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昭和
冠心病是由于各種內(nèi)外因素導致心氣不足,鼓動無能,影響血液正常運行而導致的疾病。中藥治療強調(diào)辨證用藥,補為通,著眼調(diào)節(jié)臟腑功能,以達到氣盈血行、血脈通暢的目的。下面介紹冠心病幾種常見癥型中藥調(diào)暢氣血的方法。
氣陰兩虛多為肝腎陰虛所致,臨床最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氣短、心悸、心慌、自汗或盜汗、口渴、神疲乏力、聲音低微、舌紅、苔薄、脈細。
該型適合用參麥飲和二至丸醫(yī)治。參麥飲(人參、麥冬、五味子)有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止渴固脫、斂汗生脈的功效,是治氣虛津虧、氣陰兩傷證的經(jīng)典之方。方中以太子參代人參,改大補為平補,更適用于老年人。
研究表明,生麥飲有調(diào)血壓、強心、修復損傷的冠狀動脈的作用,能起補益與調(diào)節(jié)之雙重功效。
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能滋補肝腎,藥物平和偏寒,補陰而不滋?,F(xiàn)代多用于早期高血壓、神經(jīng)衰弱、更年期綜合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屬于肝腎陰虛者。
二方合用,可共奏補氣、滋陰、清熱、斂陰之效。本方對氣陰兩虛、肝腎陰虛之冠心病有較佳療效。
治法? 以補益脾腎、益氣養(yǎng)陰為主。處方為西洋參、旱蓮草各15克,麥冬、五味子、女貞子各10克。水煎,1日2次,每天1劑,10天1個療程,連服2~3個療程。
寒凝心脈多為心氣不足而受寒邪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氣短、胸悶(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舌淡、苔白、脈沉滑。平素多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軟,小便清長。便溏或現(xiàn)五更泄瀉。本證每當遇寒心痛易加重。
該型用括簍薤白桂枝湯加減醫(yī)治。方中薤白、括蔞通陽散結(jié)氣、開胸滌痰;附子益腎中真火,桂枝上能暖通心陽,又可散除二焦之陰寒。枳實、川厚樸開脾散結(jié)、理氣止血痛,陳皮、半夏、茯苓有運脾和胃以降陰逆之效。
全方有壯陽、散寒、溫通之功效,對寒凝心脈或寒痰結(jié)于胸胃,阻遏陽氣失暢的各種病癥,都有較佳療效。
治法? 溫通心陽、寬胸散寒。處方為括簍12克,薤白、桂枝、半夏、陳皮、枳殼、川厚樸、熟附子各10克,茯苓15克。1日1劑,7劑1個療程,可連服3個療程。
痰濕阻滯多因久居濕地、嗜食肥甘、過逸少勞、內(nèi)生痰濕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胸悶痛,心悸氣短,倦怠乏力,面蒼白,體胖,咳嗽,白色黏痰較多,小便清長,腹脹納差,便溏,舌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該型用二陳湯加味醫(yī)治。方中黨參、黃芪補益氣血,有助血行以散瘀滯。姜半夏、陳皮和胃醒脾可調(diào)中,助能化濕祛痰。全瓜蔞行氣寬胸、潤化燥痰;石菖蒲開竅豁痰、理氣活血,遠志能利心竅,逐痰涎,丹參行氣活血。諸藥合用能起調(diào)暢中陽、益氣活血、溫化痰濕之效。本方適用于痰濕阻滯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等內(nèi)科雜證。
治法? 健脾益氣,寬胸祛痰。處方為全括萎、姜半夏、遠志、陳皮、石菖蒲、黨參各10克,黃芪、丹參各30克。水煎服,1日1劑,10天1療程,可連服1~2個療程。
肝氣郁結(jié)多與情志有關(guān),易因精神因素而誘發(fā)。主要表現(xiàn)為悲傷或惱怒時,心胸刺痛,且伴有兩脅脹滿,憋悶不適,心煩不安,舌現(xiàn)瘀點或帶紫斑,脈弦或結(jié)代。
該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醫(yī)治。其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白芍、川芎、雞血藤柔肝、養(yǎng)血、行血,五藥合用能疏散肝郁、滋肝養(yǎng)血,有助于疏導肝氣和血脈流通暢。加香附、郁金、枳殼以理脾行氣,石菖蒲疏散條達,茯神寧心安神。
諸藥相伍,能使肝郁得解,瘀血可行,終達血脈暢達收到良效。
治法? 舒肝解郁,活血化瘀。處方為柴胡、川芎、香附、枳殼、郁金、石菖蒲各10克,雞血藤30克,白芍、茯神各15克。水煎服,每日2~3次,1日1劑,10劑1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