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陽泉煤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山西 陽泉 045000)
長期以來,陽泉地區(qū)進風井的冬季防凍問題通常采用傳統(tǒng)燃煤熱風爐為熱源,通過風機將熱風與冷風混合達到+2℃以上送至井下,保證井口不結冰。燃煤熱風爐不但每年消耗大量的燃煤,而且風井大多地處山區(qū)、遠離主礦區(qū),用煤運輸困難;此外,現(xiàn)有熱風爐老化嚴重,每年需要維護和大修;近年來,由于環(huán)保形勢的日趨嚴峻,并且根據山西省《“藍天保衛(wèi)戰(zhàn)”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全面淘汰35蒸噸以下的燃煤鍋爐。
礦井回風作為煤礦系統(tǒng)中一種優(yōu)質的低溫余熱資源,其溫度、濕度常年基本恒定。華北地區(qū)大部分礦井回風一般在15~20℃、相對濕度≥90%,而且回風量普遍較大,作為在煤礦系統(tǒng)中一項重要的礦井次生熱能資源,目前大多直接排入大氣,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水(風)源熱泵系統(tǒng)作為節(jié)能領域的一項應用技術,盡管近幾年得到了一定的推廣。但該技術在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同時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系統(tǒng)(設備)的造價高,除核心設備熱泵主機外還必須配置各類循環(huán)水泵、各種水處理設備、配套管路等閥部件、電氣及控制設備、大型機房及水池等土建工程;二是運行費用大,熱泵系統(tǒng)耗電設備多,除熱泵主機外還包括各種循環(huán)水泵、井口防凍用風機等;三是管理難度比較大,系統(tǒng)中運轉類設備多、故障率相對高,如一旦停電發(fā)現(xiàn)不及時就易凍壞表冷器等換熱元件,不僅影響安全生產,而且維護費用較高。鑒于上述種種原因,礦井回風用低溫熱管技術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1-2]。
熱管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圖1所示,典型的熱管由管殼、吸液芯和端蓋組成,將管內抽成負壓后充以適量的工作液體,使緊貼管內壁的吸液芯毛細多孔材料中充滿液體后加以密封。管的一段為蒸發(fā)段,另一端為冷凝段,根據應用需要在兩端中間可布置絕熱段。當熱管的一端受熱時毛細芯中的液體蒸發(fā)汽化,蒸汽在微小的壓差下流向另一端放出熱量凝結成液體,液體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細力的作用流回蒸發(fā)段。如此循環(huán)不已,熱量由熱管的一端傳至另一端。
圖1 熱管工作原理圖
熱管是依靠自身內部工質相變來實現(xiàn)傳熱的傳熱元件,其有兩個主要特性:
1)高導熱性:熱管內部主要靠工作液體的汽、液相變傳熱,熱阻很小,因此具有很高的導熱能力。與銀、銅、鋁等金屬相比,單位重量的熱管可多傳遞幾個數量級的熱量。當然,高導熱性也是相對而言的,溫差總是存在的,不可能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并且熱管的傳熱能力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存在著一些傳熱極限。
2)良好的等溫性:熱管內的蒸汽處于飽和狀態(tài),一定的飽和蒸汽溫度對應于相應的飽和蒸汽壓力,飽和蒸汽從蒸發(fā)段流向冷凝段所產生的壓降很小,根據熱力學中的Clausuis-Clapeyron方程式可知,溫降亦很小,因而熱管具有優(yōu)良的等溫性。
該項目主要研究的是重力熱管,也被稱為熱虹吸管,是因為它借用了“虹吸”物理概念—利用某種勢差引起質量、能量或其他量的轉移。如圖2所示為熱虹吸管的幾何結構和工作原理圖。熱虹吸管里面充有工質液體,內部抽真空封閉而成。整個熱虹吸管在豎直方向由下至上可分為蒸發(fā)段、絕熱段和冷凝段。在蒸發(fā)段有熱量輸入,工質液體吸熱溫度升高并發(fā)生相變,水蒸氣向上運動,到達冷凝段后遇冷凝結,放出熱量。冷凝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至蒸發(fā)段,補充蒸發(fā)段蒸發(fā)掉的液體,從而使整個傳熱傳質過程循環(huán)往復進行下去[1-2]。
圖2 熱虹吸管工作原理圖
項目于2017—2018年在陽泉陽煤集團一礦吳家掌風井廠區(qū)研發(fā)一套礦井回風低溫熱管余熱回收裝置,對風井礦井回風余熱進行回收利用,完全代替?zhèn)鹘y(tǒng)熱風爐為井口供暖,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
吳家掌礦井回風溫度≥13℃,相對濕度90%以上,礦井回風流量≥10 696 m3/min;礦井進風流量≤8 540 m3/min。
表1 進、回風變動工況下余熱量和需求量浮動一覽表
1)研發(fā)了適用于礦井回風特點的低溫熱管溫控介質,制作了單根低溫強化肋相變熱管,滿足了礦井回風低溫余熱提取過程中熱能響應與激發(fā)的需要。
2)通過對礦井回風低溫、高濕、大風量、高粉塵等特性的研究,開發(fā)了礦井回風專用低溫熱管換熱模塊,滿足了礦井回風低溫余熱的熱能回收需要。
3)設計了礦井回風和礦井進風換熱過程中漸變交錯型風道,同時研發(fā)了并聯(lián)型風阻自平衡模塊,解決了和礦井主扇的風阻匹配問題,滿足了煤礦安全通風的需要。
圖3 系統(tǒng)工作原理圖
根據氣體壓力管流的水力特性、阻力特性,計算了項目礦井風道、熱管換熱模塊的阻力,得到回風管路阻力約205 Pa,進風管路阻力約252 Pa。
設計了礦井回風和進風換熱過程中弧形交錯風道,減少了阻力,增強了換熱效果(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用于礦井回風熱回收的氣體通道ZL201721088103.3)。為進一步克服阻力損失,進、回風風道各采用12臺11 kW軸流風機,與12個換熱模塊一一對應、并聯(lián)安裝于熱管模塊的迎風面一側,實現(xiàn)了風阻平衡。
根據理論計算和實驗室數據證明,裝有翅片(強化肋)的熱管對外換熱的有效面積增大,使得流體進入流道后充分與翅片進行對流換熱,使傳熱效果更佳。
翅片管換熱器中流體在流道內因受到阻力的影響,包括換熱器本身阻力和翅片阻力,從而降低了流體流道內的流速,使熱管與流體的換熱時間增加,從而使換熱效果更加充分。
該熱管換熱裝置尺寸龐大,考慮工廠加工、長途運輸及現(xiàn)場吊裝等實際情況,將低溫熱管換熱裝置進行模塊化設計,本項目熱管換熱裝置共12個模塊,共3 000根熱管構成。
1)本系統(tǒng)需在冬季將礦井回風口封閉,然后將礦井回風引入新設風道及換熱裝置后再排出;為適應風井場地每年的反風演練需要,在礦井回風口封閉結構的側面設置了可自由開啟的液壓活動門,確保4 min之內實現(xiàn)活動門完全開啟。
2)本系統(tǒng)在冬季正常運行時,進風井原有12扇窗戶是完全封閉的,而當非采暖季或反風演練時,則要求12扇窗戶完全打開,因此設計了一套氣壓快速啟動系統(tǒng),動力氣體來自廠區(qū)空壓機。
通過2017年12月共計192組數據的結果,繪制回風和新風進出口的溫度變化曲線圖,見圖4。
圖4 回風和新風進出口的溫度變化曲線圖
根據上圖中的變化趨勢分析如下:
1)熱管換熱器熱交換性能良好,在新風進風-10℃時加熱后的新風溫度達到3.2℃,溫升達13.2℃,熱管換熱器收到了良好的熱能回收效果。
2)熱管換熱器傳熱工質的啟動和運行正常,熱管運行溫度與冷側和熱側的溫度響應特性良好。
3)熱管換熱器蒸發(fā)側壁面溫度與回風溫度的溫差較小,熱管蒸發(fā)側熱交換性能良好,吸熱和導熱效率很高。
4)熱管換熱器冷側壁面溫度和新風溫度近乎一致,熱管冷凝側熱交換性能良好,放熱效率很高。
5)熱管的熱交換性能能隨回風側和進風側溫差動態(tài)變化,換熱效果呈現(xiàn)良好的正相關性,即:隨著溫差的增加,低溫熱能回收效率增加。
通過兩個采暖季的應用,該系統(tǒng)在極端天氣下(室外溫度-18℃時),仍然可滿足進風溫度≥2℃的要求。為提高系統(tǒng)的可靠性,系統(tǒng)配備電輔熱,在環(huán)境溫度低于-19℃時開啟,輔助新風加熱。
應用低溫熱管技術以來,每年可節(jié)約燃煤3 200 t左右,折合燃煤費用160萬元左右,加上電費、維護費、水處理費、燃煤運輸、人工工資、環(huán)保運行費用等每年約259.6萬元,加上鍋爐脫硫脫銷的運行費用約60萬元,共計320.12萬元左右,扣除熱管系統(tǒng)風機運行的電費和維護費共計22.8萬元,熱管換熱系統(tǒng)比燃煤熱風爐每年節(jié)約297.32萬元。
據相關資料,每節(jié)約1 t標煤消耗量,相應可減排二氧化碳2.6 t,減排二氧化硫8.5 kg,減排氮氧化物7.4 kg,減排粉塵顆粒物11 kg。計算可得,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5 940 t、粉塵排放約25 t、二氧化硫排放約20 t和氮氧化物排放約17 t。
1)通過試驗項目的實際運行情況,系統(tǒng)熱能回收率高、運行費用低、系統(tǒng)簡單、可靠性高,能夠滿足大多風井場地冬季井口防凍要求,無需消耗煤炭,較好地解決了燃煤鍋爐的污染物排放問題。
2)本項目在礦井回風余熱回收專用相變熱管、熱交換系統(tǒng)風阻平衡技術等方面實現(xiàn)突破,極大地推動了熱管技術的大型化工程應用。至今為止,本技術已在陽煤集團一礦、二礦、五礦、開元公司和神東集團進行工程化實施,它的適用面廣、可應用于全國同類礦井,具有一定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