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雁 (江蘇啟東市善成小學)
畫圖雖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和用處,但是絕對不能濫用,只有當學生在思維出現(xiàn)困惑的時候,或者是必須要用到畫圖時才可以使用。在學生思維困惑時通過數(shù)形結合的方式能夠讓其豁然開朗。在教學中,文字是通過干練、簡潔的形式來傳遞信息,而畫圖則是一種透過文字信息表層來剖析其中錯綜復雜的數(shù)字關系,讓學生以直觀的方式來解決數(shù)學問題。
比如解決以下數(shù)學問題:現(xiàn)有大米若干袋,第一次售出了一半多20 袋,第二次賣出剩下的一半少10 袋,第三次賣出210 袋后剛好將所有大米賣完,問米行原本有多少袋大米?
教師可以列出相應的圖片公式,即:
這種方式能夠利用簡明扼要的圖片標識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清晰,幫助學生盡快走出困境,明確不同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因此其思維容易受到相近知識點的干擾,導致學生的思維模糊不清,這時,就需要通過片面化、極端化的思維方式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認知。
比如,解決“已知一個數(shù)比另一個數(shù)少幾?”或“已知一個數(shù),去求另一個數(shù)時”,學生往往會受到固定思維方式的影響,看到比較多的就采用加法計算,看到少的就采用減法計算,這種方式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還會混淆學生的認知。具體問題如下:學生1 做了12 顆紙星星,而學生2 則比學生1 多做了3 顆,求學生2 做了多少顆紙星星?可以畫出以下的圖示:
圖示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明白不是看到多就加,不是看到少就減,讓其擁有清晰的思維,進而正確解決問題。
數(shù)學圖形屬于一種抽象的符號,其主要作用是將實際問題信息通過圖畫的方式來進行呈現(xiàn),引導學生梳理已知條件和問題,在此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比如,在解決“比一個數(shù)多(少)幾分之幾”的問題時,學生往往無法正確認識單位1,此時借助簡單的線段圖來梳理已知條件和問題,就能幫助學生明確思維角度和方向,最終解決問題。如:圖書館有故事書24 本,文藝書的數(shù)量比故事書多,問文藝書有多少本??僧媹D如下:
新課程標準提出后,數(shù)學教學呈現(xiàn)的是一種知識與技能相結合的結果,并且更重視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讓學生能夠體驗到實際背景當中的數(shù)學問題,通過構建數(shù)學模型,最終得到結果。而對于這個問題而言,則需要提供數(shù)學表達和交流的途徑,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解決以下數(shù)學加法問題:已知盤子里有5 個蘋果,盤子外面有3 個蘋果,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借助圖形就能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明確相關數(shù)量關系。圖示如下:
將枯燥的概念描述成淺顯易懂的圖示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詮釋加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