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華 湯圣興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嚴重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類型,具有起病急、預后差和致死率高等特點,對患者生命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1]。研究表明,ACS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引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處形成血栓,冠狀動脈管腔急性閉塞,持續(xù)地缺血導致心肌急性壞死,嚴重時出現(xiàn)心臟破裂甚至猝死[2]。因此,對于ACS患者越早的進行診斷、病情分析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研究已證實,動脈粥樣斑塊各個階段始終存在血清炎性因子參與,并在預測心血管事件方面有重要價值[3]。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作為一種非特異性防御性蛋白,其游離的亞基可以與病原分子及體內毒性代謝物結合,在機體炎性反應期發(fā)揮作用[4]。近年來,PA已證實參與多種動脈血管炎癥機制的形成,但其在ACS患者病變程度及預后關系的報道筆者所見甚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PA對ACS患者病情危險程度的評估及遠期預后預測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我院心內科收治的經(jīng)確診為ACS患者151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4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4例,所有患者于導管室行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其中男92例(60.93%),女59例(39.07%);年齡31~88歲,平均年齡(63.04±10.87)歲。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學備案且患者對本研究的目的均知情。
1.2 標準定義
1.2.1 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同時具備下述2個條件):①患者伴有≥30 min的持續(xù)性胸痛;②體表心電圖中顯示ST段抬高>0.2 mV出現(xiàn)在連續(xù)2個導聯(lián)中并伴隨動態(tài)改變,③心肌壞死的血清學標志物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均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必須滿足以下至少1個特征:① 1個月內發(fā)生的初步型心絞痛或原有心絞痛頻繁發(fā)作;②休息或安靜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靜息型心絞痛;③心電圖出現(xiàn)頻繁或一過性ST段壓低或上抬>0.1 mV。
1.2.2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力衰竭患者;②罹患惡性腫瘤患者;③入院前發(fā)生感染或炎性反應并接受相關治療的患者;④入院前服用糖皮質激素者;⑤既往冠狀動脈多支血管病變及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病史;⑥不適合行急診PCI術者;⑦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2.3 急診PCI標準:根據(jù)2010年美國心臟學院/美國心臟病協(xié)會PCI指南的相關標準[5],對存在急診PCI指征的ACS患者施行急診PCI。
1.2.4 Gensini評分標準:采用冠狀動脈造影對每支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程度進行定量評定[6],以每支冠狀動脈的狹窄基本評分乘以該處病變部位的評分,即為該病變血管Gensini評分,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評分標準見表1。
表1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評分標準
1.2.5 住院期間心血管事件定義:自ACS行急診PCI后住院期間首次出現(xiàn)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主要包括由心源性死亡、再發(fā)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缺氧性腦病、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缺血性腦卒中、再發(fā)生急診需擇期血運重建。根據(jù)患者是否發(fā)生MACE分為MACE組和非MACE組。
1.3 方法
1.3.1 基本資料收集:收集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血壓、糖尿病史、高血壓病史等基本臨床參數(shù),此外所有入選患者于入院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乙二胺四乙酸抗凝,4°C、3 000 r/min離心15 min,血清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美思康 MC6600)檢測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xiàn)PG)、尿素(blood urine nitrogen,BUN),比濁法檢測尿白蛋白/肌酐(urinary albumin/creatinine,UACR),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采用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庫爾特DxFLEX)進行計數(shù)。采用免疫折射比濁法檢測血清PA水平[6]?;颊呷朐汉?4 h內使用大為DW-F3型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tǒng)檢查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值(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
1.3.2 冠脈造影檢查:所有患者冠狀動脈造影采用本院GE公司INNOVA3100型心血管造影儀進行檢測。患者經(jīng)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透視下將造影管插管至左冠狀動脈或右冠狀動脈口處,按照Judkins標準[7]進行多體位最佳冠脈造影角度的投照,采集完整造影結果,對冠狀動脈狹窄管腔和參考管腔直徑進行定量分析。
2.1 PA水平與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關系 ACS患者中單支病變者62例,雙支病變者53例,多支病變者36例。雙支病變組PA水平明顯低于單支病變組(P<0.05),多支病變組明顯低于其他2組(P<0.05);Gensini評分明顯高于單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明顯高于其他2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earson 積距相關結果顯示,PA與Gensini評分之間呈負相關(r=-0.564,P<0.05)。見表2,圖1。
表2 不同病變支數(shù)患者血清PA水平比較
圖1 PA與Gensini評分相關性分析
2.2 ACS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151例患者隨訪中有48例發(fā)生MACE,非MACE組103例。與非MACE組比較,MACE組患者年齡、吸煙史比例、糖尿病比例、ALT、PA水平更高,而收縮壓、LVEF更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2.3 COX單因素分析 年齡、吸煙史、糖尿病、收縮壓、LVEF、ALT、PA是對ACS患者發(fā)生院內MACE有顯著影響的因素(P<0.05)。見表4。
表4 COX單因素回歸分析
2.4 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將年齡、是否吸煙、糖尿病、LVEF、收縮壓、ALT、PA帶入COX回歸方程進行分析,并對上述參數(shù)用BMI、血糖、血脂、高血壓病史等傳統(tǒng)心血管病風險因素進行校正,結果顯示:年齡、LVEF、收縮壓、ALT、PA是ACS患者發(fā)生院內MACE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COX多因素回歸分析
2.5 ROC曲線分析PA對MACE的診斷價值 為了進一步評價PA對ACS患者發(fā)生院內MACE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對PA進行ROC曲線分析,曲線下面積為0.725,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診斷的最佳臨界值為168.23 mg/L。見表6,圖2。
表6 ROC曲線分析PA對MACE的診斷價值
圖2 ROC曲線分析PA對MACE的診斷價值
心血管疾病尤其是ACS仍然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控形勢嚴峻[8]。因此,我們亟需尋找到新的標志物來進一步提高的ACS個體化治療效果。近年來多項研究證實炎性因子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多個階段中起著關鍵作用[9]。PA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在冠心病炎癥反應中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Wang等[10]在研究ACS患者冠脈血管狹窄嚴重程度的時候,發(fā)現(xiàn)PA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水平明顯低于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Critsinelis等[11]研究顯示,與健康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水平明顯下降。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PA水平隨著冠狀動脈病變支數(shù)的增多而降低,且PA與作為評估冠狀動脈嚴重程度的Gensini評分呈明顯負相關。
已有研究表明,PA對多種心血管疾病預后具有預測價值[12]。有學者通過校正多種傳統(tǒng)心血管風險因素后發(fā)現(xiàn)PA可作為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后主要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預測因子(OR=0.326,95%CI=0.235~0.869,P=0.025)[13]。此外有研究納入了160例AMI患者,隨訪中發(fā)現(xiàn)在集聚心血管風險的患者中,PA與心力衰竭的發(fā)生呈負相關[14]。在另一項396例人群的研究中,Choy等[15]發(fā)現(xiàn)低水平的PA是心血管病發(fā)生的獨立風險因素,且PA用于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最佳臨界值是175.62 mg/L。本研究以是否發(fā)生院內MACE進行分組,發(fā)現(xiàn)MACE組PA水平明顯低于非MACE組,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PA水平是ACS患者發(fā)生院內MACE的獨立預測因子,最佳診斷值為PA<168.23 mg/L,與既往研究[15]相符。上述結果說明PA水平可以反映ACS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而冠狀動脈狹窄越嚴重,越能導致患者MACE的發(fā)生。
目前,PA對預測ACS患者預后不良事件的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炎性反應是ACS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的主導因素。一方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炎性反應不穩(wěn)定,此時機體產(chǎn)生多種炎性介質,如白介素-1(IL-1)、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等,它們對產(chǎn)生PA基因具有同源性,使PA轉錄水平下降[16]。另一方面,PA作為一種非特異宿主防御物質,可清除體內循環(huán)的有毒代謝產(chǎn)物,而自身在此過程中被消耗,這也是急性時相反應中PA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17]。此外,相關研究表明,PA在臨床中可反映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營養(yǎng)不良可使免疫應答降低,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而炎性反應會增加營養(yǎng)成分的消耗,導致免疫力下降,引起新炎性的出現(xiàn),形成炎性惡性循環(huán)反應[18]。PA可作為肝功能的評估指標,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MACE組肝功能指標ALT明顯升高,且收縮壓明顯降低,這可能導致患者回心血量不足,血液集聚外周血靜脈系統(tǒng),引起肝臟充血進而發(fā)生急性肝損傷,使肝臟合成PA能力下降[19,20]。因此,血清PA低表達反映了患者較重的全身炎性反應和較差的抗炎功能,是ACS預后不良的標志。
綜上所述,血清PA與ACS冠脈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且可作為ACS患者發(fā)生院內MACE的獨立預測因素。對于臨床盡早采取合適治療方案、改善預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