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透明化程度的發(fā)展,公眾的民主觀念和政治覺悟程度的提升,對于電視時政新聞,觀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其不再是單純的宣傳教化,而是要與自己的生活更貼近,與民生的關聯(lián)更密切。本文從分析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的理論依據(jù)出發(fā),指出當下制約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發(fā)展的原因。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系統(tǒng)建構電視新聞民生化報道模式的方式,并突出了一系列提高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水平的合理建議。
關鍵詞: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
時政新聞是電視新聞報道的核心內容之一,以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的事件為報道對象,具體來說,涵蓋了黨和政府最新的方針政策,黨政領導的政治活動,政府機關的最新舉措等豐富的新聞信息,是展示國家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生活最新動向和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黨和政府宣傳和聯(lián)系群眾的有效手段,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此外,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也是電視臺作為主流媒體“新聞立臺”的重要做法,對于電視媒體的發(fā)展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從中央臺到地方臺,各家電視臺對電視時政新聞都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傾力打造,也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無論是“時政優(yōu)先,主題先行”的新聞播報方式,還是信息量不足、注重說教的節(jié)目內容和形式,甚至是一板一眼的報道風格,都讓觀眾產生了收視疲勞,時政新聞成為重要但是不好看的代名詞。由于其過于程式化和概念化,讓很多觀眾會產生“敬而遠之”的想法,新聞價值大打折扣。
如何讓嚴肅的時政好看起來,鮮活起來,能夠從“廟堂殿宇”走進“尋常百姓家”,打動觀眾的內心,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的實踐成為各媒體積極努力變革的方向。近年來,各級電視臺,從中央臺的《新聞聯(lián)播》到省級衛(wèi)視的省新聞聯(lián)播,再到各市縣臺的時政新聞節(jié)目,都在積極地將民生化的元素應用到時政新聞報道中,打破了傳統(tǒng)程式化和僵化的報道形式,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所謂的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就是指時政新聞在報道時能夠做到平民視角介入、平民視角分析以及本土化,盡量將國家政治生活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豐富報道形式,通過口語化、故事化、典型化和細節(jié)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增強時政新聞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一、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的理論依據(jù)
作為一種新聞傳播方式,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的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題材選擇上更加偏民生內容;報道立場上更加偏民生視角;新聞價值取向上更加偏民本意識;新聞報道方式上更加關注民眾話語權。這種轉變,不能體現(xiàn)了媒體自身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內容的選擇和制作標準,傳達了電視人的立場和新聞理念,也傳遞了電視媒體對自身社會功能的正確認知。
(一)時政新聞民生化是電視媒體踐行宣傳使命的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
電視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溝通輿情,上傳下達是其必須承擔的媒體責任,電視時政新聞是其履責的重要方式。但是過去,我們的電視時政新聞報道一直是居高臨下,以啟蒙者的姿態(tài),對著受眾進行灌輸式的宣講。這種單向的教條式的宣傳模式,根本不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的信息消費習慣和信息需求。在網(wǎng)絡媒體和自媒體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公眾已經(jīng)掌握了大量的話語權,他們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被確定,自主意識更加強烈,有了更多表達意見和建議的欲望和渠道。因此,任何一種媒體如果還沿用以往的“我播你看”和“我說你聽”的傳播方式,固執(zhí)地認為媒體是話語權的把控者,是新聞的唯一把關人,完全無視受眾的信息需求,按照自身的喜好來生產信息作品,這種媒體很快就會被受眾摒棄,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敗下陣來。
民生化理念的引入給電視時政新聞帶來了創(chuàng)新和轉型的契機,使電視媒體在踐行宣傳使命時,實現(xiàn)了傳播方式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讓黨政新聞和公眾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平民視角、民本意識、民眾話語和民生內容這“四民”觀點的應用,使得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從內容到形式,從視角到語言風格都煥然一新,更加注重受眾體驗和信息需求,與老百姓走的更近,受到了他們的普遍歡迎。
(二)時政新聞民生化是電視媒體踐行社會守望功能,建構媒介公共領域的創(chuàng)新。
電視媒體是“社會公器”,為公眾利益服務是其基本的媒介職能,也是其立足的根本。作為社會守望者,電視媒體是為公眾參與政治生活、表達自身訴求和觀點、參政議政提供公共平臺的媒介公共領域。哈貝馬斯曾提出這樣一個概念,他認為,公共領域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公共領域是公共輿論和公眾參與公共生活的社會空間。電視民生新聞一端連接著黨和政府,一端連接著廣大民眾,從公眾立場出發(fā),關注民生問題,表達民眾觀點,幫助公眾借助新聞報道參與到政治和公共事務中,能夠有效地讓電視媒體踐行社會守望的功能。
二、制約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發(fā)展的原因
(一)定位的錯誤
不少電視時政新聞工作者認為,主流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沿用以往的辦新聞理念,為黨和政府服務,代表黨和政府來發(fā)聲,而民生民情不符合時政新聞“高大上”的風格。這種定位的錯位直接導致時政新聞報道圍著領導打轉,鏡頭永遠朝上,
“冷、硬、空泛“現(xiàn)象泛濫,各種領導活動、會議報道、工作性匯總和成就性報道泛濫,政治色彩濃厚,說教味十足。這種定位的偏差使得電視新聞只剩下空洞的權威性和政府”代言人“,完全喪失了受眾市場,傳而不達,完全起不到應有的傳播效果。
(二)收視群體劃分的片面性
不少電視新聞工作者對于電視收視群體的認識片面,簡單地將觀眾一分為二:要不就是只關注國家大事等時政新聞的人,要不就是喜歡看家長里短民生新聞的人。但是實際上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公眾的興趣愛好日益廣泛,對于信息的需求也更加復雜,大部分受眾不僅關注時政新聞,也關注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民生報道。如果將“國計“和”民生“完全割裂開,二者沒有任何交匯和聯(lián)系,新聞傳播無疑也成為了無本之木。
三、系統(tǒng)建構電視新聞民生化報道模式的方式
民生化改革已經(jīng)成為國內電視時政新聞欄目的一股浪潮,會議新聞瘦身、敘事方式更加個性化、民生類新聞增加、信息量更大、播報方式更親民、更多年輕主持人出現(xiàn)在節(jié)目中、欄目包裝更時尚,電視人的諸多積極嘗試,讓時政新聞越來越受到觀眾的認可。綜合看來,要系統(tǒng)地建構電視新聞民生化報道模式,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第一,要實現(xiàn)民生化傳達,要努力尋找黨政新聞與百姓民生之間的結合點,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來發(fā)掘電視時政新聞的民生內容,使之不再空洞地停留在政府層面,而是與百姓民生息息相關,深挖這部分素材和角度,讓新聞更加生動活潑,為群眾所喜愛。第二,要實現(xiàn)公眾參與?!皞髀曂病昂汀毙麄髑弧笆降膱蟮垃F(xiàn)如今在電視時政民生新聞中越來越少,讓盡量多的公眾有機會參與到參政議政的廣闊公共領域,可以自由的發(fā)表言論,打通建言渠道,正確反映民聲民意,成為各級電視媒體最熱衷的事兒。第三,要建立親和媒體民眾話語。電視時政新聞要實現(xiàn)改頭換面,不斷增加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輿論導向的引導性和實效性。用民眾話語、從細節(jié)入手,以小見大,讓報道形式活起來。
四、提高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水平的合理建議
(一)時政與民生聯(lián)系更密切
要提高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水平,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盡量將時政新聞與民生熱點結合,拓寬民生的關注層次,從國計民生的層面關注社會難點問題。變革時政新聞的報道角度和報道方式,打破所謂的“官方新聞“標簽,俯下身子,讓新聞更貼近百姓的生活,以平民視角了解群眾的需求,努力與群眾在思想和感情上實現(xiàn)更多的溝通,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真正走近觀眾的內心。
(二)柔化時政新聞
電視時政新聞不該就刻板地貼上“硬新聞“的標簽,時政新聞也可以實現(xiàn)報道風格的多樣化,提高親和力和貼近性,變成老百姓愛看的新聞。為此,時政新聞要樹立受眾意識,摒棄時政新聞的官腔和程式化報道模式,盡量讓敘述生動鮮活,可以引用故事化、說新聞、小切口描述、雙向互動、難度解讀、合理化建議等方式,豐富報道的表現(xiàn)形式,提升時政新聞的可看性。
(三)引入“公共新聞“的理念
公共新聞強調的就是公眾對于新聞事件的參與以及新聞媒體對于公眾觀點和態(tài)度的引導。要實現(xiàn)這一職能,就意味著時政新聞必要要高度重視觀眾的感受,要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夠讓輿論影響力真正發(fā)揮作用。因此,電視時政新聞在制作和播出過程中要強化對公眾意識、互動意識、介入意識和輿論監(jiān)督意識,增強時政新聞的人情味兒和人文關懷,找準政府機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平衡點,在體現(xiàn)新聞報道針對性的同時,滿足輿論宣傳和百姓的信息需求,讓老百姓不僅可以了解新聞事件,還能充分地感受到權利和地位受到了尊重,可以更多地參與到國家政治生活中,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當家作主的主人翁。
總之,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是電視人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具象化的表現(xiàn),電視媒體的時政新聞欄目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報道的鮮活性和親民性,實現(xiàn)內容創(chuàng)新和形式創(chuàng)新,把更有影響力、感染力和傳播力的優(yōu)秀電視新聞作品呈現(xiàn)在廣大電視觀眾面前。
參考文獻:
[1]翟超,王耀紅.電視時政新聞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新聞論壇,2013(04)
[2]班歌.電視民生新聞評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M].百家講壇,2013(08作者)
作者簡介:寧可珂,男,1987年7月25日出生,安徽池州人,本科就讀于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學歷。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新聞聯(lián)播》欄目記者。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