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欽,張曉華
鹽田區(qū)人民醫(yī)院(集團)橋東社區(qū)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518081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為骨科常見病,近年來人們工作及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活方式發(fā)生較大變化,導致LDH發(fā)病率逐年上升,逐漸呈年輕化[1]。LDH典型癥狀為腰痛,嚴重者可出現活動受限,對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極大不便,需及時采取合理措施治療[2]。目前臨床對該病多采用保守治療,西醫(yī)治療方法包括封閉、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有一定療效,但具有較高復發(fā)風險,難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且價格昂貴,不容易被患者接受[3]。近年來中醫(yī)適宜技術逐漸用于臨床中,常見療法包括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價格實惠、操作簡便,可達到標本同治的效果[4]。該研究選取2017年8月—2018年10月期間接收的120例LDH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中醫(yī)適宜技術用于LDH中,旨在探究其對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作用,現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接收的120例LDH患者以治療方式不同進行分組,研究組、參照組各60例。研究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39~68歲,平均(54.12±1.49)歲。參照組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41~66歲,平均(54.09±1.44)歲。兩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均符合LDH診斷標準,存在不同程度腰痛、臀痛等癥狀,伴下肢放射性疼痛,或腰部有不同程度活動受限;均簽訂“知情同意書”。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合并腰椎結核疾病者;合并腰部惡性腫瘤者;存在精神、認知、言語、視聽等功能障礙者;達到手術指征者;有治療禁忌證者;不能接受隨訪者;或中途退出研究者;遵醫(yī)行為較差者,或對研究不同意者。
參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75 mg/次,1次/d;對患者行盆骨牽引,1次/d,30 min/次。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行中醫(yī)適宜技術,具體措施見下。
針灸:主穴選擇腎俞、環(huán)跳、膀胱俞、腰俞、足三里、委中、承扶、委中、陽陵泉、殷門,配穴選擇承山、阿是穴、腰陽關、昆侖、膝陽關、懸鐘。協助患者取俯臥位,對穴位消毒后針刺穴位,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30 min,每次選3~5穴,急性期1 d針灸1次,持續(xù)治療10 d。
刮痧:取俯臥位,對腰部常規(guī)消毒后均勻涂抹刮痧油,從上至下對背部正中刮拭,在刮拭背部兩側(足太陽膀胱頸循行路線),應用弧線法從1~5腰椎旁開1.5寸刮至腹部,從臀部承扶穴刮至足跟,以刮痧板角對病變腰椎穴位進行點按或重刮。刮拭手法以瀉法為主,由輕至重,以患者耐受為度,不必要求出痧,每個部位10~20次,總時間15~20 min,隔日1次,治療10 d。刮拭完畢后對刮痧部位進行清潔,囑患者臥床休息,注意保暖,多飲溫開水,超過3 h后方可洗澡。
拔罐:取病變腰椎阿是穴或夾脊穴周邊靜脈血管,消毒后應用一次性華佗牌三棱針點刺1.2~0.5 cm,以閃火法拔罐,根據穴位選擇口徑適宜的罐型,留罐5~10 min,拔罐結束后以2%碘伏消毒創(chuàng)面,并貼創(chuàng)可貼。隔日治療1次,治療10 d。
應用癥狀自評量表對兩組癥狀進行測評,包括腰背痛、下肢麻木,各項分值0~3分,分數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應用日本骨科協會(JOA)對兩組腰椎功能進行評價,分數0~29分,分數越低,則功能障礙越明顯。
治療前,兩組腰背痛、下肢麻木癥狀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癥狀評分相比參照組,均顯著更低(P<0.05),見表1。
表1兩組癥狀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1兩組癥狀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組別腰背痛治療前 治療后10 d下肢麻木治療前 治療后10 d研究組(n=60)參照組(n=60)t值P值2.36±0.21 2.32±0.19 1.094 0.276 0.59±0.05 0.97±0.08 31.201 0.000 2.18±0.23 2.15±0.25 0.684 0.495 0.56±0.06 0.91±0.11 21.367 0.000
治療前,對兩組進行JOA評分測評,分數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JOA評分為(19.25±1.37)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16.31±1.45)分,兩組JO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156,P<0.05),見表2。
表2兩組JOA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JOA scores[(±s),points]
表2兩組JOA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of JOA scores[(±s),points]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研究組(n=60)參照組(n=60)t值P值5.12±0.35 5.34±0.72 0.233 0.816 19.25±1.37 16.31±1.45 31.156 0.000
中醫(yī)理論認為,LDH與正氣不足、勞損過度、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邪等多種因素有緊密關系,為本虛標實,本虛為稟賦不足,標實為淤血阻絡,肝腎虧虛導致筋骨不健,加上外感風寒濕邪,導致經絡受阻、血脈氣機淤滯,不同則引發(fā)疼痛[5]。中醫(yī)適宜技術近年來在臨床應用廣泛,其具有安全、綠色、經濟實惠、效果顯著等特點,在LDH中具有較大優(yōu)勢,大部分LDH患者可經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緩解或治愈。
針刺為中醫(yī)適宜技術常用的一種治療手段,操作簡單、患者痛苦較小,其用于LDH患者中可直接作用于腰椎病灶處,通過針刺相應穴位可發(fā)揮行氣活血、祛瘀止痛、通經活絡之效[6]?,F代醫(yī)學認為針灸可有效解除血管及肌肉痙攣,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對病變組織進行修復,促使突出部位功能恢復,進而達到治療目的[7]。郭中華等[8]研究顯示觀察組經針灸、推拿等中醫(yī)適宜技術治療后JOA評分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刮痧也為中醫(yī)適宜技術的一種治療方法,刮痧可起到疏通經絡、調節(jié)氣血、解毒止痛之效,將疏通膀胱頸及督脈為主的刮痧方法可達到標本同治、活血祛瘀的作用[9]。鐘光玉[10]研究表示,刮痧可通經活絡,促進淤血吸收,增強局部血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有效改善血管緊張度及黏膜通透性。
中醫(yī)理論認為,刺絡放血原理為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通則不痛[11]。該次研究中通過對阿是穴或夾脊穴行刺絡放血拔管治療,通過放出含致痛物質的血液,同時形成負壓促使新鮮血液流向病灶,可使治病物質濃度被稀釋,促進局部血循環(huán),可有效改善局部缺氧缺血狀態(tài),利于對損傷神經進行修復,進而達到治療作用。丁玉琳等[12]研究中A組采用溫針灸進行治療、B組給予患者康復訓練,C組聯合康復訓練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結果治療20 d后,C組JOA評分和Oswestry評分分別為(18±1.6)分和(45±4.2)分,優(yōu)于A組(15±1.9)分、(39±3.2)分和B組的(14±1.5)分、(38±3.5)分。該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JOA評分為(19.25±1.37)分,明顯優(yōu)于參照組(16.31±1.45)分,與丁玉琳等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中醫(yī)適宜技術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臨床癥狀,減輕功能障礙。
綜上所述,中醫(yī)適宜技術在LDH患者中效果理想,可減輕患者疼痛癥狀,還可減輕功能障礙,促使患者腰椎功能盡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