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萍
摘?要:道德教育不應只是簡單傳授書本上的知識,教師應將傳統(tǒng)教學與實踐活動的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接體驗的機會,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進來,積極主動地認識和了解社會,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將“知道”轉(zhuǎn)變成“做到”,實現(xiàn)知行合一,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本文現(xiàn)對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產(chǎn)生的部分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知道;做到;知行合一
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3-052-1
陶行知是我國現(xiàn)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論,認為獲得知識的進程是“行、知、行”。他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受到廣泛推崇。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徹“知行結合”的理念,可以促進學生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筆者下面闡述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施“知行結合”的具體做法。
一、知行結合
有些學生懂的道理很多,嘴巴說起來也是一套一套的,卻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落實到行為上就大打折扣,出現(xiàn)知與行嚴重脫節(jié)的情況。要填平知與行之間的鴻溝,教師要花時間、精力解決。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要適當給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生活的機會,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實踐,從而有效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例如,《愛護課桌椅》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明白學校的課桌椅和各種設備都是公共財物,來之不易,應愛護公共財物。對于如何愛護公共財物,許多學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實際上,不文明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光潔的桌面被涂上了墨跡,雪白的墻壁被畫了幾道歪歪扭扭的線條,椅子被當做搖籃搖來搖去,垃圾桶被撞翻而無人扶起……通過學習,學生認識到自己這些不經(jīng)意的舉動是損壞公物的表現(xiàn)。筆者順勢啟發(fā)學生思考應該怎么做才是愛護公物的表現(xiàn),然后組織學生開展“我是小小主人翁”活動,讓學生把桌椅擦洗干凈,把抹布擺放整齊,把笤帚、畚箕整理好,把圖書角里損壞的課外書修補好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認識到學校里的公物對學習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愛護這些公物的必要性,自覺養(yǎng)成愛護公物的好習慣。
二、創(chuàng)設情境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生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要使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就要將生活情境融入課堂中,讓學生在情境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教學《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一課時,筆者選擇了學生在校園里的活動為觀察點,先是出示課前教室里窗明幾凈、桌椅擺放整齊的圖片,再出示學生離開教室去食堂就餐,桌子上的書本、鉛筆堆放得亂糟糟的圖片,讓學生對比思考:同一個教室,同一個位置,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這些場景都是學生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集中到課堂上。通過觀察、辯論,學生明白離開教室前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然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模擬中午吃飯前的場景,整理桌椅書包后井然有序地離開教室。筆者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拍攝,再現(xiàn)在投影儀上,增強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知道和諧的班級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明白遵守規(guī)則的重要性,提升班集責任感。
三、組織辯論
“油燈不撥不亮,道理越辯越明?!蓖ㄟ^辯論,學生的思維碰撞出火花,在激烈的辯論中有所發(fā)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中明理,使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如《玩得真開心》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識,在公共場所玩耍時不影響他人,玩得安全、文明。為了實現(xiàn)這個教學目標,筆者先讓學生進行場景表演:星期天,幾個小朋友在小區(qū)玩捉迷藏的游戲,因為玩得太開心了,不時發(fā)出陣陣歡笑聲,把正在睡午覺的張爺爺吵醒了。接著,筆者提出問題:這幾個小朋友的做法對不對?學生有的說小朋友在公共場所玩,聲音大是因為玩得開心,不用太介意;有的說,在公共場所要遵守公共秩序,不能大聲喧嘩,影響別人。筆者把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兩個小組,讓他們唇槍舌劍,各抒己見。通過辯論,學生明白應文明玩耍,不能只顧自己而影響別人。
四、開展活動
道德與法治實踐性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彩,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備課時多花一點心思,精心設計活動,靈活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zhì)和法治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
“紅燈停、綠燈行”“不在馬路上玩?!钡冉煌ㄖR學生大多很清楚,但日??傆幸恍W生偶有違反,存在“知”與“行”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為此,在教學《安全記心上》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我國道路交通法的部分內(nèi)容后,出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辨析哪些行為是符合交通規(guī)則的,哪些不符合并可能造成什么樣的后果。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自己身邊或自己在上下學路上有沒有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學生經(jīng)過討論能更深刻地認識到身邊特別是自身存在的錯誤行為。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知識,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責權意識,促進了知行統(tǒng)一。
例如,在教學《干點家務活》這一課時,首先進行調(diào)查,請同學們介紹一下自己在家里都會做哪些家務活,以及為什么要做家務活。教師在學生分享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做家務不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也是愛父母愛長輩的表現(xiàn)”。然后請同學們說說自己準備如何在家替爸爸媽媽分擔家務,并匯總同學們的承諾公示在家長群或校訊通,與家長共同引導學生學會遵守承諾。在此過程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教育,而且使學生做到知行合一,將課堂所學真正應用到生活當中。
總之,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品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方法,和孩子們一起在開放性的課堂上探尋我們應當“知道”什么,并在在綜合性的活動中嘗試將“知道”與“做到”相轉(zhuǎn)換,在實踐性的合作中、努力“做到”更好的自己!
(作者單位:南京市白下高新小學,江蘇?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