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冰
[摘? ? ? ? ? ?要]? 哲學與人生是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程的四門必修課之一,也是2020年版中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主要思政課程之一。對于提升中職生的思想素養(yǎng),幫助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人生發(fā)展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中職思政教師應不斷地夯實自身的理論功底、提升教學能力、轉變教學方式,鞏固好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應有的價值。
[關? ? 鍵? ?詞]? 哲學與人生;中職學生;價值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7-0120-02
中等職業(yè)學校哲學與人生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基礎,使學生學習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的觀點和方法論,這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及未來的發(fā)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一、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的價值特性
為什么要學哲學?為什么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本原理?用哲學來解決中職生這個受教育群體所即將面臨的人生的現(xiàn)實問題,從而培育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關乎課程基本性質的問題,其實都是要求授課教師要提前進行自我消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方向不偏、內心匡正、底氣十足地去實現(xiàn)其應有的思政價值。
(一)哲學的學科特性
眾所周知,相對于培養(yǎng)應用型技能人才的中職學校的專業(yè)課設置,哲學課程的設置是十分人文化的,或者就如很多學生所說的“空”。很多教師在講授這些課時,都會遭遇到學生諸如“能給他們畢業(yè)找工作帶來什么”“能賺錢嗎”這樣的發(fā)問。因此,上好學生的第一課尤為關鍵。哲學的重要性表現(xiàn)在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思想價值,即它不能具體地給出每個學科所要解決問題的方案,但是其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指導精神、方法及原則卻是普適的,這就是智慧之光的普照力。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指導性
哲學課程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主導的原因在于:首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來自馬克思、恩格斯能汲取唯物主義與辯證法之精華,并結合歷史實踐有機生成,它不僅關系著從自然到社會,更關系著作為個體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解放,是一門對人生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學科;其次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從開始關注“物質利益”到為全人類謀福利,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是在共產(chǎn)主義革命實踐中去檢驗真理、形成真理,這種難能可貴的實踐品質對我們中職生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指導性。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發(fā)展至今走向強國的現(xiàn)代化之路,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中職生作為“中國制造2025”的主力軍,其成才之路是否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需要,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統(tǒng)一指導。
(三)對中職生成才發(fā)展的有用性
用哲學來指導人生,培養(yǎng)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科學地看待自然、社會的發(fā)展,理性地認識和處理人生發(fā)展中的基本矛盾,樹立崇高理想,追求人生目標,走好人生路。這既能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與人生發(fā)展關系密切的基礎理論,又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體現(xiàn)哲學基本觀點與解決人生發(fā)展問題的統(tǒng)一。
二、哲學與人生課程內容對中職學生成才的主要價值
中職哲學與人生課程對這些懵懂的中職生而言,具有很大的勵志成才價值。課程內容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yǎng),凸顯了其強大的認知價值、情感態(tài)度價值和運用價值。
(一)對科學世界觀的認知價值
科學的世界觀決定和影響著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真正把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學精悟透用好”。中職哲學與人生的課程內容由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及唯物史觀四個主要內容來架構。如,學生通過了解物質與意識的本源問題、相互關系,做到不唯心、不迷信的同時,還能認識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樹立改造現(xiàn)實世界的信心;通過了解矛盾論等辯證觀點,理性看待人生所必須經(jīng)歷的順境和逆境;通過了解實踐與認識關系的認識論問題,認識到自己作為實踐的人的主體作用;通過了解唯物史觀的相關知識,使其能將個體與自然、社會有機聯(lián)系起來。
(二)培育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
學哲學、悟人生——這是該課程最為突出的價值。哲學與人生課程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表現(xiàn)在教會學生: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去做出人生選擇,不好高騖遠、不妄自菲薄;人生貴在馬上行動、敢于行動和會行動,只有讓自己把握好規(guī)律“動”起來,即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發(fā)展和飛躍;人是社會中的人,個體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這個整體,因此要尊重差異、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將個人的發(fā)展與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需要結合起來,凸顯作為人的價值;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是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同時,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主體。因此,中職生必須將自己的理想信念與人民利益結合在一起,融入“中國夢”社會共同理想的大格局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心。
(三)培養(yǎng)良好思維能力的運用價值
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為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踐問題(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方法論”),這也是本課程的能力目標和運用價值。馬克思曾經(jīng)指出,哲學絕對不能只是深陷“解釋世界”的氤氳,而是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現(xiàn)“改造世界”的任務。在唯物論中,課程強調了“尊重客觀規(guī)律”,這是做任何事情的出發(fā)點和方法論前提;本課程的第二單元,從理解矛盾是人生發(fā)展的動力出發(fā),要求學生掌握內外因的關系,廓清人生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和影響因素,提升自己的發(fā)展能力;在實踐論中,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象本質關系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懂得應對紛繁復雜的各種社會現(xiàn)象,有自己獨立的思辨能力和是非觀。在鼓勵創(chuàng)新的時代背景下,提倡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之今后更好地與自己的職業(yè)對接;在唯物史觀中,幫助學生從思考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中培養(yǎng)自己的人生目標,為自己今后人生發(fā)展提供成功的可能性。
三、有效發(fā)揮課程思政價值的教學感悟
上好哲學與人生課程,其實對教師而言存有一定的駕馭難度。教師對本門課程教學難度的反映主要集中在: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和接受程度、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師的授課方式等,因此,這也是教師實踐中保證其課程價值有效發(fā)揮的主要突破點。
(一)先入為主:上好哲學第一課
哲學的第一課是很多教師通常比較缺乏重視的。哲學與人生的課程對中職生而言,之所以比較空泛枯燥、缺乏實用價值,主要在于他們缺乏一個“好的開始”。上好第一課,最忌諱直入知識主題,尤其是在當前推行學業(yè)水平測試的背景下,教師若直接進行純知識考點講授,學生對哲學的認知和感覺便會因此而生硬,不利于后續(xù)教學的開展。
情懷是求知最好的催化劑。因此,哲學的第一課,教師應更多地引導學生去追問進而感悟:首先,什么是哲學?可從課本中對哲學源自古希臘的英文單詞“Philosophy”進行拆解,即“Philo”+“sophy”(愛智慧),讓學生充分去認知這是一門關于“智慧”的學科。通過提升哲學的人文關懷,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興趣;其次,“智慧”是破解哲學與實用性對立的良劑。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而哲學恰好能幫助你“認識你自己”。用各種人生情境的設置和比喻,引導學生知道哲學雖然不能教你“烤面包”,但是卻能幫你“把面包烤得有滋有味”,讓學生生動而深刻地領會哲學之用;最后,選擇什么樣的哲學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在這個問題上,要講清、講透為什么要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課程的指導思想。在這個富有思政意義的問題上,教師可從馬克思、恩格斯等偉人的實踐歷程和思想歷程進行故事性的敘述作為有效切入,從而擺脫原理性的枯燥。
(二)深入:教師須夯實自身的理論功底
上好哲學與人生課程,實質上非常考驗教師的理論功底。教師要把哲理搞懂弄通,就要夯實自己的理論功底。面對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中職學生,課程及教材的內容相對比較簡易,但是對于教師而言,決不能止步于此。面對如此龐大的哲學體系,課程內容顯然是經(jīng)過提煉和濃縮的,在此,應該明確地認識到其面向的主體是學生。作為該門課的授課教師,除了要熟悉教材以外,更多的是要去深挖課本中的原理。原理出自經(jīng)典,尤其是馬克思、恩格斯的經(jīng)典著作。馬恩經(jīng)典作家的原理之所以被奉為經(jīng)典,源自它們是在實踐中生成、用于指導實踐取得成功并久經(jīng)實踐考驗的,因此,諸如《共產(chǎn)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1844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代表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和產(chǎn)生的基本名篇應多讀多悟,并從原理形成的時代背景出發(fā),去探究每個基本范疇的概念原理。以空杯的心態(tài),去獲取比教材更多的理論素材,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課堂教學,對學生產(chǎn)生的現(xiàn)實困惑才能有理有據(jù)地進行引導和回答。
(三)淺出:教師要完善教學手段
把抽象的哲理表述得通俗易懂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考驗。哲理是抽象的,我們學生的認知是直觀的,抽象的理論轉換成直觀、淺顯的話語,需要教師進行教學話語的轉變。如何轉變:首先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由于文化基礎較薄弱,中職生對原理的認知能力有限。教師需要把形而上的原理轉化成現(xiàn)實化、生活化的素材,如,講授“主觀能動性”問題時,可以結合一些典故、成語、俚語,諸如“成事在人謀事在天”“南轅北轍”等正反兩方面的素材進行講述;其次是教學形式不能拘泥于純粹地講授。除了案例法、情境講學、頭腦風暴法等教學設計中經(jīng)常體現(xiàn)的教學方式以外,個人覺得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更能深刻、直觀地去反映哲理。如,可以組織學生合唱“愛拼才會贏”導入講授“主觀能動性”、組織課堂辯論“寒門出/無貴子”來引導學生對“內、外因”的認識、現(xiàn)場進行一些簡易的小實驗或者是一些簡單的“行為藝術”來講授相關抽象的原理。如此,不僅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和體驗度,更讓他們加深了對哲理的認識。
哲學與人生課程對中職生的成長、成才、成功的價值意義十分深遠。上好哲學與人生對于我們中職思政教師而言,既是教學能力的一種提升,也是一種育人的擔當和使命。因此,認真地“系好”學生人生中的“第一個扣子”,努力將這門思政課上成讓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劉強.擇善而從——人生哲學的終極訴求:讀傅佩榮《哲學與人生》[J].江蘇教育研究,2011(5).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