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 ? ? ? ? ?要]?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肩負著教學語文與教學做人的雙重使命,我們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要善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有效教學問題、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小組間互幫互助的合作探究、品讀經典美文等教學手段,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利用好教材中蘊含的人格教育的內容,靈活生動地、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個人理想、集體主義、感恩親情等德育滲透,這對正處于成長和心理發(fā)育期的中職階段學生來說,是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
[關? ? 鍵? ?詞]? 語文教學;德育;愛國主義;個人理想;集體主義;感恩親情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47-0001-03
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育人之本,莫如鑄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因此,加強青少年人格培育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葉圣陶也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從這里可以看出,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肩負著教學語文與教學做人的雙重使命,我們在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要善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從而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而語文教學是滲透德育的主要渠道。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本人做了一些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效性探索,具體做法如下。
一、精心設計有效教學問題,在“問題化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問題化教學”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類型豐富、質量優(yōu)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與促進學習者高級思維技能的發(fā)展,實現(xiàn)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問題化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課堂問題的有效性,而有效的問題通常是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從課堂中生成問題,以教師的問題為引領。
在問題化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幫助學生積累文本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由問題帶領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比如,在學習聞一多的《最后一次講演》這篇課文時,我們知道教師不能成為語文課堂的一言堂,問題的起點來自學生,在學生初步預習新課時,教師通過小紙條的方式收集了學生針對文本提出的問題,并挑選了幾個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課堂互動和探究,如:“李公樸先生為什么會遇害?”“作者在講演中為什么要不斷地變換人稱?”“作者在講演中使用了較多的感嘆句、設問句和反問句,這在情感表達上起到什么作用?”
在與學生解決以上問題時,教師順勢引導:李公樸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戰(zhàn)士,他與聞一多先生一起發(fā)動“呼吁和平宣言”萬人簽名運動,在回家途中被國民黨特務用無聲手槍暗殺。聞一多先生面對會場上特務的兇焰,義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講臺,義正詞嚴地當眾揭露、痛斥反動派的罪惡和卑劣,表現(xiàn)出一位愛國民主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他在演講現(xiàn)場對敵人用“你們”,對正義力量用“我們”,愛憎分明,旗幟鮮明地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交鋒。多種句式的運用充分表達了聞一多先生對英烈、對人民的無限的愛,對反動勢力的無比憎恨,同時引起聽眾的注意和思考,使聽眾產生共鳴。
接著教師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情感領域,以教師的問題為引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面對列強,面對反動派,聞一多先生無所畏懼、大義凜然,用滿腔熱忱,用鮮血和生命繼續(xù)譜寫著自己的愛國戰(zhàn)歌。聞一多先生的遺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學們,我們新中國的青年一代的任務又是什么呢?怎樣才能對得起革命先烈呢?學生紛紛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青少年一代,應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比如升國旗時莊嚴肅穆地行注目禮、輕唱國歌,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生態(tài)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同時,通過本文的學習,進一步明確自己要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這樣才能無愧于無數(shù)為共和國的誕生而英勇斗爭、光榮獻身的革命先烈。
二、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在學生感受美和體驗美的過程中滲透理想教育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多彩,中職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編者精心篩選出來的經典的作品。它們濃縮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蘊含著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積淀著人間真摯的情感,是課堂教學中很好的德育材料。在教學過程中如能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學生就能在閱讀這些經典作品的過程中把握內容、感受主題,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愉悅,同時起到加強理想教育的作用。
例如蘇軾的《赤壁賦》,作者善于從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懷,表達自己高遠的政治理想和抱負。文章開篇描述一幅如詩如畫的月夜秋江美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描繪出秋江的清朗和純凈?!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描繪出江面的水天一色、浩瀚無邊,讓人不由地陶醉其中。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首先以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古箏曲《漁歌唱晚》進行誦讀伴奏,把學生帶回到古文意境中,學生在婉轉柔美的伴奏曲中深情誦讀,耳畔是優(yōu)美的古箏伴奏,眼前是文字描繪的月夜美景。其次,借助多媒體適時播放相關圖景,如“明月圖”“秋江圖”等,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刻教師再適時點撥:“面對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懷抱,把人間的一切煩惱、個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拋于腦后,他兩袖清風,真心實意為百姓做事,哪怕被貶、被流放,依然初心不改,把改善人民生活、以民為本的政治理想貫穿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中。同學們,我們也應該有自己堅持并為之奮斗的理想,從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當我們在追求理想的路途中遇到挫折和失意時,我們不能自暴自棄、臨陣逃脫,要向蘇軾學習,懷揣理想,面對磨難,一笑而過。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花開花落,萬物如此之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朝著夢的方向,朝著理想之光前進吧。”
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在學生的互幫互助中滲透集體主義教育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這段話說明了人與人之間多交流、多溝通、多合作是提高自我能力的一種方式。“眾人拾柴火焰高”“星多夜亮”“人眾智廣”,也無一不是在闡明團結在一起、合作在一起就是一股大力量的道理。
比如,在口語交際“即席講話——開啟‘舌尖上的智慧”一課中,有這樣的一個“你說我們聽”的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通過口語訓練提高學生即席講話的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習慣。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每組任意抽取一個話題。每組推選一名同學做代表,就本組抽到的話題做兩分鐘的即席講話。講話前小組成員之間要各抒己見,進行討論,交流見解。以“突破創(chuàng)新組”為例,當時小組長抽到的講話題目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小組成員很興奮,覺得這個題目有話可說,首先他們推選出講話的代表,并經過激烈的討論確定了要講述的偶像,接著每位成員對演講代表在舞臺上要注意的事項紛紛提出了自己寶貴的意見,如表情要從容鎮(zhèn)靜、面帶微笑;站姿要抬頭挺胸、收腹,兩臂自然垂于身體兩側;目視下方點頭,然后抬頭起身,目視聽眾。小組成員們獻謀獻策,耐心指導,演講者虛心接受,整個小組討論氣氛熱烈,情緒高漲,一種因為合作而產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在此閃亮。
小組代表圓滿完成演講任務后,教師適時小結:“突破創(chuàng)新組”的代表上臺講話時能夠做到緊扣主題、條理清晰、真情得體、吸引聽眾,博得大家的陣陣掌聲。這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嗎?不是的,這是融合了小組集體的智慧,是大家齊心協(xié)力,互幫互助,追求極致之美的收獲。知識無邊,學海無涯,好成績的獲得終究靠的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彼此的合作互助。學習如此,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要有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紅軍能夠勝利,靠的是革命集體主義精神,集體的力量遠勝個人。所以我們的每個學習小組要靠著一種精神團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的集體,迸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去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
四、品讀經典美文,在學生感知語言文字魅力的過程中滲透親情教育
唐代的韓愈曾說:“文以載道。”文章是用來表達感情、闡明觀點的,因此,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讀一篇富有真情實感和有生活獨特體驗的文章,就是給心靈一個棲息地,在感知語言文字的魅力中去找到和作者的共鳴點,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人世間的真善美,去抵制生活中的假丑惡。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我們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品讀經典美文,在學生感知語言文字魅力的過程中滲透親情教育。
如在教學《背影》的過程中,可以滲透親情教育,通過品味文章樸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去感知父親的形象,體會父子之間的深厚情感。這一經典之作從獨特視角刻畫了父親的“四次背影”,特別是“望父買橘”這一次背影,為了讓學生體會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望父買橘”這一片段,提醒學生注意語速、語調、節(jié)奏和感情,然后用一句話表達自己的朗讀感受。學生在朗讀完后說道:“這是一個難忘(孤獨、慈愛……)的背影?!?/p>
接著繼續(xù)引導學生深入感受背影的感人之處:“作者是如何描寫刻畫這一個背影的?”有的學生品味了文段對父親外貌的描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蓖怀龊谏┖谏路c家中祖母去世有關,黑色代表父親把喪母的壓抑留給了自己,卻把無微不至的愛給了兒子。還有的學生品味了文段對父親爬月臺動作的描寫:用“蹣跚”“探身”“攀著”“向上縮”“微傾”等一系列動作,細致地寫出父親為給孩子買橘子不顧自己的腿腳不靈便、身體的肥胖、年過半百的年齡,使出全身的力氣攀爬月臺的過程,生動地表現(xiàn)了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
最后在和學生一起品味文章飽含深情的過程中,教師適時問道:“在你的人生經歷中,你的父母肯定給予了你許許多多的關愛。也許是一桌準備好的飯菜、一件放在床頭的衣服、一個鼓勵的微笑,也許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動?”學生在談到父母親為自己無私付出的點點滴滴時,都一度哽咽,動心、動情。他們紛紛表明“讓我們都能對親人們說一聲:我愛你們,我理解了你們”。這也足以證明學生不是對親情漠然,只是我們需要找到讓學生宣泄感情的方式,打通讓學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徑。讓學生能在品讀經典美文、感知語言文字魅力的過程中滲透親情教育。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出版的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最終目的,即培養(yǎng)完善的人?!笨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有效教學問題、巧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小組間互幫互助的合作探究、品讀經典美文等教學手段,去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利用好教材中蘊含人格教育的內容,靈活生動地、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個人理想、集體主義、感恩親情等德育滲透,這對正處于成長和心理發(fā)育期的中職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手段。這樣我們才能夠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熱愛祖國、積極進取、懂得感恩、樂于奉獻,全面發(fā)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50.
[2]范玉萍.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滲透德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8(12).
[3]方小誠.走出心靈的陰霾:佳作《赤壁賦》賞析[EB/OL].(2019-08-09)[2020-05-05].https://wenku.baidu.com/view/7639685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7.html?re=view.
[4]肖守志.語文言意情教學論[M].1版.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3-07:161.
◎編輯 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