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梅 余麗麗 張慧
內(nèi)容摘要:《老子》用象喻思維來言說難以言明的道,從而將抽象的玄理轉(zhuǎn)換為具體的物象。這一轉(zhuǎn)換過程即“圖說”過程,意在用“可見的”直觀形式來顯明“不可見”的道。不僅限于此,《老子》在圖說道時,并非隨意資象窮理,而是與道的層級應(yīng)對,巧妙的構(gòu)建了景象、物象、人象、“泛象”的立體式的圖說結(jié)構(gòu),從而形成了敘述的多層級系統(tǒng)。
關(guān)鍵詞:老子 圖說 具像
窮理析義,須資象喻?!独献印酚孟笥魉季S來言說難以言明的道,從而將抽象的玄理轉(zhuǎn)換為具體的物象。這一轉(zhuǎn)換過程即“圖說”過程,意在用“可見的”直觀形式來顯明“不可見”的道。不僅限于此,《老子》在圖說道時,并非隨意資象窮理,而是與道的層級應(yīng)對,巧妙的構(gòu)建了景象、物象、人象、泛象的立體式的圖說結(jié)構(gòu),從而形成了敘述的多層級系統(tǒng)。
一.景象
景象主要指自然形態(tài)的景觀形式。如江河湖海、風雨山水等。
“和光同塵”。關(guān)于“道”,道究竟是什么樣子的?作為一種無狀之物,無象之物,老子沒辦法具體描述,但是他可以借助自然現(xiàn)象來表達,這同樣運用了比喻。于是就有了第四章“和光同塵”。就拿其中之一的“光”來說,確確實實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可是看,它是什么顏色?聽,它有什么樣的聲音?捕捉它,可以握住什么?答案是什么都沒有,正是因為人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它們無處不在,所以他成了老子選用的對象,也正因為我們深知其無法把握才成了老子用來比喻的喻體。
谷。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先提出了一個圖說對象“谷”?!肮取笔侵干焦龋梢钥醋魇侵锌罩?,因其中空,所以有能包容他物的能力。這里運用的是比喻的手法,預(yù)示著道的一個特征就是能包容天下萬物。
江海。然而這并不是終結(jié),因為江海的存在是一個更大的范疇。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比祟惿鐣袊冶囟ú恢挂粋€,國家之間的力量也不可能均衡,有強大也有弱小,那么國與國之間又有何相處之道呢?強大和弱小是抽象的,于是用江海之于溪谷比喻大國之于小國,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的歸附之地,是因為它甘于處下即不爭。在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亦是如此,正因為圣人始終將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才會得到眾人的認可成為圣人。
水。老子說,水“幾于道”。如何解釋呢?即“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睆摹安粻帯北憧梢月?lián)想到生活中柔弱而用途大的水,它可以用來烹飪,洗漱,澆灌,沒有了它,人的生存將走上絕境。從“處惡”可以想到,人們向小河里排放生活污水,小河全盤吸收,經(jīng)過一次循環(huán)又變得澄澈,沉默無言又功能強大。而水最與道相似的特征,便是不爭。這可以從這個詞語的使用頻率上來看,如第3章中的“不尚賢,使民不爭”和第22章中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然而“不爭”并不代表無用,正如第七十八章所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崩献诱J為,水表面上最為柔弱,但柔弱的水可以穿山透石、淹田毀舍,任何堅強的東西都阻止不了它、戰(zhàn)勝不了它。因此,老子堅信柔弱的東西必能勝過剛強的東西。
風雨。風雨是自然現(xiàn)象,它們是道的外化形式,道的運行規(guī)律決定著它們的運行規(guī)律。但是它們有形容詞的修飾,即“飄風、暴雨”,若是“微風、細雨”,也還是有可能“終日”連綿的。但如果是“終日飄風,終日暴雨”就不正常了。讓人想到天降大災(zāi)時的異象――“大雨下了七天七夜”,而這也正是因為有悖于道而產(chǎn)生的。除此之外,還有甘露這一自然存在,第三十二章中提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將不可捉摸的道為什么不能征服,只能“守之”,以比喻的方式呈現(xiàn),我們雖然不能窺見道是怎樣對萬物起作用的,但是卻能清楚地看到天降甘露和人的關(guān)系,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同的,同時也是道的存在的有力證明。這些規(guī)律,最終的落腳點老子將它放在了人類身上的,啟迪人們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心態(tài),而要依照“道”行事。由此形成了:道――自然――人類的傳導過程。
萬物。每當我們提到萬物,我們不禁會想到萬物復(fù)蘇,描繪出的是春天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從冬天解脫出來?!独献印分械摹叭f物”,也是觀念上的一個圖說形式。極言事物之多、范圍之大。但是萬物的屬性又是由道所決定的,第四章淵兮似萬物之宗、第八章水利萬物而不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借助“萬物”的巨大的包容性來說明道如深淵般深厚的生命力;如水般的淡薄,對待一切一視同仁的特征。第二章中的“萬物作焉而不息”、第12章中的“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第一章中的“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則是從萬物生長的規(guī)律印證道的規(guī)律,即生生不息,循環(huán)往復(fù),先于萬物。
二.物象
物象主要指社會形態(tài)的意象。主要指人所依賴的工具對象等?!独献印返那鞍氩恐饕窍蛉藗兘忉尷献涌谥械摹暗馈笔鞘裁矗暗馈笔遣豢擅枋龅?,但“道”又是無處不在的,因此在后半部中,論述的重點由“道”是什么,轉(zhuǎn)變成“道”的表現(xiàn)形式,即抽象的“道”是如何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老子用“國家”來指代“道”,但國家作為上層建筑也是抽象的,因此,老子用“烹魚”這一生活中常見社會景象來說明治國之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煎魚”喻治國,“烹小鮮”就是煎小魚,小魚很鮮嫩,用刀亂切或在鍋里頻頻攪動,肉就碎了。這里是提醒執(zhí)政者,治理國家也要像煎小魚那樣,切莫常常翻弄折騰。而要用“道”來治理天下,用“道”來治理天下的結(jié)果就是鬼和圣人都不干擾人民百姓的生活,遵循發(fā)展規(guī)律,天下就會自然而然的發(fā)展好。
老子善于以魚圖說道。在第四十二章中寫到“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庇械臇|西看似在損實則在益,而有的東西看似在益實則在損,具體怎樣體現(xiàn)道的這種特點?第三十六章中“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予之,”老子以四組常見的對立統(tǒng)一的意象,來具體閘述道的“物極必反”,“柔弱勝剛強”的特點.同時,老子用了一個比喻句,即“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濒~離了淵的環(huán)境就無法存活,所以“國之利器”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和“淵”對“魚”的重要性是一樣的,離了它國家就沒辦法存活.因此,“國之利器”是不可以公之于眾的,而要藏起來,讓國家看起來是處于“柔弱”的狀態(tài),只要“國之利器”在手,就無懼任何外在威脅。這個比喻就是“柔弱勝剛強"的力證,也是例證。
芻狗。原本是祭壇上用草扎成的狗,祈禱時用它,用完后隨手就把它扔掉了。這里的芻狗不是名貴之物,它的作用只是祭壇上的一個裝飾,“以萬物為芻狗”反映的就是道對萬物無所偏愛,即使是名貴之物,對自己有利之物,都成了“芻狗”。人作為自然萬物中的一員,生活在自然社會中,依賴于此,但又不拘泥于此?!疤斓匾匀f物為芻狗”,它對于萬物都是一視同仁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程度上感受到它。老子在書中借助自然社會中的種種,來闡發(fā)自己的哲學思想。
風箱。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源動力,道的運動催動萬物的生長,猶如風箱鼓動空氣吹旺火苗。從萬物生生不息、欣欣向榮的過程中,“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提供源動力的道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地不斷生成。道的本質(zhì)就在此。
輻,轂。車正是因為有了軸心空虛處,才有車的作用;因為有了器物中空虛的部分,才有了器物的用處;因為有了墻面的的窗口,才有了窗戶的作用。因為有了“無”的存在有了“有”的作用。有無“同出而異名”則是道的又一本質(zhì)。
弓。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碧熘朗恰皳p有余而補不足”,何為“損有余而補不足”?老子用搭弓射箭調(diào)整位置和張工強度來比喻說明,但是人類社會中恰恰相反,是“損不足以奉有余”,那是因為統(tǒng)治者沒有遵循“道”的規(guī)律,只有“道”的體現(xiàn)者圣人遵循了“道”的規(guī)律。
老子在第五十章提到了一個“善攝生者”的形象,“陸行不辟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種無所畏懼,不會為外物所傷的形象稍微一想就知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而是一種神話式的描寫。除此之外還有第五十五章的“含德之厚者”能夠“蜂蠆虺蛇不螯,攫鳥猛獸不搏?!睂崉t指的是同一類神話形象。都是將道神化,而這里的所傷也并非指的是肉體的傷害,而是將到內(nèi)化于心,因而沒有可以威脅得了他的地方。這種得道的存在也就不會為名利之類的身外之物所累,而違背自己純粹的內(nèi)心,這也是他“以其無死地焉”的原因所在。
銳。老子認為,正是因為那些執(zhí)政者過于彰顯自己的力量,霸氣外露,才會招致戰(zhàn)亂,使百姓生靈涂炭。所以老子才會發(fā)出感嘆“挫其紛,解其銳”,“持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尖銳的東西顯露在外,一定會破損,太多的顯露財富,一定會招致盜賊。道的特征是內(nèi)斂的,虛空的,“滿”和“盈”在道家是不提倡的。
三.人象
人類社會的主體是人??腕w是染上了人工雕琢痕跡的社會。人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集合體,對于有關(guān)事物的理解也具有以上兩個特征,老子選擇了一系列特殊的意象,表現(xiàn)了道的普遍性特征。如體道者,器物。這個體道者可以有多重身份,他可以是貫穿全文的“我”,也可以是文中的“圣人、君子、有道者”和統(tǒng)治者。
圣人。書中多次以“圣人”的言、行來具體闡述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以及特征。老子也說“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它常常不可捉摸,沒有固定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它甚至常常以世人所不齒的狀態(tài)呈現(xiàn)。所以老子便借助“圣人”這一具體可見,并且能與“眾人”形成鮮明對比的形象來講道。如第二十八章中“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保谌恼隆笆且允ト酥艹纱笠?,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保谒氖哒轮小笆且允ト瞬恍卸?,不見而名,弗為而成?!钡谒氖耪轮小笆ト撕銦o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以及“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保鹊瘸笆ト恕币恢饕w道者外,還有"大丈夫”,如第三十八章中的“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可以說,道是如何體現(xiàn)的,怎么做才算符合道的規(guī)律法則,都通過這一具體的形象來體現(xiàn)的。除此之外,老子還多次提到“侯王”,如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九章,和“王公”,如第四十二章這種統(tǒng)治者的形象。統(tǒng)治者是封建社會最常見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類角色形象,這類形象也更需要道,是比“圣人”形象更加切實,運用這一形象能更直觀的體現(xiàn)道。
關(guān)于體道者第十五章中有具體的描寫,作者貫通了道不可知的特征,因而在描寫體道者時顯得格外小心謹慎,連用七個比喻,力圖準確的描繪。紛紛展現(xiàn)了四幅畫面和三個具體事物的比喻,四幅畫面分別是涉江圖、避敵圖、赴宴圖,冰塊消融圖,三個具體的事物比喻是未加工的原材料,幽深的山谷,渾濁的河流。體道者體現(xiàn)著道,道又與體道者的種種表現(xiàn)交織在一起。與虛心實腹相對應(yīng),圣人通過一些具體的行為來體現(xiàn),如十二章中的“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八章中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廉,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九章“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薄疤師o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圣人處世的總的法則。第三章“心、志;腹、骨”分別是比喻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zhì)生活。要“虛其心,弱其志”,是指教化人們放棄欲望與虛浮,“實其腹,強其骨”則是追求一種素樸的人生態(tài)度,類似于玫瑰與面包,人們沒了玫瑰,還可以活下去,如果沒人面包,是絕不可能活下去的。
嬰兒。體道者“我”,常將自己的描述為“如嬰兒之未孩”、“赤子”。嬰兒是一個特殊的圖說對象。表現(xiàn)在他和道的深厚聯(lián)系上。嬰兒在《老子》一書中出現(xiàn)次數(shù)頗多,意指純真原始的狀態(tài),他沒有強用強取之至,但正符合道的表現(xiàn)形式――一種未經(jīng)打磨,未受教化的原始狀態(tài)?!俺嘧印奔磩偝錾膵雰海罱咏钭匀坏臓顟B(tài),老子以此來比喻“道”,那么道有什么特點呢?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眿牒㈦m柔弱,但因為有了“道”,赤子能與周圍的毒蟲、猛獸、攫鳥相處和諧,遵循章法,順應(yīng)自然。所以毒蟲不來刺他,猛獸不來抓他,兇惡的鳥不來撲擊他。
“道”和嬰兒一樣都是素樸的。第二十章“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比俗人的“昭昭”“察察”更高尚的,是圣人的“昏昏”“悶悶”。昏悶看似墮落無朝氣,實則是一種樸實無華、與世無爭的無為表現(xiàn)。這在《老子》中多次使用“樸”這個名詞可以得到印證。如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七章。《說文解字》指出:“樸,木皮也”即指厚樸,原始的真樸狀態(tài)。同時,在“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和第三十九章“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中可以看出道的“樸”的表現(xiàn)形式。而“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但是“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體現(xiàn)出道只能守,只能順其自然,讓其自歸,不能強制征服。樸和嬰兒的共性是他們都是純真的,原初的狀態(tài)。萬物都可以追溯到原初的狀態(tài),因而他們也象征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