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
摘? ? 要:翻譯標準作為翻譯理論的核心之一,對翻譯實踐和研究來說至關重要。古今中外的翻譯的標準眾說紛紜,各時代有代表性的翻譯標準涌現(xiàn)。遺憾的是,國內(nèi)關于翻譯標準綜述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對其當代發(fā)展情況鮮有論及。鑒于此,本文對中國有代表性的翻譯標準進行了回顧與分析,并結(jié)合當下時代背景,對翻譯的標準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中國當代;翻譯的標準;中國翻譯史
古今中外,翻譯標準一直是翻譯界爭論的焦點,也是翻譯理論研究的中心課題。隨著時代的不同,我國對翻譯的標準的研究也逐漸深入。羅選民教授曾將中國翻譯史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古代翻譯史——起于先秦時有關翻譯的零星論述,至于清干隆初年《番清說》;近代翻譯史——起于鴉片戰(zhàn)爭,止于五四運動;現(xiàn)代翻譯史——起于五四運動,止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代翻譯史——新中國成立至今。在各個階段中,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決定了翻譯目的的不同。不同的翻譯目的又會影響其翻譯策略與翻譯觀,因此對翻譯標準也會相應有不同側(cè)重。
東漢到唐宋時期,中國古代翻譯起初以佛經(jīng)翻譯為主。東晉前秦時高僧道安,因其涉及譯論的佛經(jīng)序文較多,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說,主張譯文不增不減,只在詞序上作些調(diào)整。后秦高僧鳩摩羅什更加傾向于意譯,經(jīng)常對原文中的內(nèi)容進行改動,并以此來與中國的文體相適應。唐高僧玄奘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曾經(jīng)對細節(jié)提出過要求,“既須求真,又須喻俗”。
明末清初及清末時期,正值西方工業(yè)革命之際,外來技術(shù)及思想開始涌入中國。近代的中國翻譯多以科技翻譯,西方政治思想及文學翻譯為主。中國知識分子開始走出去,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其中,當時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就是嚴復。嚴復根據(jù)自己的翻譯實踐提出了“信達雅”說,即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這一觀點至今對翻譯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五四運動后,隨著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現(xiàn)代翻譯逐漸轉(zhuǎn)向馬列主義、蘇俄新文化、新思想的翻譯。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一大批著名的翻譯家。在探討有關翻譯理論和標準時,魯迅提出了“寧信而不順” 的標準,他主張“信”為根本,其他次之,既要忠實于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寧可語句不順,修辭不美,也要把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意義翻譯過來,以讓讀者明了。應當說魯迅這一觀點,主要與他把翻譯當作重要的啟蒙手段有關。而受當時社會語境影響,魯迅式的“將翻譯工具化” 傾向在他那個時代并不少見。
建國后,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再次掀起翻譯標準的討論高潮。在探究翻譯標準究竟為何之時,國內(nèi)學者也開始注意翻譯標準的維度問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辜正坤認為翻譯標準可分為抽象標準和具體標準兩大類,這兩大標準構(gòu)成一個互相制約和補充的有機系統(tǒng)。抽象標準具有一元性,具體標準具有多元性。羅選民先生將話語語言學的原則和方法運用于翻譯研究,提出話語層翻譯標準:意圖性、信息性、可接受性、形式連接、意義連貫、章際性和場合性。莊夫?qū)ξ覈g標準的歷史及現(xiàn)狀的總結(jié)后提出“信順傳神”標準,認為我國目前的翻譯標準應該是“信、順、傳神”?!靶拧奔戎覍?、準確;“順”既通順、規(guī)范;“傳神”既形似神似、入化境界,提法來自傅雷等人對翻譯要求的概括。隨著國內(nèi)學者全方位接觸西方哲學、文藝學以及最新的翻譯理論后,越來越多的學者不再糾纏于“等值”、“等效” 等的討論,轉(zhuǎn)而嘗試借用接受理論、解釋學、目的論、關聯(lián)理論等理論,展開有關翻譯標準的深層次研討,或是從讀者、文體、語境角度出發(fā)重新闡發(fā)翻譯標準。
在當前全球化和區(qū)域一體化的背景下,跨國界的的國際化和跨文化的普遍化成為當前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時,各國之間、各種文明之間互相借鑒吸收,使文化隔閡逐漸縮小。中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提高文化影響力。面對新形式下的文化輸出,譯者作為其中的重要紐帶,應該在翻譯中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將翻譯的標準時代化,才能更好的指導翻譯實踐。
至此,回到翻譯的概念上,所謂翻譯,是翻譯意思,而不是翻譯詞句,只要抓住了原文意思,也就是忠實于原文,忠實于原作者的意圖,譯文在詞句上可以有一定的靈活性,來達到譯文的通順和可讀性。由此可見,翻譯的基本標準就是忠實和通順。許多翻譯工作者的觀點里早已包含這一翻譯標準,只是個人的表達或側(cè)重不同而已,或者略有補充。同時,針對不同的翻譯策略,譯者必須要從歷史和文化的視角去審視,置身于目的語文化中去判斷其文化到底是同是異。相對文化自給自足的“中心文化”來說,“邊緣文化”更需要通過翻譯來借鑒,因此“邊緣文化”對翻譯策略更多報以開放的態(tài)度,即“歸化”與“異化”并存。隨著“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不斷推進,東方特色的中國文化逐步向世界邁進,中國文化也順勢向中心文化圈不斷靠近,這也成為了邊緣文化對中心文化抵制并反滲透的有力證明。隨著文化的不斷交流與共融,在一些文化中,人們對很多歷史上被認為是異的文化也習以為常。因此,譯者在翻譯中還應考慮到我們在翻譯中的角色所在,采取“歸化”與“異化”相結(jié)合的方式,從而達到翻譯的目的,這樣的譯本方能稱為合格的譯本。
當今的中國,正在以一個大國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舞臺,提高文化軟實力以增強中國的綜合實力更是當務之急。譯者作為文化傳播的紐帶,應以忠實、通順為翻譯的基本標準的同時,考慮翻譯的目的,采取歸化與異化并存的翻譯策略處理原文本。做好文化溝通的紐帶,推動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溝通,從而促進綜合國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蔣金運. 翻譯標準研究的新發(fā)展——中國翻譯標準研究述評[J]. 語言研究. 2003(6)
[2] 周 銳. 淺談翻譯的標準[J]. 英語廣場. 2015(5)
[3] 邢智迪. 翻譯的標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7(5)
[4] 劉杰輝, 袁素卓. 簡析中國翻譯標準的發(fā)展[J]. 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09(2)
[5] 王浩. 淺析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文化對外翻譯策略新常態(tài)[J]. 語言研究. 2012(7)
[6] 游賢育. 文化轉(zhuǎn)向后翻譯標準之再思考[J]. 上海翻譯.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