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英
2019年10月15日,北京秋高氣爽,延慶野鴨湖國家濕地公園景區(qū)色彩斑斕,風景如畫
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和“物種基因庫”,與森林、海洋并稱地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華文明、埃及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文明等世界著名文明均發(fā)祥于濕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人類曾經全面依賴濕地維持生存。
北京城受孕于永定河所形成的洪、沖積扇,曾經,這里河流縱橫,湖泊、泉眼星羅棋布,是一座“濕地之城”。
但由于氣候變化、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人口規(guī)模急劇增長,以及某段時期內環(huán)保意識的相對淡漠等原因,這座濕地之城不得不承受沉重的“濕地之殤”:1950年至2009年的60年間,濕地縮減率達79.5%。
近20年來,北京的政府、學界、民間,在奮力為濕地奔走,保護京城受損嚴重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力圖重現(xiàn)濕地“水青草綠、鳥翔魚集”的勃勃生機。
但這座城市地處偏旱的北方,如何破解“濕”的難題?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現(xiàn)狀下,又如何挖掘“地”的潛力?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如何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彌補短板?
北京正在交出自己的答卷。
作為搶救濕地的新形式,濕地公園建設取得良好成績;城市污水回收再生,為潤澤濕地提供強大支撐;寸土寸金的高樓大廈間、不起眼的坑塘角落處,因勢利導改造為小微濕地,讓城里孩子在家門口聽蛙鳴、看蝌蚪;聯(lián)通京津冀晉之力,修復永定河生態(tài),力將“干涸”的母親河變?yōu)椤办`動”的母親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正式實施的《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舉起了法律武器,其中體現(xiàn)的“占補平衡”“零凈損失”“前置審批”等先進理念,連2016年國務院發(fā)布的《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也從中借鑒。
艱辛付出帶來豐厚回報。
2018年北京市新一輪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400平方米以上濕地總面積5.87萬公頃,與2008年的5.14萬公頃相比,凈增14.2%。濕地植物種類增加53種,震旦鴉雀、青頭潛鴨、白尾海雕等珍稀瀕危鳥類相繼發(fā)現(xiàn)。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tài)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宜居之都,離不開濕地的潤澤。隨著包括濕地在內的自然生態(tài)建設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北京正在以新實踐讓天更藍、水更清、草更綠、空氣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