地顫抖,鐵錘打下來更沒勁了。
c.“白”隱喻為“無用的”
顏色術語“白色”也可以表示空白或沒有添加任何內(nèi)容。所以,“白”可以用來暗示無用和虛榮的東西。
(5)Anyway, the? whole? thing? was? ridiculous,? maintaining? that? white elephant? when? every? school child knew that the Cold War was over and done with.
(6)數(shù)數(shù)走過來的腳印,小常感嘆地說:“這兩年總算沒白干,干好了真是不吃虧!”
在英語中,如果用“white elephant”來描述某物,意味著“浪費金錢,無用的”,漢語中類似的表達是“白忙活了”、“白費”、“白辛苦”,“白費力氣”、“白說”、“白做”等。
d.“白”隱喻為“投降”
顏色詞“白”可以通過隱喻表示失敗、投降,這種隱喻用法在中英文表達中都存在,中文里“白旗”“白皮書”其對應的英文“white flag”“white paper”,這兩個例子具有完全相同的隱喻意義。
(7)From one side to the other for eight weeks, eventually Watney's waved the white flag, and Maxwell Joseph had acquired the brewery he wanted.
(8)The coal industry White Paper will be published soon after a deal is settled.
(9)經(jīng)過激烈的強攻之后,另一艘干脆豎起了白旗投降了。
“白旗”是失敗的標志,但在如今,它逐漸被廣泛的概念化并應用于除戰(zhàn)爭之外的其他語義域。
3.隱喻差異原因分析
人們經(jīng)常會把顏色術語與其他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人們有時會把“紅色”與“火,血”等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因為不同的傳統(tǒng)文化和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不同國家對待相同的顏色詞都有其特殊之處。
通過比較“白”在中文和英文中的隱喻用法,我們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在相似方面,原因可以歸結(jié)為共同的情感和文化體驗,一方面,從宏觀方面來看,人類有著共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歷史環(huán)境,有類似的生理機制,視覺神經(jīng)系統(tǒng)以及感官功能。另一方面,在不同的語言中,人們對顏色詞的基本認知機制還是相同的,可以用具體的東西來解釋抽象的概念。至于不同點,可以歸結(jié)為這些因素:生活環(huán)境,文化認同,宗教等等。
4.結(jié)語
從本章的分析中,人們可以很好地了解“白”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隱喻用法。顏色詞的隱喻用法與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認知思維密切相關,這些用法中積累了大量的文化信息。通過比較兩種語言,不僅揭示了人類普遍認知的相似之處,而且也揭示了不同民族之間的的特性。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言、認知、隱喻》[J].廣州:現(xiàn)代外語,1997年第4期.
[2]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束定芳,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黑龍江:外語學刊,2000年第2期.
[4]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6]Verne F. Ray.? Human? Color? Perception? and? Behavioural? Response[M]. Translation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Vol.16,December,1953:98-104.
(作者介紹:王春桃,南昌大學外國語學院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