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萱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 ”
沒為看動畫片挨過打的童年是沒有靈魂的。記憶中,似乎每個假期總會有一家電視臺會播放《西游記》,不論是動畫版還是真人版的《西游記》,我都一如既往的熱衷,即便是看上百八十遍也絕不會膩味。那個時候愛看美猴王痛打妖魔鬼怪,長大后更喜歡欣賞每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角色,尤其是如花似玉沉魚落雁的美女姐姐,用一句話來講就是小時候不懂事,光顧著看猴了。一直以來都有一些問題困擾我,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到底哪個更厲害?孫猴子一個筋斗云十萬八千里,他干嘛不直接背上唐僧上西天?
后來的后來,我知道佛祖和玉帝他倆根本不是一個教派的,一個道教一個佛教,就像是兩教教主,自然也難以區(qū)分高下。從作者角度來看,吳承恩筆下的這整本小說都圍繞著佛教取經(jīng)故事來撰寫的;再從徒弟三人的名字來看,悟空、悟能、悟凈,這幾位的名字也更貼合佛家特點(diǎn),更有點(diǎn)頌佛的意味。至于唐僧四人一路長途跋涉前往西天,歷經(jīng)九九八十一難,而這設(shè)定好的磨難一個不多一個不少,更像是對唐僧的修行考驗(yàn)。
后來再次重新審視這本名著,我又從中發(fā)現(xiàn)了更具意義的內(nèi)容。小說主線圍繞取經(jīng)故事展開,唐朝是個尊崇佛教文化的朝代,這是小說中皇帝注重傳經(jīng)講法更與唐僧結(jié)拜兄弟的情節(jié)的歷史依據(jù),從唐僧的言行舉止,如一心取經(jīng),人心向善,不殺生不吃葷,化緣誦經(jīng)等等,都體現(xiàn)出佛教一些諸如善惡因果、普度眾生、大慈大悲等核心思想。取經(jīng)路上遇上妖魔鬼怪,只要悟空求助,西天眾佛尤其是觀世音菩薩都會對其出手相助,對許多妖怪都手下留情,帶走予以教化,而唐僧在每次猴子除妖時都會讓其手下留情,一句“出家人以慈悲為懷”更是能在劇中常常聽見。小時候看電視可不會去管什么是和尚這和尚為什么要以慈悲為懷,甚至覺得唐僧冥頑不靈,倒像是西游版農(nóng)夫與蛇的故事,長大后對宗教的了解加深對人物分析的不同角度,讓我漸漸地能理解佛家文化善念的內(nèi)核。
唐僧肉體凡胎,西行路上的崇山峻嶺、大河大漠、魑魅魍魎、妖魔鬼怪,從未見過他一絲一毫的退縮,“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他最終也兌現(xiàn)了最終的承諾,求得真經(jīng)普渡眾生,他的眼里沒有自我更多的是蕓蕓眾生。你說唐僧苦嗎?我覺得他不苦,一心向善,凈心觀世界,潛心搞修行,師徒四人在修行路上感悟的東西是最燦爛的瑰寶。這“善”之一字,仿佛與佛有一種天然之緣,佛教文化中的“善”當(dāng)然可不僅僅止于做好人這一層面,因?yàn)槲覍@概念沒有過多修學(xué),便無法一一述說?!段饔斡洝愤@一文壇著作,不論你看了幾遍,都值得你再看一遍,經(jīng)典的價值就在于總是能從中找到新的東西,所以經(jīng)典也是怎么讀都讀不盡的,正如寫下這篇文章時此刻的我。
倉央嘉措說“人生是一場修行,苦樂全在心境,一切是最好的安排?!比松Χ蹋穮s很長,要記得好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