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霞 武艷琪 劉俊杰
河南省周口市婦幼保健院(周口市兒童醫(yī)院)(466000)
復發(fā)性流產發(fā)生率為1%~3%[1]。但近年有研究指出[2],連續(xù)2次與連續(xù)3次流產后再次發(fā)生流產的風險相似,提示在連續(xù)2次流產后進行妊娠丟失評價更合理,特別是對受孕困難和高齡妊娠者,盡早明確流產病因對提高后續(xù)妊娠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美國生殖醫(yī)學會已將復發(fā)性流產定義修訂為[3]:連續(xù)≥2次的自然流產,其發(fā)生率也提高到了5%。自然流產的病因復雜,胎兒染色體異常是妊娠前3個月內引起流產最主要因素,但隨著流產次數(shù)增加,胚胎染色體非整倍體的發(fā)生風險逐漸減低,所以對復發(fā)性流產女性是否需要進行常規(guī)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查還存有爭議。本研究分析復發(fā)性流產的病因,為臨床診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收集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早期復發(fā)性流產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連續(xù)≥2次發(fā)生孕12周以內自然流產;②有詳細病史記錄且至少有1次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查結果;③有復發(fā)性流產的常規(guī)病因檢查結果。排除標準:①人工流產史;②生化妊娠、異位妊娠、自然細胞妊娠;③病史不全;④無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查結果;⑤病因檢查資料不完整。納入患者104例,年齡(32.7±4.3)歲(26~39歲),體質指數(shù)(BMI)(22.4±2.7)kg/m2(20~26kg/m2),自然流產(2. 5±0.8)次(2~5次),流產孕周(7.6±3.1)周(3~12周)。本研究經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收集患者病史、生活習慣、家族病史、毒物接觸史等一般資料,以及盆腔B超、宮腔鏡、妊娠期及胚胎染色體檢查資料。所有患者均在妊娠早期多次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甲狀腺功能、卵泡生成素、促黃體生成素、孕酮、血糖以及宮腔B超檢查;在非妊娠期B超對盆腔、子宮及雙側附件檢查,必要時配合腹腔鏡檢查行宮腔鏡檢查。
確定胚胎停育經患者同意后行清宮術,術中提取絨毛組織行染色體檢驗。常規(guī)制片,G顯帶核型分析或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檢測。存在≥1次染色體核型異常(如非整倍體、多倍體、大片段重復或缺失、微重復或缺失、雜合性缺失等)即判定為胚胎染色體異常。有≥2次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查結果者,若有1次結果異常則歸入胚胎染色體異常,若有≥2種病因則分別納入相對應病因。
統(tǒng)計早期復發(fā)性流產的常規(guī)病因,包括年齡、BMI、夫妻雙方染色體異常、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等;流產胚胎的異常染色體核型分布。
104例患者流產病因包括:夫妻染色體異常(7.7%)、子宮異常(8.8%)、內分泌異常(13.7%)和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59.8%)。流產≥3次組年齡高于流產2次組(P<0.05),而BMI、夫妻染色體異常、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等比較流產2次組與流產≥3次組無差異(P>0.05),流產2次組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率高于流產≥3次組(P<0.05)。見表1。
表1 不同流產次數(shù)組患者臨床因素比較
因 素 流產2次組(n=67)流產≥3次組(n=37)t/χ2P單角/雙角子宮[例(%)]1(1.5)00.123>0.05子宮完全/不完全縱隔[例(%)]1(1.5)1(2.7)0.347>0.05內分泌異常[例(%)]9(13.4)5(13.5)0.621>0.05肥胖[例(%)]1(1.5)1(2.7)0.304>0.05血糖控制不佳[例(%)]2(3.0)1(2.7)0.787>0.05多囊卵巢綜合征[例(%)]1(1.5)1(2.7)1.004>0.05高泌乳素血癥[例(%)]3(4.5)1(2.7)1.336>0.05抗磷脂抗體綜合征[例(%)]2(3.0)1(2.7)0.635>0.05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例(%)]42(62.7)19(51.4)7.332<0.05
104例中有110例次流產胚胎染色體檢測結果(流產2次組71例次、流產≥3次組39例次),G顯帶核型分析77例次,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檢測33例次;檢測結果正常42例次(38.2%),核型異常68例次(61.82%)。異常染色體核型包括非整倍體、多倍體、其他染色體異常,而非整倍體中以16-三體、22-三體、X單體多見。非整倍體、多倍體及其他染色體異常率在不同流產次組比較未見差異(P>0.05),但胚胎染色體核型異??偘l(fā)生率流產2次組高于流產≥3次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流產次數(shù)組患者胚胎異常染色體核型分布[例次(%)]
長期以來,臨床都將自然流產3次作為復發(fā)性流產病因篩查的起點,這是因為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自然流產2次與流產≥3次患者在病因構成方面存在差異[4-5]。但是,近年有研究指出[6],自然流產2次與≥3次病因構成并無明顯差異,認為應將2次連續(xù)自然流產作為病因篩查起點。但由于該項研究僅針對美國人,且未納入胚胎染色體異常因素,所以該結論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女性的復發(fā)性流產病因構成。本次調查結果,除在年齡方面流產≥3次組更大外,流產2次組與流產≥3次組在BMI及夫妻染色體異常、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等方面比較均未見差異,表明流產2次與流產≥3次病因構成接近,提示將自然流產2次作為復發(fā)性流產病因篩查起點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7]。
有調查顯示[8],有25%~60%的自然流產是由胎兒染色體核型異常所致。既往有文獻指出[9],偶發(fā)性流產多與胚胎染色體異常有關,而復發(fā)性流產多與高齡、子宮異常、內分泌異常、夫妻染色體異常等因素有關;但也有研究顯示[10],在排除常規(guī)病因后,仍約有50%的復發(fā)性流產病因不明。國外一項對比研究顯示[11],在未納入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病因情況下,復發(fā)性流產病因構成中有3/4原因不明,而納入流產胚胎染色體異常病因后,胚胎染色體異常占到了2/5,僅有1/5病例病因不明。在本次研究中,有62.7%的復發(fā)性流產患者流產胚胎中檢出了染色體核型異常,而常規(guī)病因總體占比僅為28.4%??梢姡咛ト旧w異常仍是早期復發(fā)性流產最主要病因。
國內有報道指出[12],隨著流產次數(shù)增加,胎兒染色體異常檢出率呈下降趨勢。國外有學者[13]對早期復發(fā)性流產婦女的病因進行了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胎兒染色體核型異常的發(fā)生率隨著流產次數(shù)的增加而呈遞減趨勢,從發(fā)生流產2次到流產10次,胎兒染色體異常的發(fā)生率也從63%降到了11%。但從本次結果來看,雖然流產2次組與流產≥3次組胚胎染色體核型異常類型分布未見差異,但前者的胚胎染色體核型異常總檢出率明顯高于后者。這一結果證實了胚胎染色體異常會隨著流產次數(shù)的增加而減少[14]。將自然流產2次作為復發(fā)流產病因篩查的起點更合理。由于胚胎染色體異常在復發(fā)性流產中仍占有很大比例,所以有必要將其列為復發(fā)性流產的常規(guī)病因。將連續(xù)流產2次作為復發(fā)性流產病因篩查的起點,有助于盡早明確病因,指導臨床針對性干預;同時將初診年齡提前可降低年齡因素對妊娠的不利影響[15]。由于復發(fā)性流產再次妊娠的流產風險較高,臨床應當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建議患者盡早行B超、免疫學、內分泌、血液粘度、血型、胚胎染色體等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以便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
綜上所述,早期復發(fā)性流產的胚胎染色體異常比例較高,臨床應當將其作為復發(fā)性流產的常規(guī)病因進行篩查,并將病因篩查提前至自然流產2次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