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楠
【摘 要】:目的:分析靜脈炎發(fā)生原因,觀察臨床干預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內科進行輸液的患者200例進行臨床研究。使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靜脈炎防治干預護理。比較兩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9.00%,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9.00%,明顯高于對照組93.00%,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p<0.05)。結論:藥物刺激、穿刺失誤等是導致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的主要原因,臨床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降低靜脈炎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靜脈炎;原因分析;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8-24--02
患者在住院治療過程中,由于疾病的原因,不得不靜脈輸注一些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物,大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靜脈炎,發(fā)生靜脈炎后患肢發(fā)紅、腫脹、疼痛等并伴有全身不適,嚴重者肌肉萎縮壞死,行動不便,甚至最終截肢,給人們帶來痛苦和經濟損失[1]。通過多年來工作經驗對發(fā)生靜脈炎的原因進行分析及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減少患者的痛苦,保障人們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患者選擇
隨機選擇2019年1月-2019年12月至我院內科進行輸液的患者200例進行臨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齡18-77歲,平均年齡(45.33±10.09)歲。使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患者給予靜脈炎防治干預護理。具體護理方案如下:(1)減少使用易引起靜脈炎的藥物。(2)選擇中心靜脈或上臂等粗直、彈性好的血管進行穿刺。避開關節(jié)、瘢痕、破損、感染、靜脈瓣等部位,避免下肢靜脈進行穿刺,因為患者臥床期間下肢靜脈循環(huán)差,藥物容易在下肢瘀滯,引起靜脈炎。(3)定期更換穿刺部位。我科泵點鹽酸胺碘酮的患者每4小時更換穿刺部位,雙上肢進行輪換,泵點鹽酸多巴胺的患者每24小時更換穿刺部位,患者如有腫脹、疼痛、發(fā)紅等不適時立即拔管更換。(4)使用喜遼妥、賽膚潤等皮膚保護劑。有抗炎、抗?jié)B出、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刺激局部組織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緩解疼痛和壓迫感,減輕水腫和血腫,促進滲出液的吸收。在穿刺周圍及沿靜脈走向進行涂抹,每日3-4次,能有效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對靜脈炎有較好的治療效果。(5)做好宣教,和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如有穿刺部位不適及時通知護士,家屬簽字發(fā)生靜脈炎的告知書。(6)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有無異常。
1.2.2 分析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度。對護理治療滿意度則在患者出院時進行調查,填寫自制滿意度量表,量表共分為4個評價標準: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1.3 數據處理
用SPSS19.0統(tǒng)計學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9.00%,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p<0.05),詳見表1。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為99.00%,明顯高于對照組93.00%,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2。
3 討論
靜脈炎是臨床常見的輸液后并發(fā)癥?;颊咭匝仂o脈走向出現(xiàn)條索狀紅線,局部組織出現(xiàn)發(fā)紅、腫脹、灼熱、疼痛等可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2]。我科為心內科病房,在治療心衰、心律失?;颊邥r,經常泵點鹽酸胺碘酮、鹽酸多巴胺等刺激性強的藥物,因此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較高。
從發(fā)病原因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1輸入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強。會導致血管內膜受損,管壁通透性增加,藥物容易滲入皮下間隙,引起靜脈毛細血管痙攣,局部供血減少,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從而發(fā)生靜脈炎。2血管穿刺部位不正確。未選擇粗直、彈性好的血管進行穿刺;穿刺部位固定不牢固,針管滑動;穿刺部位太靠近關節(jié)處,關節(jié)活動使針管與血管壁不斷摩擦,刺激血管內膜,發(fā)生炎癥反應;在同一部位反復多次穿刺,損傷靜脈發(fā)生靜脈炎[3]。3未定時更換穿刺部位。長期應用濃度高、刺激性強的藥物時未定時更換穿刺部位;留置針使用時間長未及時更換,引起化學炎癥反應。4未使用皮膚保護劑。在穿刺部位可涂抹皮膚保護劑,減少靜脈炎的發(fā)生。
因此,我科從上述原因入手,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減少使用易引起靜脈炎的藥物,選擇中心靜脈或上臂等粗直、彈性好的血管進行穿刺,定期更換穿刺部位,使用喜遼妥、賽膚潤等皮膚保護劑,做好宣教工作,加強巡視。從本次研究結果上看,觀察組患者靜脈炎發(fā)生率為2.00%,明顯低于對照組9.00%,且具有統(tǒng)計學差,說明通過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減少患者靜脈炎的發(fā)生率,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李金華顧蟬娟,靜脈輸液引起靜脈炎的預防與護理[J].健康周刊,2018(5):22-22
楊會林,31例靜脈炎的預防與護理體會[J].護理研究,2012(14):35-36
劉楊萍,淺談靜脈炎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41):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