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志豪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育成期、鼎盛時期和衰落時期。中國的青銅器藝術(shù),經(jīng)歷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千余年的發(fā)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quán)、神權(quán)的結(jié)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璀璨的藝術(shù)特征延續(xù)了十多個世紀并營造了中國早期文明的極濃厚的神秘氛圍。從而使它不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時代,而且也對后來的中國文化及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期人類社會,動物對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則是被動的。對自然的無奈、恐懼與敬畏,使得人們期盼神力的庇護,甚至把自己想象為某種猛獸,刻畫獸身人首或人身獸首的形制、紋飾。用青銅器上更為獰厲怪異的紋飾"辟邪免災(zāi)",增強自身的安全感。《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也。"周人裝飾饕餮紋的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知道貪吃必將害己,也暗含著人對猛獸恐懼萬分、痛恨不已又無能為力而詛咒它們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這時青銅器紋飾中人形裝飾極為罕見,偶爾出現(xiàn)時,也僅處于被動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構(gòu)成全部裝飾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猙獰恐怖的紋飾是對命運的恐懼心理在器物裝飾上的投射:對異族是恐怖的化身,對本氏族則是戰(zhàn)勝恐懼的符號。
商代和周代初青銅彝器,是酒器的組合,尤以祭祀用器為主。 青銅彝器、禮器及其紋飾,隨著其所負荷的政治、宗教意義的喪失而消亡。當虔誠的心理與特定的崇拜觀念不復存在時,以饕餮紋為代表的神秘、獰厲的動物紋飾便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chǔ)。人與動物關(guān)系的變化及青銅器功能的變化,都對商周青銅器紋飾演變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商周青銅器紋飾的演變還與裝飾藝術(shù)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關(guān),與工匠的創(chuàng)造心理及使用者的欣賞趣味等多種因素相聯(lián)系。饕餮紋消失了,但其所承載的裝飾觀念與審美意識卻長久地流動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對后代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青銅器的紋飾題材豐富,多有幾何紋、動物紋等等,到商代中期和西周中晚期,這段時間的動物紋通過人們對自然界一些動物的認識和主觀的加工,產(chǎn)生的一種以幻想為主的動物紋飾。其中饕餮紋、龍紋、鳳紋等占著主要的地位。來看商朝時期的受宗教禮治和原始圖騰影響的幻想動物紋,及其美的獨特之處。
這說明獸面紋并不是代表一種動物,而是所有的常見的有代表意義的動物紋樣。不過這些由各種猛獸綜合形成的兇惡動物形象,襯托出一股猙獰、神秘、規(guī)正、威嚴的氣氛。是一種政治的需要,而且和當時的物質(zhì)生產(chǎn)水平的低下,物品供應(yīng)嚴重不足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上古的人們從平均主義社會轉(zhuǎn)向私有制社會應(yīng)該是一個漫長的歲月,平均的思想在人們心中還有很大的影響,加上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匱乏,統(tǒng)治者占有了大量的食物,就會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不滿,增加社會的不公平感,如果在飲食上節(jié)儉,就會得到人們的擁戴。大禹是那個時代的正面典范,而夏桀則是反面的典型。
商朝青銅器主要是作為宗教祭祀活動中的祭器。因為在商周兩代,宗教活動特別盛行,一為占卜,二為祭祀。特別是在商代的時候宗教活動尤為多。商朝時對卜辭的迷信,已發(fā)展到了極至。并且中央分設(shè)管理政務(wù)的卿事寮和主持祭祀的太史寮二大機構(gòu)。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兩個世界關(guān)系極密切。鬼神充斥于他們的四周,他們自身及其環(huán)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兇禍福,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于龜殼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
西周中期,盛行了幾百年的動物紋飾突然退出了青銅器裝飾主紋的領(lǐng)域。但是,與饕餮紋同時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的幾種動物紋樣,如龍、虎、鳳、龜?shù)?,在以后的文化演變中,都大量出現(xiàn)在官方與民間,成為中國文化中最具盛名的吉祥物、藝術(shù)表現(xiàn)源源不絕的主題。特別是龍,在青銅器時代,多數(shù)也都擁有與饕餮紋相同的兇惡面孔。若論神秘、威武和地位,龍在青銅時代遠遜于饕餮。然而,龍后來卻登上了中國文化與政治象征的最高寶座,"饕餮"這一青銅時代的至尊,蹤影難尋了。
青銅器紋飾與原始宗教青銅器紋飾作為神人關(guān)系的中介物的圖像標志,具有符號的意義,能夠為同一社會集團的成員和本集團的祖先神以及所崇拜的諸鬼神仙靈所認同。? ?圖騰是一種自然形象,比較多的是動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認為這種自然形象與他們本氏族有著特殊的關(guān)系,或視之為本氏族的祖先,或視之為本氏族的親屬或保護神,因此無比虔誠的敬奉它,崇拜它。如龍紋、夔龍紋、鳳紋、蟬紋等。龍紋是中華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紋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在新石器時期,龍紋接近蜥蜴、壁虎的形象、到、青銅器時代、逐漸由演變成、夔龍、龍紋、夔是傳說中的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夔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圖形裝飾變化多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鳳紋同屬具有圖騰學淵源的紋飾,始于商,而盛行于周。這與鳳鳴岐山而周興似乎一致。鳳紋是由、原始彩陶上的玄鳥演變而來的,西周基本形象是雉,、早期鳳紋有別于鳥紋最主要的特征是有上揚飛舞的羽翼,因此,鳳紋在青銅器中最為飄逸美麗的紋飾。
青銅器紋飾中宗教意味最濃的是饕餮紋,饕餮這個名稱最早見于《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鑄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于是,有首無身,便成了饕餮紋的一個特征。關(guān)于饕餮有各種說法,主要有兩種:一是認為它們是原始社會圖騰觀念的遺留;一是認為它們是祭祀鬼神祖先的犧牲,或引申為"助理巫覡通天地工作的各種動物在青銅儀器上的形象"。在上古人類心中,整個世界都充滿著種種稀奇古怪的精靈,其中有的是人的命運的主宰者或者朋友,有的是專與人類搗亂的妖魔鬼怪。上古人類將種種自然的或社會的災(zāi)禍都歸與妖魔作怪。驅(qū)除妖魔鬼怪是原始人的重要的活動之一。這種活動通常叫辟邪。如司母戊方鼎,它是以細密的云紋組成的裝飾帶襯托浮雕式的獸面紋主題,整體面貌以對稱的猙獰獸面象征王權(quán)威嚴,是商末青銅器的代表作。
參考文獻:
[1]中國青銅器(修訂本) 馬承源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