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老年大學專職副校長
市老年大學協會常務副會長 周 煒
《人民日報》曾刊發(fā)過《學習是最好的養(yǎng)老》一文,文中引用了《師曠勸學》的典故:晉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學習,但擔心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并且引用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日出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勸學的目的。這個典故形容人到老年,也要好學不倦。尤其在今天,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知識更迭越來越快。以互聯網為例,無處不在的網絡已浸潤到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會上網,用“舉步為艱”來形容也不為過。所以老年人若不加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慢慢就會“掉隊”,甚至與時代脫軌。因此,上老年大學成為他們退休后的首選,通過以課會友,可以消除孤寂;通過老有所學,可以增長知識;通過學有所為,還能再次挖掘人生價值,這也是為什么不少老年人會由衷感慨——學習是最好的養(yǎng)老。
我國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未來20年,人口老齡化形勢將更加嚴峻。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老年大學是承載和發(fā)展老年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努力開創(chuàng)老年教育事業(yè)新格局。
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老年教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黨和國家連續(xù)進行頂層設計,密集出臺了多項涉及老年教育的規(guī)劃、政策。
2016年2月,中辦和國辦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其中涉及老年大學建設和老年教育發(fā)展的問題。3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在“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中提到“發(fā)展老年教育”,這可是前所未有的。我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規(guī)劃”以來,前十二個都有關于教育的篇章,但從來沒有提到過“老年教育”,第“十三五”規(guī)劃是首次提到。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和對策舉行第32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齡化給國家發(fā)展帶來的活力和機遇,努力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動老齡事業(yè)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10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老年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guī)劃》),是老年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成為指導老年教育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尤其令人歡欣鼓舞的是,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老年教育列入其中。
推動老年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fā)展老齡服務事業(yè)和產業(yè)的迫切任務,是我們老年大學發(fā)展的尚方寶劍。
挑戰(zhàn)。目前,我國有老年大學(學校)6.2萬多所,在校就讀學員810多萬,加之接受遠程教育的人數,也只有1300多萬,在2億多老年人中占比很小。重慶也不例外。以2017年統(tǒng)計數據為例,在校就讀的不足30萬,加上參加遠程教育的40余萬人,在全市706萬老年人中也不過是滄海一粟。2020年,要達到基本形成覆蓋廣泛、靈活多樣、特色鮮明、規(guī)范有序的老年教育新格局和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這個目標,還存在許多挑戰(zhàn)。
一是管理多元,難以協調?!兑?guī)劃》出臺后,全國許多省市相繼出臺了規(guī)劃和實施意見,但也存在老年大學主管呈多元化管理現象。如重慶市老年大學協會58所會員校,分別為老干部局21所,老齡辦、民政局20所,教委8所,文化委3所,其他(含企、事業(yè)單位)6所。管理單位多元容易形成“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步調難以協調一致的局面,多頭管理,多重矛盾,致使許多問題無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健全老齡工作體制機制”。從全國老年教育做得好的省市看,省市都建有老年教育領導小組,由省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設有辦公室,配有工作人員,統(tǒng)籌解決本省市老年教育工作中的實際問題。2018年《半月談》第8期發(fā)表的《老年大學叫座,教育養(yǎng)老喊“餓”》中很好地提出,理順老年大學管理指導體系,要解決好主管與主辦的問題,主管是一個行業(yè)一個部門管,主辦可以多元化。
二是認識偏差,站位不高。老年教育沒能從社會的角度來解讀,認識就會有偏差,站位自然就不高,《規(guī)劃》中明確提出: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和老齡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老年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推動工作,指導實踐;引導和幫助老年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主流社會,關心政治,強化政治意識,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在社會舞臺中愉快生活,變單純老有所樂以養(yǎng)為主,為老有所為養(yǎng)教結合;要貫穿時事政治教育,加強意識形態(tài)責任,讓老年人自覺肩負起國家責任、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是供需失衡,“一座難求”。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三:首先門檻較低。老年大學屬于公益性事業(yè),收費不高,入學不受學歷等限制,老年人都能接受。加之老年教育比中小學或高等教育起步晚,不具營利性,投入不能滿足需求,辦學條件不足、師資力量短缺,供需嚴重失衡。其次追逐“名?!?。萬事求得“最好”是人們的普遍心態(tài)。有很多老年人對身邊的社區(qū)學?!耙暥灰姟?,寧愿多轉幾趟車也要到省、市級老年大學報名上學。這種“擇校熱”現象全國較為普遍,重慶市老年大學今年秋季招生中,網上報名點擊量每秒超8000人次。再次是“一座難讓”。許多老年人,從初級班讀到中級班,再到提高班和研究院班,一讀就是十幾年,老年教育資源被少數人長期占有,滋生出“一座難讓”的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一座難求”。
全國各地都積極采取措施,破解“一座難求”。重慶市政府辦公廳于2019年出臺了關于老年教育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全市現有老年大學的基礎上,新增38所老年學校,有效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充分滿足老年人上學需求。同時,要求各方通力合作,不斷豐富老年教育服務的供給,讓老年大學不再“一座難求”,讓老年人在社會發(fā)展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隨著我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度參與,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老年教育的政治生態(tài)、經濟環(huán)境、社會氛圍一定會越來越好。
國際威望使然,老年人要有作為。當今是中華民族5000年來最為輝煌的時期,我國國際威望空前高漲,朋友越來越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國際地位的高漲,推動著我們傳承儒家孝老敬老的光榮傳統(tǒng),為世界各國樹立榜樣。做好世界上老年人最多國家的老年教育工作,實現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構建養(yǎng)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是我們的應盡義務,責無旁貸。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的那樣,“發(fā)揮老年人優(yōu)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和對社會成員的言傳身教作用,發(fā)揮老年人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中的經驗優(yōu)勢和威望優(yōu)勢,發(fā)揮老年人對年輕人的傳幫帶作用”“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tài)和進取精神,發(fā)揮正能量”,這為老年人發(fā)揮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這既是中國對全人類的新貢獻,也是為世界各國樹立的標桿。
國家欣欣向榮,老年人要有進步。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增強,促使我們做好老年教育工作信心百倍,底氣十足。近年來,隨著重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重慶市老年大學得到政府財政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
當今,國泰民安,社會事業(yè)欣欣向榮,人的預期壽命還會不斷延長,過去說“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卻是“八十不打虛,九十多歲笑嘻嘻,一百余歲不為奇”。目前,重慶有百歲老人1573名。退休人員就近上老年大學成為首選,從學習中增長知識、不斷進步。
積極應對老齡化,老年人要有快樂。學習是最好的養(yǎng)老,快樂是長壽的秘訣。老年大學是老年人學習的有效載體。因為有了老年大學,一群冒著槍林彈雨、頂著戰(zhàn)爭硝煙解放、建設新中國的老干部們圓了大學夢;因為有了老年大學,使一些從事幾十年專業(yè)工作的大腦,退休以后又填進了更多的生活技能和豐富的科技文化知識;因為有了老年大學,讓一些體質接近生命邊緣,離開工作崗位或勞作場所的人,多活了幾個來世;因為有了老年大學,拉長了許多老年人離退休前工作的短板,實現了較為完美的人生。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弊鳛橛兴枷胗徐`魂的人,不單在于其自然屬性、生物屬性,更在乎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人一生是離不開社會關系的。
老年大學讓老年人退出職業(yè)生涯、離開勞作場所以后,能夠把那些淡化和斷裂了的社會關系重新鏈接,獲得生活和精神的歸屬,填補了因年齡問題在社會關系上的某些缺失;有利于把退休后變小變窄的生活舞臺重新拉長擴大,為不少產生失落感、邊緣感甚至孤獨感等不適心理情緒的老年人,打開了一扇幫扶的大門。老年大學作為離退休人員聯系主流社會的載體,持續(xù)了老年人社會化的環(huán)境,是文化養(yǎng)老的重要途徑。這項夕陽工程,已經成為朝陽事業(yè)。
與快速增長的老年教育需求相比,教育資源供給還存在明顯不足。如何緩解供需不平衡,讓“一座難求”現象不再上演?如何進一步提升水平,讓高質量的教育浸潤老人心靈?如何進行更有效管理,為老年人學習打開便利之門,讓學習成為晚年最好的生活方式?老教之路漫漫兮,作為老年教育工作者,必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