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娟
(新疆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為臨床常見疾病,以低血氧癥以及呼吸窘迫為特征,病情變化較快,需要采取機械通氣進行治療。相關研究顯示[1],機械通氣治療時間和病死率成正相關,而早期肺康復鍛煉可明顯降低病死率,根據(jù)以上情況本次筆者重點分析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采取早期肺康復鍛煉的作用效果。
本次研究對象為86例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收治時間為2017年2月~2019年9月。樣本納入標準:起病時間<5 d;胸片顯示雙肺廣泛浸潤影;患者家屬同意本次干預措施。排除標準:已經接受過肺康復鍛煉;深度昏迷患者;胸背部出現(xiàn)活動性出血等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據(jù)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4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齡(48.2±1.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1例,平均年齡(47.5±2.0)歲,分析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結果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為常規(guī)干預,比如機械通氣治療、藥物干預等,觀察組則加入早期肺康復鍛煉,具體干預模式如下:患者PaO2/FiO2水平值低于100 mmHg時進行俯臥位的通氣,潮氣量選擇3.5~5.5 mL/kg。然后進行高頻率低時長肺復張鍛煉,每日開展12次,每次1min,之后幫助患者做肢體被動運動,每次30 min左右,每天開展6次,此外給予患者輔助排痰。當患者PaO2/FiO2水平值低于200 mmHg時采用高坐位通氣,潮氣量選擇5.5~7.5 mL/kg。進行稍高頻率稍高時長肺復張鍛煉,每次5 min,每日開展6次?;颊呱现鲎灾骰顒樱趯⑺闹Ц?,每日進行4次。并進行輔助排痰。當患者PaO2/FiO2水平值高于200 mmHg時在床邊進行帶機活動,間斷使用呼吸機,并采取自主排痰,間斷進行輔助排痰,采取吹氣球、深呼吸等方式進行呼吸鍛煉。
1.3.1 氧合指數(shù)
記錄兩組住院時、治療第1天、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的情況。
1.3.2 并發(fā)癥
并發(fā)癥可包括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以及壓瘡等。
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為SPSS 20.0,t分析以及x2分析分別計算計量資料以及計數(shù)資料,P<0.05則表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干預后,觀察組的不同時間點氧合指數(shù)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氧合指數(shù)水平[( ±s)mmHg]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氧合指數(shù)水平[( ±s)mmHg]
組別 住院時 治療第1天治療第7天治療第14天對照組 88.12±10.23 93.33±10.21 154.22±21.56205.00±37.85觀察組 87.00±12.01 97.58±10.21 191.11±24.63252.22±31.68 t值 0.68 3.35 16.55 19.85 P值 0.078 0.037 0.000 0.000
對照組43例患者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3例,壓瘡2例,譫妄2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3%;觀察組1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例壓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結果差異顯著(x2=7.18,P=0.011)。
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是一種嚴重危重癥,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其病死率可達到40%,而主要治療措施為機械通氣治療,但該種治療本身的氣壓傷等會對肺部造成二次損害。肺康復訓練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康復訓練模式,主要針對于肺部疾病患者。本次對于觀察組在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在早期采取肺康復訓練,并根據(jù)患者不同情況采取階段性康復措施,從而改善患者肺通氣以及呼吸功能。早期肺康復訓練可通過肺復張鍛煉改善血氧飽和度,因此本次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氧合指數(shù)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此外在護理中需要變換體位,不僅可明顯減少壓瘡幾率發(fā)生,還能促進痰液排出。因此本次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提示該種措施模式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減低患者負擔,研究結果與前人報道基本一致。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結合前人報道筆者認為: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在早期實施肺康復鍛煉可改善呼吸狀況,加快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