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邁入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法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有效治理方式,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巴缴撇蛔阋詾檎椒ú荒芤宰孕??!苯ㄔO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加大全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依法治國群眾基礎。高中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儲備人才,也是未來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主體。然而,從現(xiàn)階段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狀來看,高中生存在法治知識不夠豐富、法治思維能力缺乏、法治信仰尚未形成、使用法律維權和維護法律權威的意識不強等諸多不足。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識已成為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迫切需要。
關鍵詞:思想政治;高中生;法治意識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26-0068-02
引 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把法治意識確定為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將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識作為課程目標,明確規(guī)定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培育高中生的法治意識,旨在引導他們接受和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按照法律規(guī)范和法治精神來規(guī)范與約束自己的言行,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思考與處理問題,培養(yǎng)法治情感,提升法治行為能力,促進整個社會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高中生法治意識的培育,必須在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建立起法治教育協(xié)同網絡,整合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法治教育資源,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為輔助的法治教育共同體[1]。本文主要從學校教育角度,結合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更好地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路徑和有效策略進行探析。
一、提升教師法治意識素養(yǎng)和法治教學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上好思想政治課、培育學生法治意識的各種因素中,教師是最積極的主導性因素。這一因素主要是指教師的政治思想、業(yè)務水平、個性修養(yǎng)、教學態(tài)度、教學能力等。
古人云:“師者,人之模范也?!彼枷胝握n教師要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成為高中生提升法治素養(yǎng)的引領者、示范者,必須存“道”精“業(yè)”、修己育人。所謂存“道”,首先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信仰,加強對社會主義法治發(fā)展道路的認知和情感認同,堅定成為依法治國的擁護者、踐行者和推動者。其次,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全面掌握法律知識體系,基本熟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重要法律法規(guī),儲備法治知識,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努力成為理論基礎深厚、政治信仰堅定、專業(yè)水準精深的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能做到依法執(zhí)教、言傳身教,自覺遵法、學法、守法、用法。提升思想政治課教師的理論修為與教學水平,是謂精“業(yè)”。這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yè)化、學科化水平,在法治教育實踐中實現(xiàn)對新思想、新理論的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促進教育教學方式方法不斷革新。思想政治課教師要通過自主研習、集體備課、教學比賽等途徑,提升法治專業(yè)素養(yǎng)水平和法治教學能力。
二、挖掘教材法治教育內容,豐富學生法治知識儲備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與主要憑借。掌握豐富的法治知識,是提升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教師在挖掘現(xiàn)行教材法治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應首先研讀《新課標》,知曉其對高中生法治意識的界定和課程培養(yǎng)目標,以及課程設置中的法治知識具體內容,既要關注教材中的正文內容,也要關注輔助文中的“名詞點擊”“相關鏈接”等欄目。然后,對標相關法律法規(guī),找到每個知識點的法律條文出處。這既能引導學生系統(tǒng)掌握法治教育內容,又能通過了解這些觀點的法理依據,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豐富學生的法治知識儲備。例如,在教學“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指導學生整理出所有的法治知識及其法律條文出處,如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人大代表的職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等。這些知識分別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條、三條、五十七至六十三條、六十七條、八十五條、一百二十三條、一百二十七條。通過對法治知識的整合和挖掘,形成本課的法治知識體系,加深學生對相關法治知識的理解。
三、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提升學生的法治實踐能力
《新課標》倡導塑造以培育核心素養(yǎng)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力求課程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同時也明確規(guī)定,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因此,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實踐活動,應避免向學生灌輸法治知識,讓旨在提升學生法治素養(yǎng)的教學活動停留在法律知識的傳播上。思想政治課教師應通過將基于學科目標的活動型課程設計,和聚焦法治意識素養(yǎng)培育的活動型課程實施,以及注重學生行為表現(xiàn)的活動型課程評價結合起來,使學生能結合法治實踐活動,理解并運用所學法治知識,解釋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的行為,剖析公共參與活動中存在的不當行為,以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律自覺行動,投身法治中國建設,從而實現(xiàn)法治意識與素養(yǎng)的提升。
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筆者采用模擬法庭、辯論會、案例分析會、實地參觀人民檢察院等多種形式,有效落地活動型學科課程。例如,在教學“公正司法”一課時,筆者設置“為什么說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最后防線”的議題,組織學生參觀坐落于學校一旁的市人民檢察院。通過與檢察官面對面地交流,聽檢察官的故事,學生零距離地感受和了解了司法辦案的公正公開,切實體會到監(jiān)察機關崇尚法治、維護公正的法治精神。再如,在教學“全民守法”一課時,以“法治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為議題,開設了一場微型模擬法庭。模擬法庭的案例是由一起未成年人校園搶劫案改編而來,學生按照庭前準備、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當事人陳述、法庭宣判六個庭審程序有條不紊地進行?!皩徟虚L”嚴肅公正,“公訴人”義正詞嚴,“辯護人”據理力爭,“被告人”聲情并茂,整個庭審現(xiàn)場緊張有序,高度真實地模擬還原了法庭庭審全過程。坐在觀摩席“旁聽”的學生個個聚精會神。在模擬法庭中,學生通過自導自演、相互交流探討、深入互動學習,學習的主體性被充分挖掘,積極性和主動性迅速提升?;趯φ鎸嵃盖榈纳钊敕治龊团c案件有關的一系列法律問題的深入探討,學生嚴格按照法定程序操作,提出辯護法案,培養(yǎng)了理性思維和規(guī)則程序意識。庭審中,學生見證了法律具有懲惡揚善、伸張正義、公正平等、保護公民合法權益的功能與特點,深刻感受到法律的權威,樹立起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
四、構建發(fā)展性評價體系,助推學生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
《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強調,課程評價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著重評估學生解決情境化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反映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評價的本質不是甄別,而是促進被評價者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法治意識作為一種無法直接觀測和度量的內在品質,教師不能以單一的方式,尤其不能僅以測試成績來評價?!缎抡n標》明確了高中生應具有的法治意識素養(yǎng):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權利和義務的關系,養(yǎng)成依法辦事、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的習慣;擁有法治使人共享尊嚴,讓社會更和諧、生活更美好的認知和情感等法治意識素養(yǎng)等。因此,教師應該構建基于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性評價體系,并發(fā)揮其價值導向的引領功能。
1.試題命制重視法治知識考查,發(fā)揮終結性評價的作用
終結性評價是對一個學段、學科教學教育質量的評價,其目的是對學生階段性學習的質量作出結論性評價。終結性評價重視的是學習結果,通常采用筆試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測試。試題命制應以素養(yǎng)為導向,在試卷中加大對高中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力度。例如,2015年江蘇高考試卷第37題第2問要求學生“列舉兩個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并分別簡述其在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中的作用”,第3問要求學生就某中學開設法治知識校本課程的必要性寫一篇論證報告。此類試題的考查,凸顯能力立意、素養(yǎng)導向,對學生的法治知識、法治理論儲備以及法治思維能力、法治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進行了透徹深刻的評估。
2.素養(yǎng)培養(yǎng)注重過程發(fā)展追蹤,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其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學習過程,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嚴格執(zhí)法”一課時,筆者組織了一場以“鬧市區(qū)擺地攤,城管管還是不管”為辯題的辯論會。在學生就法治政府履行職能、嚴格執(zhí)法增強公信力和執(zhí)行力進行激烈精彩的辯論后,采用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表現(xiàn)性評價,并計入學生成長檔案中。對于表現(xiàn)欠佳、團隊合作意識不強、法治思維運用不力的學生,教師應在課后及時溝通指正,并要求其在下一場法治教育實踐活動中有所突破。
結 語
當然,評價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參觀法治教育基地的感悟、在案例分析中運用法治知識和法治思維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對法治現(xiàn)象進行社會調查的結果,來評價學生的法治意識核心素養(yǎng)水平。
[參考文獻]
朱明光.關于活動型思想政治課程的思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4):4-7.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高中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課題編號:D/2018/02/9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永良(1970.5—),男,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