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潔
天堂有羽:因答疑的篇幅有限,這個問題被分成了上下期。
上期詳見上月刊,總結:橫線加1、加2、不加,哪個好?沒有定論,但有定法。使用游標卡尺追蹤測試穿線前與后,拍框內側6點鐘與12點鐘的長度,根據形變量,評估加磅方法的影響,記錄并列為重要參考。下次穿同支球拍,是堅持原來的加磅方案,還是重定方案,你會有的放矢。遇到同型號、同系列、同類型的球拍,你也可以心里有底。我們的目標是:形變量正負1毫米內。
這一次,主要是公布我經過4個月普查千余拍后確定的一個適合我自己的默認方案:橫線加1磅,但這個缺省標準不一定會適合所有人。比如我自己有兩臺穿線機,常用的這一臺默認加1磅;而不常用的那一臺,經過形變量普查分析后,我的默認方案是加2磅。因此,在基本保持穿法手法不變的情況下,一換穿線機,標準就得重新確立,更何況讀者、機器、穿法與手法等要素很難跟我保持一致。
這個問題其實還有一個隱含的重要前提,就是標準化程度。
硬件的標準化,指的是你的穿線機要基本合格,不能架拍不穩(wěn),也不能磅數不準,甚至你穿的球拍也不能太LOW,出廠標準寬松的球拍,哪怕同型號執(zhí)行同一個標準,心里也沒底。
軟件的標準化,指的是你的穿線技術要基本穩(wěn)定,包括架拍的方法、架拍的力度、穿線的手法等等。如果無法做到輸入基本穩(wěn)定,那么輸出的穿線質量也必定會混亂,達不到可追溯、可參考、可重復的程度,你仍然會處在一個“豎線、橫線、沒了”的初級階段,或者長年“一種穿法穿天下”的野蠻增長階段。
再就是數據量要盡可能大,這也是我一開始只是抽查后來改成普查的原因。只有數據量夠大,才能對沖掉一些不確定性,如操作者的個人狀態(tài)等問題。
限于篇幅,無法公布我所有普查得來的形變量數據,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標準只適合普查者本人。但這個確定方案的過程,我覺得還是值得跟你分享一下。
下面表格是以發(fā)稿時還屬于最新型號的Yonex AX100ZZ為例,分析一下在我的穿法方法下,加1磅與加2磅之間的數據有什么規(guī)律。
數據直觀顯示:“3U的平均形變量比4U要大”,進而推出一個“驚天結論”:“3U的拍框比4U要軟”。其實,這缺少了對磅數影響的考慮,現實情況應該是:“高磅的形變量比低磅要大”,買3U的重要原因,絕大多數就是為了能上高幾磅,而在同等磅數的情況下,3U的形變量還是跟4U差不多,有偏小的數據趨勢。因數據量仍然不夠大,所以以上結論仍處于初級階段,有待補充更多的數據,才能最終確定。
不管是加1還是加2,也都出現了各一例形變量等于或超過1毫米的情況,這可能說明100ZZ的拍框并不硬。于是,我的默認方案偏向只加1磅,圖中加2磅的案例都是執(zhí)行顧客的要求。在心里有底的情況下,加2磅其實要控制好形變,也不難。如果一直盲穿啞拉,則沒有辦法總結到這些經驗,所以,我希望能幫到你用最簡單的工具與方法提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