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蕓婷 朱華
內容摘要:“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但是在教學中如何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古詩詞教學依然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古詩詞教學中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以此完善學生的優(yōu)良品格,應該成為教學中的重要指導思想,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化傳承與理解 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自2016年9月正式提出以來就迅速成為教育研究的熱點,其結合了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學科鮮明的特點,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體現(xiàn)出來。
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以及文化的深度交流,語文將成為學科教育中最為重要的學科,“文化傳承與理解”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的學習關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
一.“文化傳承與理解”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對于個人發(fā)展的意義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學生是世界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世人普遍認為中國學生的學習內容過多,壓力過多,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這類問題需要有教育的積極干預可以幫助解決。
古詩詞作為人類寶貴的文化財富,是青年一代學習的重要內容。中國學生通過古詩詞學習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理解認同人類智慧的結晶,提升文化修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實現(xiàn)未來學生發(fā)展目標。
2.對社會發(fā)展的意義
在教育中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建設教育現(xiàn)代化有重要意義。我們既要引進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也要立足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通過“內外”結合,使中國學生在世界的發(fā)展中既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又能不忘初心,使理想得以實現(xiàn)。
語文學習中,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古詩詞作為文化傳承的積淀,可以幫助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中國社會及整個國家的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課標要求,當代教師要帶領學生多品讀中國經典文學,培養(yǎng)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優(yōu)良習慣,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夠與古人對話,感知歷史,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領略不同時代人們的風采。學習古詩詞能夠幫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傳承優(yōu)秀的詩詞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二.“文化傳承與理解”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的現(xiàn)狀和問題
“文化傳承與理解”主要指文化傳播能力與文化推廣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進行一定的課外閱讀和學習,對古詩詞的學習保有較高熱情,積極傳播中華優(yōu)秀的古詩詞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人民引以為傲的優(yōu)秀根基,自國家倡導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來,語文教育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更加緊密,部編版教材的古詩詞比重從小學到高中比從前明顯增加,中考試題中古詩詞比重也越來越大。
然而學生答題的情況卻令人堪憂,雖然古詩詞默寫部分得分率較高,但課外古詩詞鑒賞等靈活考題學生回答的情況很差。從這里可以明顯看出,學生顯然沒有理解詩歌內涵和意蘊,對于詩詞的鑒賞也只是停留在簡單的背誦層面,這與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文化傳承與理解”是不相符的,對于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偏頗
古詩詞并不是人們日常交流用語,自然很多學生覺得繁雜的古詩詞不接地氣,讀起來比較繞口,記憶比較困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站在古今中外的視域下理解記憶詩詞,自然對于詩詞真正的內涵也很難理解。隨著古詩詞難度的增加和考試的要求,學生對此更很難提起興趣,興趣與記憶相關,失了學習的興趣,對于學生記憶和理解也會增加許多困難。
2.學生無法形成文化自覺
在語文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古詩詞素養(yǎng)和能力強的同學很少,能夠準確記憶理解詩詞的同學較少,能創(chuàng)作古詩詞的同學更少,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無法關照文化的根基,將很難進行文化傳承,這與核心素養(yǎng)和新課標所要求學生達到的水平并是不相符的。
3.學生的學習缺少文化自信
在基礎教育中,初中教育仍處于較弱的地位。初中作為銜接性的階段,“溫度”與“深度”的缺乏導致學校體制存在問題。中考古詩詞在試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此古詩詞教學中更偏重于技巧和應試,缺乏對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凸顯“詩言志歌詠言”的文化理解,無法獲得更多樣的文化自信,文化傳承過程中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
三.“文化傳承與理解”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方法
針對初中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促進文化傳承與理解,有利于古詩詞的深度學習。本文試從文化理解、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三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
1.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和形式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重要的影響,是提升學生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關注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和時代,甚至跳出課堂的局限,關注課外相關的知識,結合自身的經歷,融合自己對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對詩歌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度挖掘,通過有趣且便于記憶的詞語將詩詞進行分類,從課內到課外進行詩詞銜接與拓展,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認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的《關雎》《蒹葭》時,可先引導學生學習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相關歷史,然后將《詩經》的詩歌進行分類:頌贊詩、怨刺詩、征役詩、婚戀詩、農事詩等,點明其重要的藝術成就,如形象性及賦比興手法的運用等,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另外可將學生引導跳出課本,舉例《詩經》中另外幾類相關詩詞以供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把各學科融合學習,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2.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指學生在文化上的覺醒。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把握,對發(fā)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都是文化自覺的重要部分。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將學生置身于詩詞當中,體會詩詞意境,還可以通過詩詞大賽,書畫比賽等形式陶冶學生的心靈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化自覺重在尋找文化的根,中華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學生需要做的重在批判發(fā)展,傳承優(yōu)秀的文化。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大量的詩詞中含有對祖國的熱愛、對愛情的企盼、對友情的懷念這類情感,這些詩詞中蘊含的精神,都是支撐學生前進的力量,通過此類詩詞的學習,學生們會在不自覺中形成中華文化中的文化自覺。
3.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個人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的認同和推行,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為之感到自豪和驕傲,詩詞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寫作手法被沿用至今,指導學生從字里行間琢磨詩詞意義,有利于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提升,通過增加學生學習詩詞的靈感,以此使學生的文化自信得以提升是非常好的途徑。
在學習詩詞的過程中,可以將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進行分類匯總,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及情感變化,以杜甫為例,自他從官開始到被貶流放時期分別寫作了不同的作品,可以將不同時期的詩詞找出來,更好地了解作者,理解詩歌。
另外也可以將不同詩人的描寫同一事物的詩詞進行對比,可以將陸游與毛澤東同樣描寫梅花的《卜算子·詠梅》共同學習,體會古今詩人寫作詩詞時的不同心境,有利于學生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詩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蘊藏的身后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學習詩詞后,還可以進行適當延展,比如與梅并稱為“四君子”的蘭、竹、菊同樣可以列舉詩詞進行學習,相關的知識學習,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知識的交叉學習,加深文化理解,加強對傳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另外,通過碎片化學習時間學習古詩詞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課上留出一些時間請同學們搜集資料并進行講解,請其他同學評鑒也是積累文化的良好方式。在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下,學生將讀詩鑒詩作為學習的日常習慣,有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成長與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對21世紀的教育界都產生著極其深遠的影響?!拔幕瘋鞒信c理解”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經過不斷地實踐,將會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及審美能力產生巨大的影響,國家的實力將伴隨新一代青年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而愈加強大,中華文化也將因青年一代的傳承而使中華古詩詞煥發(fā)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守英.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6.
[2]徐妍.“文化傳承與理解”在高三學段的探索與實踐[J].文學教育.2017.10.
[3]王明昌.“文化傳承與理解”: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實踐.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5.
[4]毛超.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部編語文教材古詩詞教學策略初探[J].課程與教學,2018.
(作者介紹:關蕓婷,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研究生;朱華,牡丹江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