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2018年8月,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為此,縣級媒體融合在全國不斷鋪開和深化。融合過程中,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平臺相繼搭建。但,筆者發(fā)現,縣級融媒體在融合發(fā)展的過程中面臨許許多多的困境。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數據
一、融媒體缺乏“融”意識
“融媒體”是媒介融合的一種形態(tài),主要是實現信息“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使黨和人民的聯系能更通暢,更緊密。然而,很多融媒體,尤其是縣級融媒體,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融合,而是將原電視臺、報道組簡單聚合,各行其是,全媒體矩陣成了一句空話。特別是在人的融合中問題更為突出。譬如,新媒體的新人進入狀態(tài)快,但新聞采寫的功底又不如傳統平臺的記者深厚。因此,媒體融合,最終還是要打通人的意識融合。
二、新設備當成新擺設
為促進媒體快速融合,很多融媒體中心斥資幾百萬甚至上千萬購買服務器,以方便自如地對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進行記錄,甚至包括H5編輯制作。而現實情況是,幾乎沒有一家縣級融媒體中心真正實現對新設備的駕馭,用戶不能根據媒體渠道特征與用戶偏好進行媒體生產制作與流程重構,所以,目前許多功能不能有效發(fā)揮作用,無法實現快捷有效的信息傳輸,成為了一種擺設。
三、高科技跑不出高速度
互聯網能高效進行復雜信息的分揀、分發(fā),并對外界信息刺激做出反應,從某種意義上說,能夠替代數以萬計勞動力,為傳統的廣電傳輸、出版發(fā)行按下快捷鍵、快進鍵。綜觀縣級融媒體,沒有一家真正實現了與不同接口的復雜對接,對于生成的內容,不能快速分發(fā)到自有平臺和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使新聞內容不能夠有選擇性和針對性的推送給受眾,受眾也不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新聞內容。
四、好平臺沒有好隊伍
融媒體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是網絡平臺,新聞采編作業(yè)人員一般會利用時間差在網絡中尋找相應的信息,隨后借助于拷貝和二次加工把新聞內容直接傳輸給受眾。然而,事實絕非如此,往往是好的平臺缺乏好的操作手。以鄰水縣融媒體中心為例,絕大多數人員為臨聘人員,60%以上甚至不具備從業(yè)資格,根本無法把控好平臺,更不用說創(chuàng)新利用。所以,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用不好是制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最大瓶頸。
那么,該如何破解這些困局呢?
一是迅速掌握“融本領。
有容乃大?!叭诒绢I”是一門綜合本事,首要就是認清融合大勢,牢牢樹立“融意識”,這樣才有可能在融媒體報道采寫、新技術熟練使用上事半功倍。其次要加強學習,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這樣才能掌握融技術。再次要善于駕馭高科技設備,將自己融于現代產業(yè)發(fā)展中。同時,還要牢記內容為王,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
二是有效利用新設備。
目前,很多縣級融媒體搶抓機遇,投入巨資,購進多種先進設備,必須充分利用,實現新舊融合。一是搭建新航道,打造省市縣三級傳播互聯互通、信息技術互享互用全效能平臺;二是延伸新觸覺,構建多媒體矩陣,實現跨業(yè)態(tài)融合發(fā)展。三是聯通新干線,促進功能集成化、產品全媒化。四是培育新隊伍,熟練掌握和利用新設備。
三是新聞流程扁平化。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不利用高科技傳媒,傳統的廣電傳輸、出版發(fā)行將沒有生命的通道,快速萎縮。所以,必須再造采編流程,實現新聞流程扁平化。首先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落后產品;其次,充分利用現有設備,熟悉各種設備性能,發(fā)揮設備作用。第三合理利用人才資源,加大人才隊伍建設,使人與設備融為一體,使采和編的“交接棒”更加緊湊,甚至能夠“跑”贏直播,搶占受眾的第一落眼點。
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目前來說機器還無法替代人,甚至是永遠無法替代。所以,媒體融合潮流中的“復合型”人才尤為重要。一是融媒體新聞采編人員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采編能力,注重自身專業(yè)素質的培養(yǎng)。二是通過制定完善相關激勵和獎懲機制,提升薪酬福利待遇,建立培訓考核體系等方式來促進傳統媒體工作人員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三是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加快人才隊伍的建設。四是打造人才梯隊,促進供需平衡。
總之,縣級融媒體中心必須破解困局,堅持內容為王,練融合發(fā)展之體,強融合發(fā)展之魂,立融合發(fā)展之志,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傳遞好聲音,正能量。
作者簡介:王蓉(1971-)女 漢族、籍貫:四川.鄰水、學歷:本科、單位: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廣播電視服務部、職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