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鋒
(山西晉煤集團宏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 晉城 048006)
坪上煤業(yè)西膠運輸巷、151101、151102是15號煤三條永久大巷,頂板均為堅硬灰?guī)r,懸頂面積對巷道兩幫和底板造成較大的支承壓力,同時受巷道上覆煤層應(yīng)力和本煤層采動影響,巷道底鼓量最大值達到1 200 mm,兩幫圍巖變化800 mm,局部頂板破碎離層,屬破碎圍巖巷道,嚴重影響了巷道和巷道內(nèi)部管路的使用安全。為了控制巷道劇烈變形的趨勢,減少巷道翻修次數(shù),擬采用聯(lián)邦加固Ⅰ號作為加固材料,結(jié)合目前15號煤151盤區(qū)大巷巷道變形破壞情況,初步確定加固巷道總長度約為980 m,巷道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巷道布置圖
在巷道兩幫施工注漿錨桿、錨索進行支護,錨索排距6m,每排2個注漿鉆孔交錯成三花眼布置,上排鉆孔距巷道底板1.8m,下排鉆孔距底板0.8 m,如圖2所示。
現(xiàn)場施工時應(yīng)提前對巷幫破碎情況進行檢查,盡可能避開原錨桿、錨索施工位置,漿液凝固后可再對巷幫進行錨索補強支護,兩排錨索基本與注漿鉆孔平行布置,錨索間距為2.0 m。
圖2 注漿鉆孔和補強錨索布置圖
2.2.1 底板注漿錨桿
在151101巷底板注漿鉆孔,每排3根注漿錨桿,排距1 500 mm,采用氣動錨桿鉆機施工,鉆孔直徑Φ42 mm,鉆孔深度2 000 mm,垂直底板施工。采用Φ25 mm×5 mm、長度2 000 mm的中空注漿錨桿。注漿錨桿前端1 000 mm為封孔段,后部1 000mm為射漿孔段。每一排錨桿注漿完畢后,采用Φ16 mm鋼筋托梁連接,然后上托盤和螺母。
為了使錨桿出漏部分不影響巷道行人和運輸,需要在每一排錨桿施工區(qū)域?qū)ο锏狼胁?,切槽寬度?50 mm,深度為200 mm,注漿完成后進行切槽回填掩蓋,注漿終止壓力為4~6 MPa,根據(jù)現(xiàn)場情況進行調(diào)整。
2.2.2 底板注漿錨索
在151101巷底板布置注漿錨索,每排3根錨索,排距3 000 mm,鉆孔深度8 000 mm,垂直底板施工,采用中空注漿錨索,型號為Φ22 mm×8 000 mm,公稱直徑為22 mm,長度為8 000 mm,每排錨索采用14號槽鋼或廢舊鋼軌做底梁,底梁上穿三個錨索孔。為了使錨桿出漏部分不影響巷道行人和運輸,需要在每一排錨索施工區(qū)域?qū)ο锏狼胁?,切槽寬度?00mm,深度為200 mm,注漿完成后進行切槽回填掩蓋,鉆孔施工完畢后,插入中空注漿錨索,插入灌漿管,向孔底灌注5 L漿液,錨固長度為4 000 mm,建議采用聯(lián)邦加固雙液漿,水灰質(zhì)量比為0.6∶1,灌注24 h后即可進行張拉,張拉預(yù)緊力不低于100 kN。在錨索錨固好以后,張拉之前,應(yīng)進行封孔,在封孔時首先通過人工向錨索孔內(nèi)塞棉紗,長度約1.0 m,可以采用直徑比錨索略大的鋼管套在錨索上,向內(nèi)塞填棉紗。
注漿錨索預(yù)緊時,要塞入棉紗后再裝止?jié){塞、托盤、錨具,并使封孔裝置外露100 mm左右;掛上張拉千斤頂,開泵進行第一次張拉(封孔),當止?jié){塞完全被壓入鉆孔后,停止張拉,檢查封孔情況是否密實,否則可加合適直徑的鋼管或硬質(zhì)塑料管重復(fù)張拉封孔直至密實;將千斤頂復(fù)位,再開泵進行第二次張拉,觀測壓力表讀數(shù),張拉至100 kN,停止張拉,卸下千斤項。151101巷底板注漿錨桿、錨索布置如圖3所示。
圖3 151101巷底板注漿錨桿、錨索布置平面圖(單位:mm)
底板注漿錨索結(jié)結(jié)構(gòu)如圖4所示。
在151101巷底板共布置652個注漿鉆孔。最大單孔注干料為5 t,漿料為9 t;平均每孔注干料約0.75 t,漿料約 1.35 t;平均每米注漿干料約 0.5 t,漿料約0.9 t。從現(xiàn)場煤壁漏出漿液情況看,漿液漏出后30 min以內(nèi)硬化,在煤幫上形成類似噴層的效果,結(jié)構(gòu)緊密,硬度較大,灑落到地面上的漿液與散煤結(jié)合緊密。
由于煤幫極易破碎,平均每注一個孔,煤壁或錨桿(索)孔漏漿次數(shù)為5~10次,漏漿之后通過間歇注漿,堵漏情況良好。漏漿雖然浪費了工時,但是漏漿位置越多,說明裂隙被填充的越充分,因此應(yīng)當保持耐心,不怕漏漿,進行多次封堵;使用注漿錨桿(索)實現(xiàn)了錨注合一,全長錨固,簡化了傳統(tǒng)注漿+錨桿(索)補強的施工工序,施工1~3 d后進行預(yù)緊,預(yù)緊力不低于150 kN。
在注漿后的巷道內(nèi)布置表面位移觀測點,觀測巷道的兩幫移近量及底鼓量,分析聯(lián)邦加固Ⅰ號注漿材料的加固效果。在151101巷布置3個測點,編號1—3,151102巷布置3個測點,編號4—6,對6個測點的幫部移近量和底鼓量進行統(tǒng)計,得到測點位置的兩幫移近量及底鼓量,見表1。
圖4 底板注漿錨索布置剖面圖
表1 表面位移變形量統(tǒng)計表
由上表可知:151101巷底板注漿加固后,左右兩幫最大移近量為84 mm,巷道底板最大底鼓量為158 mm,兩幫和底板變化均在設(shè)計允許范圍之內(nèi);151102巷是在151303工作面回采完成一年后進行的加固施工,變形量更小,151102巷注漿加固完成后,兩幫最大移近量為52 mm,底鼓量最大為47 mm。說明注漿支護加固有效改進了巷道頂?shù)装鍑鷰r特性,有效控制了巷道底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