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雷達、預警機事業(yè)的理解,從一開始的感興趣到熱愛,到最后懷有責任感?!?/p>
【榜樣力量】
2019年國慶大閱兵,蔚藍的天空下,我們曾共同見證過屬于中國預警機的輝煌。
仰望藍天,在數架殲擊機的護衛(wèi)下,伴隨著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一架飛機拉著絢麗的彩帶,分秒不差地飛過了天安門廣場。這是中國預警機“空警-2000”又一次在這莊嚴的時刻,接受全國人民的檢閱。
誰能想到,距離上次中國預警機的首次亮相,才過了十年。這十年中,以王小謨?yōu)槭椎囊淮A警機人,先后將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三型國產預警機送上了祖國的藍天。中國預警機事業(yè)飛速發(fā)展,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王小謨是誰?
一個字典里沒有“不行”的人。在他那里,“不行”也得“行”。
12歲時,王小謨一家在北京西城區(qū)一個大雜院住下了。那時候,京劇可是地道的“流行音樂”,大雜院里的大老爺們一有空,就會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凳子一擺,胡琴一拉,戲就唱起來了。漸漸地,王小謨也迷上了,唱念做打有板有眼。后來,他想要一臺收音機用來聽京劇,可是家里沒錢,怎么辦?那就自己做!當梅蘭芳的京劇從耳機流出,他對無線電波好感頓生。于是畢業(yè)后,王小謨選擇了北京化工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繼續(xù)發(fā)展他的興趣——無線電。
無線電民用主要是收音機,軍事上則是用于雷達。王小謨在大學里主要就是學習雷達。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國防部第10研究院南京第14所從事雷達的研制工作。在工作中,王小謨逐漸意識到雷達、預警機為國家站崗放哨的重大意義,他的滿腔熱愛也漸漸轉化為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感。
當時,國產雷達只能測定目標的方位和距離,想同時掌握高度數據,就需要兩部雷達配合工作?!叭鴺死走_”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雷達技術。參了軍的王小謨接到的第一個重要任務,便是研制三坐標雷達。隨著中蘇關系惡化,蘇聯專家撤離,留給王小謨的只有一摞最基本的文件。
即使在旁人看來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王小謨也沒覺得自己不行。他開始苦學英語,搜集鉆研外國資料。即使在文革期間被調到機房管計算機,他也不忘利用條件熟悉計算機,這為后來他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三坐標雷達”上打下了堅實基礎。
20世紀70年代,國家號召建設“三線”,王小謨和14所的同事們一起去貴州,組建了電子工業(yè)部第38研究所。那里四面環(huán)山,交通不便,條件很是艱苦,不過也正因如此,在免受外界打擾的情況下,他們的科研工作進行得很順利。他們在山溝溝里夜以繼日地干了十年,終于將三坐標雷達——383雷達研制了出來。
到了90年代,海灣戰(zhàn)爭讓人們看到了國家裝備預警機的緊迫性。通過多年艱辛的談判,我國與外方簽訂合同,共同開發(fā)一架發(fā)展型預警機,王小謨擔任中方總設計師。這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系統工程,只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西方某大國的壓力,合作方單方面終止預警機合作研制合同。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王小謨向上級建議“立足自主、研制國產預警機”,一定要做出中國人自己的“爭氣機”。
西北大戈壁上的試飛現場,夏日驕陽似火,把漫天黃沙烤得熱氣騰騰,預警機封閉的機艙內,溫度更是達到了40多攝氏度,在里面工作就像是在蒸“桑拿”;冬天滴水成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即使裹著皮大衣也會瑟瑟發(fā)抖,每次下機后耳朵都不停地轟鳴,兩三個小時內都聽不清聲音。最可怕的是,試飛預警機往往有生命危險。
盡管已年過六旬,王小謨卻依然堅定,一旦認準了,就不信有什么不可能。僅一年時間,王小謨帶領的團隊就把地面樣機做好了。又過了一年,樣機飛上了天。隨后,他們打破了從科研樣機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預言,僅花費了5年時間便研制成功。最終,國產兩型預警機創(chuàng)造了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9個第一,成為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復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2009年國慶閱兵式上,當王小謨主導研制的預警機如銀色的鋼鐵雄鷹,引領機群飛過天安門廣場時,看臺上的他早已滿臉淚水。
“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王小謨的事跡正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腳。任何時候都自信樂觀的他,從未遇到過“不行”的事。在接連遭遇車禍、確診淋巴癌后,他依然樂呵呵的,時刻不忘關注祖國的預警機事業(yè)。閑暇時,他也會拉拉胡琴,唱唱京劇。悠揚婉轉的京腔里,是他笑對跌宕人生的自信達觀,是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情懷。
【頒獎詞】
他是著名雷達專家,引領我國實現了從地面雷達向空中預警指揮機的飛躍,被譽為“中國預警機之父”。他在國內率先力主發(fā)展國產預警機裝備,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fā)展路線圖,構建預警機裝備發(fā)展體系,主持研制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yè)實現跨越式、系列化發(fā)展,并邁向國際先進水平。他堅持自力更生、協同作戰(zhàn)、頑強拼搏、創(chuàng)新圖強,培養(yǎng)出一大批年輕專家,成為我國軍事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