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優(yōu)秀青年教師吳祥,應邀為我班學生上了兩節(jié)課,課題分別是《如夢令》《螳螂捕蟬》。課后,老師進行了熱烈的研討。評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看課的最高標準是看學生。沒有學生參與的評課,往往是有失偏頗的。作為借用班級的語文老師,我決定請學生評評課。學生興致盎然,洋洋灑灑。那么,在這兩節(jié)課上,學生的感覺究竟如何?他們最為欣賞的又是什么呢?
一、歉意與進步都需要表達
第一天上課,吳祥老師匆匆趕到會場,遲到了幾分鐘,他向學生深深鞠了一躬,表示歉意。
第二天,吳祥老師提前到達會場。
吳老師: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比昨天進步多了?
學生(先是一愣,繼而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今天,你沒遲到(眾笑)。
吳老師:不遲到不是什么優(yōu)點,但與昨天相比它就是進步。感謝你們發(fā)現(xiàn)了我的進步。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進步,就要表達出來,別不好意思。
課前,執(zhí)教公開課的老師都會與學生來段“熱身”交流。或唱支歌,融化凝固的氣氛;或做個游戲,放松拘謹?shù)纳硇?。這里,吳老師與學生之間極為簡短的課前交流,同樣給在場的每一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真誠、幽默為良好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有十三名學生提到這個細節(jié),劉偉說:“每個人都應當為自己的錯誤,表示歉意,老師也不例外;每個人都需要表揚,老師也不例外。這兩點吳老師都做到了?!睆埩终f:“以前,我只知道做錯事,要有勇氣承認,不能不好意思。今天,吳老師還讓我明白了,欣賞別人,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也不能不好意思。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欣賞。”葛慧雯還提出期望:“我希望每位老師上課,在做錯事的時候,都能像趙老師一樣深深躹一躬,這樣才能表現(xiàn)出對我們的尊重。”
學生喜歡這份直率、真誠、平等。
二、規(guī)范與時尚也可以共存
執(zhí)教《如夢令》,吳老師這樣導入“最近,流行一個詞‘穿越(板書),如果你可以穿越,你會選擇穿越到哪個朝代?為什么?”有學生說:“穿越到唐朝,可以見一見詩仙‘李白,詩圣‘杜甫。”有學生說:“穿越到元朝,隨著忽必烈一起遠征?!薄S后,吳老師說:“如果可以穿越,我會選擇‘宋朝(板書)的李清照(板書)時代,為什么呢?學完她的這首《如夢令》,或許大家就有答案了。”
執(zhí)教《螳螂捕蟬》,吳王很固執(zhí),吳老師稱他“死腦筋”。后來,在少年的啟發(fā)下,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吳老師說他被少年給“洗腦”了。
老師在課堂上頻頻使用網(wǎng)絡新詞、流行用語,這讓學生頗感意外。三十二位學生津津樂道這一過程。顯然,學生對網(wǎng)絡新詞、時尚用語有種天然的渴望。網(wǎng)絡語言對語言規(guī)范具有一定的破壞性,但二者絕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對立,引導得當,網(wǎng)絡語言會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不可或缺的新元素。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特說:“語言就其真實的本質來看,是某種持續(xù)的、每時每刻都在向前發(fā)展的東西?!薄罢Z言絕不是產(chǎn)品,而是一種創(chuàng)造活動。”網(wǎng)絡新詞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語文老師只有認識它、親近它,才可能規(guī)范它,“去粗存精”地推動網(wǎng)絡語言向符合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的方向轉變。吳老師,無疑是網(wǎng)絡語言的積極推動者。
學生唐慧敏這樣寫道:“我和同桌就是一對新詞迷,平常說話經(jīng)常使用新詞。說實話,當吳老師說出‘穿越一詞時,我在心里對他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好感和親近感,仿佛他就是我們的好朋友、同齡人一樣?!?/p>
學生喜歡這種理智的開明與時尚。
三、插圖與故事竟可以批判
教學《如夢令》,吳老師要求學生:“讀讀這首詞,想象詞所描繪的一連串畫面,然后對照課文插圖,看看這幅插圖有沒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起先,學生默然無語。經(jīng)過吳老師不斷鼓勵、啟發(fā),學生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學生認為“‘誤入藕花深處,小船的周圍應當全是綠綠的荷葉,可圖的上方只有一點兒荷花。”“‘驚起一灘鷗鷺,應該是很壯觀的,可是圖上只畫了三三兩兩的一群,不太美?!薄靶〈瑒澠饋恚瑩u搖晃晃的,那個酒壺很高,會倒下來。”……吳老師告訴學生:“每個人心中都有屬于自己的《如夢令》,每個人心中的畫面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答案都很棒,語文就是這樣,沒有標準答案?!?/p>
教學《螳螂捕蟬》,吳老師說:“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少年改編的這則故事有一點漏洞?”學生默然無語。吳老師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并畫出關系圖。學生發(fā)現(xiàn):“‘我可以獲得黃雀,但‘我身后并沒有禍患,我不是可以通吃嗎?”“那如何將這個故事編得天衣無縫,讓吳王看不出一點破綻呢?”學生在吳老師的激發(fā)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故事重又進行了設計——少年正要射鳥,沒想到身旁有個被青草覆蓋的泥塘。一腳踩空,身子往旁邊一側,跌入了泥塘里,沾了一身泥巴。之后,他們重新調(diào)整了人物對話并表演了這則故事。整個過程,學生身心入境,異?;钴S。
近80%的學生對這兩處教學既感到有些不適應,同時又掩蓋不住對這一教學活動的贊賞。顯然,他們沒有受過批判性閱讀的訓練。凡進入課本的文字、圖片,他們都會以仰視的眼光看待,認為理應如此,本應如此,不容置疑。李希貴說:“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老師是知識的傳播者,這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障礙?!彼J為“不把課文奉若神明,有問題的地方允許學生表達一己之見,這才是解放語文教學,解放學生的正確態(tài)度?!?/p>
學生韓蘭寫道:“吳老師和一般老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很不一樣。他上課總是那么引人入勝,每一個問題都很有趣,讓人忍不住去思考?!?/p>
學生欣賞吳老師的課,喜歡這種能夠讓他們參與其中的語文實踐活動,更喜歡能夠深度解讀教材、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老師。正如學生所言:“吳老師的課,讓我大開眼界,原來語文這么神奇,這么有趣?!闭Z文老師,就是要恢復語文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