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野,周 南,程 亮,2,邵 坤,關智浩,2
(1.遼寧省地質礦產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沈陽 110032; 2.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業(yè)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石墨屬于六方晶系,層狀結構,層與層之間靠分子間作用力相連[1],被廣泛應用在機械、化工、冶金、國防等各個領域[2-4],鱗片狀石墨片徑越大,應用價值越高。如在冶金工業(yè)中主要用于制造坩堝,冶煉有色金屬和特種鋼,其中制造坩堝所用石墨為大鱗片石墨,鱗片越大耐溫性能越好[5-6]。傳統(tǒng)試驗精礦一般經過多段再磨再選,但這種工藝有時會使大鱗片嚴重破壞[7]。對黑龍江雞西地區(qū)石墨礦進行選礦工藝研究,采用預富集工藝保護大鱗片石墨,棒磨與攪拌磨相結合的磨礦方式對石墨礦進行單體解離,使石墨精礦品位、回收率取得較好指標。
礦石主要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其中固定碳含量為9.45%。顯微鏡下觀察,礦石中石墨主要為大鱗片晶質石墨,片徑介于0.04~1mm之間,而伴生礦物種類復雜,主要為長石和石英,其次為透閃石、云母、綠泥石,還有少量的黃鐵礦等。大部分石墨集合體顆粒中常夾雜有細小的脈石礦物(圖1)。
表1 化學成分多項分析結果
石墨粒度測定結果見表2,該礦石中>0.147mm(+100目)的粗粒石墨含量為23.82%,石墨粒徑大部分集中在0.075mm以下,石墨的粒度以細粒嵌布為主。
磨礦細度試驗是各個選別試驗中極為重要的一步,它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生產中磨礦設備的選擇,以及能否保證石墨礦的充分回收。石墨礦屬易浮礦物,通過磨礦使其表面裸露,并與脈石礦物解離,再通過選礦藥劑的作用,可實現(xiàn)其有效回收。因此,確定合適的磨礦細度極為重要。試驗流程見圖2,試驗結果見表3。
圖1 石墨光片
表2 石墨礦石中石墨工藝粒度測定結果
圖2 磨礦細度試驗流程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表明,隨著磨礦細度的增加,精礦產率趨于下降,當磨礦細度超過-0.075mm占53.47%后,回收率不再提高,尾礦品位基本不發(fā)生變化,說明針對石墨礦一段磨礦不宜過細,石墨較軟,過細磨礦泥化加重,破壞浮選環(huán)境,通過對試驗結果的比較,確定一段磨礦細度-0.075mm為53.47%,粗精礦回收率為82.69%。在此基礎上進行大鱗片快速浮選試驗。
快速浮選即根據目的礦物的不同解離程度顆粒浮選速度的差異,優(yōu)先將浮選速度較快的那部分顆粒浮選出來,做到早收、快收,而進入尾礦的目的礦物顆粒再用正常的選礦工藝處理,從而有助于保護部分已單體解離的大片石墨。根據試驗條件,做適當調整進行快速浮選流程的考查,試驗流程圖見圖3,試驗結果見表4。
表3 磨礦細度試驗結果
圖3 快速浮選大鱗片石墨精選試驗流程
表4 快速浮選大鱗片石墨精選試驗結果
從表中的試驗數(shù)據可知,石墨精礦品位為79.95%,固定碳得到有效富集。同時從浮選現(xiàn)象可知,快速浮選可以將部分已單體解離的大鱗片石墨優(yōu)先浮選出來,并且一段磨礦時間較短,大鱗片石墨可以得到有效保護。尾礦品位為0.54%,回收率較低,因此尾礦可以直接拋除。在此基礎上進行磨礦開路試驗、閉路試驗。
在條件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開路試驗(圖4),通過一次快速浮選,五段磨礦,七次精選,最終獲得產率為4.65%、固定碳含量為94.55%、回收率為46.80%的石墨精礦(表5)。
在開路試驗基礎上進行了閉路試驗(圖5),選擇中礦逐級返回工藝流程,最終獲得產率為9.27%、固定碳含量為96.67%、回收率為94.82%的石墨精礦 (表 6)。
對精礦產品進行篩析可知,+0.147mm(+100目)粒級含量為 15.37%,該選礦流程有效保護了大鱗片石墨。
(1)采用棒磨和攪拌磨相結合的工藝,前期采用棒磨能夠增大原礦處理量,節(jié)約能耗,精選作業(yè)采用攪拌磨能夠增大細鱗片石墨的單體解離度。
圖4 開路試驗流程
表5 開路流程試驗結果
圖5 閉路試驗流程
表6 閉路流程試驗結果
(2)采用快速浮選工藝,能夠使大鱗片粗精礦中的脈石礦物減少,減少石英等粗顆粒脈石礦物對鱗片石墨的磨礪,從而起到保護鱗片的作用。
(3)通過系統(tǒng)閉路試驗,原礦經一次粗磨,一次快速浮選精選,四次再磨,七次精選的閉路試驗,最終所取得的精礦指標為:精礦產率為9.27%,固定碳品位 96.67%,回收率為 94.82%,+0.147mm(+100 目 )含量為 15.37%,大鱗片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