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丹妮
【摘 要】隨著媒體的迅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新聞從業(yè)者的寫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新聞故事化逐漸成為流行的寫作手法。在突破傳統(tǒng)新聞方式束縛的同時,要找準新聞“針尖”,抓住人民群眾關心的內容,才能源源不斷地生產佳作。
【關鍵詞】針尖理論 ? 新聞故事 ? 報道策略
其實寫新聞就是寫故事,如果新聞從業(yè)者不具備講新聞故事的能力,稿件會沒有吸引力和可讀性。當然,寫故事不是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而是要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找到“針尖”,以點帶面,起到提高稿件整體質量的作用。
一、新聞故事化
所謂“新聞故事化”是指運用對話或者描寫的方式來展現事件內部的細節(jié),并能夠讓人產生更多的興奮感。這種故事化的新聞處理方式為新聞融入了其他元素,影響著新聞的方方面面,對新聞的敘述和呈現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把握社會熱點和人民群眾的興趣點,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充滿故事性的新聞,能夠讓人民群眾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提高新聞的可讀性和吸引力。當前,這種報道方式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喜愛,運用講故事的新聞手法,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新聞的價值和影響力度。
二、針尖理論的提出
針的穿透力來源于它鋒利的針尖,這是它所有力量的聚集地。把力量匯集到具體的一件事上,這就是“針尖理論”。新聞報道就是尋找“針尖”的過程。
在新聞稿件的形成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將我們的所見所聞轉化成新聞內容;其二,把新聞內容化成生動而有吸引力的新聞故事。
真正來到車間內,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把對方的工作轉化成新聞 ;其二,是把新聞轉化成生動的新聞故事。
如果把握不好“針尖”,在進行新聞寫作時容易陷入誤區(qū),忽略創(chuàng)作,認為新聞就是單純的整理和記錄,追求新聞報道的面面俱到。新聞工作者應該把對方的工作亮點轉化為新聞亮點。提出“針尖理論”的于向陽在進行《駐村札記》的采寫時,因村黨支部書記不善言辭,對情況的介紹不甚清楚。他便在村里召開座談會,與黨員群眾進行面談,經過一系列的深入挖掘,終于找到“針尖”。把原本生硬晦澀的內容寫成生動耐讀的《24名黨員監(jiān)督村支書》,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針尖理論下講好新聞故事的建議
“針尖”的學問便是應用什么素材,選擇什么表達方式。要想寫好新聞稿件,講好新聞故事,就要找到“針尖”,并扎對地方。
1.扎實采訪,獲取生動素材
所有的新聞報道都應有扎實的采訪,以獲取生動的新聞素材,探究現象的本質,然后調動新聞思維,形成最終報道。畢竟寫新聞不是想當然,要立足于現實,用事實說話。如果新聞從業(yè)者不能親身去看、去聽、去采訪、去記錄,就違背了新聞的真實性原則。
舉個例子,如果要寫一篇反映某地某餐館衛(wèi)生環(huán)境臟亂差的報道,那么就需要選定餐館去調查,進入后廚,采訪食客,從多個方面和角度獲取素材。這個過程不是單純地平鋪直敘,把所有的內容都堆積在稿件里,而是應該在素材中搜尋有價值、能吸引人眼球的地方?;蛘哒f,應該找到它的“個性”,除了常見的問題,還有哪些是這個餐館獨有的、特別嚴重的問題。為了凸顯問題的嚴重性,可以采用對比的手法,與其他衛(wèi)生狀況良好的餐館進行對比,或者加入食客的體驗故事,以此豐富新聞報道。但是,不能盲目追求刺激,所有的創(chuàng)作都應基于真實和客觀。
2.找準切口,抓住矛盾節(jié)點
將新聞故事化,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增加它的可讀性,那么如何吸引讀者進行閱讀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它具有故事的特征,在寫作上可以借鑒文學創(chuàng)作中開頭設置、懸念沖突等方面的技巧。
好的開頭是新聞故事成功的一半。倒敘或者設置問題懸念在傳統(tǒng)新聞故事的寫作中比較多見,但是這種方法不具有普遍適用性,不是所有的新聞故事都適合。筆者認為,可以選擇一句話、一個表情、一個動作等作為事件中一個特別的點切入,通過筆墨渲染,營造引人入勝的意境或者氛圍,讓新聞能夠在讀者腦海中形成畫面,有利于讀者對新聞內容的解讀。比如2019年中國石化新聞網一篇名為《身邊的安全小故事》的報道,開頭對天氣狀況進行了描寫,通過“冰雹”和“細雨”營造一種壓抑的氛圍。接著對采油廠工作人員整理絕緣手套、進行防雨保護的動作進行了詳細描寫,引發(fā)讀者興趣,猜測接下來會發(fā)生的事情。后文再通過站長和他的對話以及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讀者明白做好安全細節(jié)的重要性。
除了開頭,情節(jié)描寫上也可以加入更多的文學特征。因為新聞報道不是單純的平鋪直敘,需要新聞工作者進行處理,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為新聞在讀者之間的高效傳播打開通路。在實際操作中,主要表現在找準故事的矛盾點,進行細節(jié)描寫以引導輿論方向,調動讀者的情緒和閱讀的積極性,才能讓新聞產生良好的效果和反響。各式各樣的人會導致事件出現復雜多變的矛盾,抓住事件的矛盾沖突點,情節(jié)的展示才更能體現新聞的價值。關于如何抓住事件的矛盾沖突點,舉個簡單的例子,類似“農民工討薪失敗流浪街頭一個月”等情節(jié)只是對事件的描述,新聞工作者要做的是深挖推動故事發(fā)展的關鍵點是什么,如討薪農民工家中出現變故、孩子上學急需學費等。
3.尋找最大化的新聞價值
第一手資料對于新聞故事的寫作具有重要意義。在采訪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要善于辨別新聞事實的“深淺”,像時間、地點等內容,就不必展開詳述,用簡明扼要的方式帶過即可;而那些能夠影響故事走向的內容,在進行詳細報道的同時,更應該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新聞,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它表象之下豐富的內涵,從而將新聞價值發(fā)揮到最大。新聞素材中蘊含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應從最根本的地方入手,才有可能找到新聞現實存在的閃光點。這也要求新聞從業(yè)者及時發(fā)現生活中的生動典型,保持新聞敏感度。
此外,適當地在報道中加入作者的主觀評論,可作為“點睛之筆”展現故事背后的內涵和作者的立場態(tài)度。以《杭州日報》的一篇報道為例,文章主要講述法官與一名河南老漢之間的故事。當中作者加入了這么一段:“咸小平,就是一個讓人刮目相看的人,不過他不是消防隊員,而是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執(zhí)行局的法官?!边@樣的一句“題外話”,字數雖然不多,但卻是文章中尤為關鍵的一筆,代表了媒體對于這件事的立場和態(tài)度。同時,這也是為了表明這篇文章的價值所在,體現記者采寫這個故事的目的。
4.不要放過“小芝麻”
有些新聞從業(yè)者走入了誤區(qū),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鴻篇巨制,在題材上追求新奇、夸張,不愿深入基層,報道平凡人的不平凡。但是就以往經驗而言,善于從普通人身上挖掘故事,才能寫出更好的故事。
比如,年紀小的公益踐行者,5歲開始就幫父母炒菜、做家務的小學生,飽經風霜、拾金不昧的拾荒者,他們都是普通人,也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們的故事能夠引起大眾的共鳴。因為這是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事,更為喜聞樂見。
所以說,從普通人身上挖掘的故事才足夠感人,讀者會把關注點落在普通人的身上,不自覺地把自己帶入情境,帶入新聞主題。
再如當年轟動一時的“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她出生于普通農家,偶然間被記者發(fā)現,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所以,新聞從業(yè)者要善于發(fā)現,不要認為“小不點”的報道就不值得采制。從小的方面入手,以點帶面,化筆尖為針尖,最終繡成一幅幅人間畫卷。
在平凡人的新聞故事描寫中,描寫手法上要注意刻畫細節(jié),注重形象質感。新聞故事中對故事場景、人物外形、人物語言的特點等都應進行形象化的描寫,這也是新聞故事有別于新聞消息的呈現。媒體語言上,更多地使用百姓的語言。因為這類新聞故事就是圍繞百姓的故事開展的,受眾自然也是普通百姓,要使用通俗的、百姓易懂的語言。在客觀事物的敘述上,應少用成語、文言文或行業(yè)術語,多用直白的、接地氣的現場語言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才能真實、形象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也更易得到他們的認可。
四、結語
找準新聞“針尖”,能夠增加新聞故事的吸引力和可讀性。但是,在創(chuàng)新寫作形式和技巧的同時,要始終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注重真實性報道,不能喪失媒體人的責任底線。
(作者單位:營口新聞傳媒中心)
【參考文獻】
[1]田真,李小賢.創(chuàng)新寫作手法,講好新聞故事[J].傳媒論壇,2019,2(1):166-167.
[2]于向陽.找到新聞“針尖”,講好新聞故事[J].新聞戰(zhàn)線,2018,12(上):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