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賤
對于環(huán)境的記錄,這一切的開端都是從風光攝影起始,攝影師踏上了自然環(huán)境的記錄之路。而在早年間的鏡頭下只是對風光的嚴謹記錄,這樣的影像與其說是唯美的攝影作品,倒不如說是嚴謹的科學觀測。
北美風景,環(huán)保攝影的起源
Philip Hyde & Ansel Easton Adams
菲利普·海德 & 安塞爾· 亞當斯
攝影術的誕生其實就是科技發(fā)展的一部分,新鮮的技術代表著科學的進步。而攝影師最容易接觸到的可控拍攝對象就是風景。而隨著攝影術的不斷發(fā)展,風景攝影伴隨著人們對自然資源的大量開發(fā)而從個體走向群體行為,尤其以美國西部的開發(fā)為背景,誕生了優(yōu)秀的風光攝影家。美國風光攝影有著太多的地理考察的性質,因此在美國的風光攝影很大程度上染上了地理學的色彩。無論是菲利普·海德( Philip Hyde)還是安塞爾·亞當斯(Ansel Easton Adams),他們都是早期風光攝影師。很多人都認為菲利普·海德是20世紀最被低估的風景攝影師之一。與同時期的攝影師相比,他在美國西部拍攝的照片更多地參與到環(huán)境保護運動中。菲利普·海德經常攜帶著將近50公斤的攝影器材——有時是騎馬,有時是坐車——背包穿越美國的沙漠、高山和森林,長達50年之久,以此不懈地致力于將大自然之美保存在膠片上。菲利普·海德說:“我對漂亮的明信片圖片不感興趣。如果我能讓一些人看他們以前沒看過的東西,我會感覺更好。我的目的不是要敬畏,而是要激發(fā)同理心和愛。我最關心的是愛默生所謂的‘自然物體的完整性?!倍鴣啴斔垢窍褚粋€音樂家那樣去拍攝創(chuàng)作風光作品,他區(qū)域曝光法拍攝下的風光作品,更是超出了當時膠片允許的寬容度,就像亞當斯說:“當我看到一張好照片時,常常會聽到照片里的音樂……”雖然技術一流,但早期的風景攝影為了嚴謹記錄,并不會加入太多個人色彩。
尖塔,內華達山脈,加利福尼亞,1950年 Philip Hyde
The Tetons and the Snake River, 大提頓國家公園, 懷俄明, 1942年 Ansel Easton Adams,美國國家檔案館
Moon and Half Dome, 優(yōu)勝美地國家公園, 加利福尼亞,1960年 Ansel Easton Adams,美國國家檔案館
時間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似乎這個時間段的攝影師更喜歡用客觀的鏡頭去拍攝人類對環(huán)境的改變,即使是對于污染的記錄,也會用一種記錄美的方式拍攝下來,雖然這些作品拍攝的是星球傷痕,但往往都極端唯美。
大畫幅下的秩序感
Edward Burtynsky
愛德華·伯汀斯基
風光攝影除了常規(guī)拍攝自然風景之外,人類建筑也是攝影師經常用來創(chuàng)作的拍攝主體。加拿大攝影師愛德華·伯汀斯基正是用這樣的視角去拍攝記錄,一直堅持用大畫幅從高空拍攝幾乎抽象的畫面,探索人造景觀,他所審視的人類工業(yè)景觀包括采礦業(yè)、鐵路開發(fā)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發(fā)展時,物種對于星球的入侵,也代表著人類不斷增值的欲望。他的作品也許直面現實,但也有一種難以言說的魅力,直視他鏡頭下的“人造景觀”又有種幽靜的秩序感。這些圖像宏偉而壯觀,卻也常常與受損的自然環(huán)境息息相關。伯汀斯基說:“(我們)來自自然……對自然有一定的崇敬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與自然相連……如果我們摧毀自然,我們就會自我毀滅?!?p>
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Breezewood, Pennsylvania, USA, 2008年 ? Edward Burtynsky
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Flood Damaged Cars, Royal Purple Raceway, Baytown, Texas, USA, 2017年 ? Edward Burtynsky
Benidorm #1Spain, 2010年,?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Densified Oil Filters #1Hamilton, Ontario 1997年,?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Log Booms #1Vancouver Island,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2016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Phosphor Tailings Pond #4Near Lakeland, Florida, USA, 2012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Oil Bunkering #2Niger Delta, 2016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Salinas #3Cádiz, Spain, 2013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Nickel Tailings #30Sudbury, Ontario 1996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Nickel Tailings #31Sudbury, Ontario 1996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Oil Fields #19abBelridge, California, USA, 2003年 ? Edward Burtynsky香港、新加坡Sundaram Tagore畫廊/多倫多Nicholas Metivier畫廊提供
2014年8月,伊利薩特東南80公里處的格陵蘭冰蓋上,藍色融水和黑色煙灰沉積物流入一個未命名的季節(jié)性湖泊 ? Daniel Beltrá
2007年2月,一座融化的冰山漂浮在羅斯海的海冰上 ? Daniel Beltrá
2019年9月,格陵蘭島斯科爾斯比桑德 ? Daniel Beltrá
2012年9月,年輕的北極熊在北冰洋海冰上漫步,冰層棲息地的喪失使這種物種瀕臨滅絕 ? Daniel Beltrá
2010年5月,一艘船漂浮在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漏油的重油帶中 ? Daniel Beltrá
巴西貝拉特拉的詹博樹的紫色花朵覆蓋的地面, 2005年7月 ? Daniel Beltrá
馬卡帕(阿瑪帕), 2017年2月4日 ? Daniel Beltrá
森林大火 ? Daniel Beltrá
巴西貝洛蒙特(Belo Monte)大壩項目,2013年9月 ? Daniel Beltrá
2010年5月,一艘船漂浮在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漏油的重油帶中 ? Daniel Beltrá
2010年5月,一艘補給船接近從英國石油公司深水地平線井口溢出的上升到墨西哥灣附近的石油 ? Daniel Beltrá
2010年6月,棕色鵜鶘們全身被英國石油公司的深水地平線井口泄漏的原油覆蓋等待國際鳥類救援研究中心的救援 ? Daniel Beltrá
撕開綺麗傷痕
Daniel Beltrá
丹尼爾·貝爾特拉
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在拍攝自然環(huán)境的時候加入了更多的主觀情感,我們在丹尼爾·貝爾特拉(Daniel Beltrá)的鏡頭下不難發(fā)現攝影師對環(huán)境的反思。在他的鏡頭下我們從不缺乏色彩,或是藍色的冰川或是碧波海浪上的猩紅,這樣豐富的色彩是看他環(huán)境照片時的一大視覺沖擊,而往往畫面中豐富奪目的色彩卻是人為對環(huán)境的直接破壞。這色彩就像是星球上的綺麗傷痕,他用航空影像帶領觀看者在地球的雄偉土地上翱翔,體驗我們星球的自然奇觀,并見證環(huán)境退化的傷疤和令人震驚的規(guī)模。貝爾特拉捕捉到漏油、森林砍伐、荒漠化和氣候變化所造成的直接傷害,并講述了這些悲劇的故事。他說:“我從大自然的美麗和復雜中找到靈感。我們生態(tài)系統的脆弱性是我整個工作中的一個連續(xù)主題。我的照片顯示,人為的壓力使我們的世界面臨著巨大的變革。為了捕捉到這一點,我經常在空中工作,這更容易將自然與不可持續(xù)發(fā)展造成的破壞并置?!?p>
科威特石油大火,1991年 ? Sebasti?o Salgado 成都當代影像館提供
直面大工業(yè)夢魘
Sebasti?o Salgado
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
面對不同的環(huán)境,攝影師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會發(fā)現更多大自然的美,而另外一種則通過鏡頭直接拍攝大工業(yè)污染帶來的噩夢般的現狀以及工人奔波勞碌在類似地獄般的工地環(huán)境中,試圖通過相機揭示這種讓人難以接受的摧殘,通過震撼到殘酷的畫面來表達對大工業(yè)破壞環(huán)境的痛心疾首。1991年,當美國領導的聯軍將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時,薩達姆·侯賽因的軍隊進行了報復。他們在大約700口油井和數量不詳的含油低洼地區(qū)引發(fā)了巨大的大火,造成了人們記憶中最嚴重的環(huán)境災難之一。攝影師塞巴斯蒂安·薩爾加多(Sebasti?o Salgado)記錄了這些地獄般的場景,他說:“我們必須記住,在殘酷的戰(zhàn)爭中,另一個這樣的天啟總是近在眼前?!苯陙?,他的黑白照片捕捉了世界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和居住在其中的人,對這些景觀、野生動物和土著社區(qū)的記錄表明,保護它們的需要是多么迫切。
Iris,選自塑料海洋項目 ? Andreas Franke
Melanie,選自塑料海洋項目 ? Andreas Franke
Debbie,選自塑料海洋項目 ? Andreas Franke
Pia,選自塑料海洋項目 ? Andreas Franke
Moritz,選自塑料海洋項目 ? Andreas Franke
時至21世紀,很多攝影師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不局限于客觀地記錄,他們會將自己的主觀更醒目地表達出來,一些裝置、影像可以更直接呈現視覺的傳達,而藝術家們則把握好最佳的主觀態(tài)度即可。
水下畫廊的塑料海洋展
Andreas Franke
安德烈亞斯·弗蘭克
其實這個塑料海洋的拍攝項目動機很單純,作為一個父親不想孩子在今后享受不到海洋的美麗,于是就有了拍攝被海洋垃圾環(huán)繞的女人和孩子的拍攝項目。畫面中出現的垃圾也都是攝影師本人去威尼斯附近的海灘上收集來的。為了增加拍攝項目的影響力,作品在海洋中沉沒的軍艦里進行展覽,在水下30米的位置展出了3個月,有成千上萬使用潛水裝備看展覽的人。當展覽結束之后,作品上都產生了獨一無二的銅綠色也附著上了海藻類的微生物,這又讓每張作品變得獨一無二。攝影師表示,“盡管這種行為不能直接解決海洋污染問題,但是傳達出的態(tài)度是有目共睹的,并且不要忘記,對環(huán)保事業(yè)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會有重大的影響?!?p>
1,000個塑料瓶與美人魚 ? Benjamin Van Wong
18,000個塑料杯制成的環(huán)保裝置藝術作品 ? Benjamin Van Wong
168,000根吸管制作的“塑料海洋”主題項目 ? Benjamin Van Wong
安德里亞,卡塔尼亞,2017年,選自︽每日面包︾ ? Gregg Segal
格雷塔,德國漢堡,2017年 選自《每日面包》 ? Gregg Segal
重塑一片塑料汪洋
Benjamin Von Wong
Benjamin Von Wong是一位加拿大攝影師,以其環(huán)境藝術裝置和超寫實的藝術風格而聞名。他是一位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意人士,也是“反對海洋塑料污染”的擁護者。他將工程學和藝術背景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史詩般的圖像,使人們圍繞環(huán)境和社會原因而團結起來。他的經典作品就是用吸管重塑了一個人造海洋。塑料吸管因為它們體積小很難回收,在酒吧餐廳的回收品中這些也是最容易被拒絕回收的東西。每60秒就有一卡車塑料流入海洋,這很容易讓人感到不知所措——但,我一直認為,這與其說是我們做不到的事,不如說是我們能做的事——即使是像說“請不要吸管”這樣的小事。在這個項目里,通過營造一個“吸管末日”的效果來讓人們拒絕它們的下一根吸管。營造出的這個“吸管末日”裝置要足夠大,讓人們根本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Nana,選自《七日垃圾》 ? Gregg Segal
Mariko,選自《七日垃圾》 ? Gregg Segal
直面垃圾制造者
Gregg Segal
格雷·西格爾
你很難想象作為一個個體,一周究竟要吃掉多少食物,能產生多少垃圾,這也是從小就困擾攝影師西格爾的問題。正因為他的興趣,就開始了這樣的創(chuàng)作,他通過兩個拍攝項目《每日面包》和《七日垃圾》,呈現了這樣震驚的畫面,讓每一個觀者都有一個最為直接的心靈震撼。除了吃掉的食物與產生垃圾的個體問題之外,整個拍攝項目我們也能看出,產品過度包裝以及經濟增長模式中產生垃圾這一環(huán)是不容忽視的。
黛山,2018年 ? 張克純
煤場里的佛像,寧夏,2011年 ? 張克純
漂流的人,陜西,2011年 ? 張克純
遛彎的人,陜西,2018 ? 張克純
修建假山的人,內蒙古,2011 ? 張克純
站在牌坊下的人,山西,2018 ? 張克純
遨游“人造山水”
Zhang Kechun
張克純
攝影師張克純習慣使用大畫幅相機拍攝中國,他以一種類似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拍攝方式,以散點透視和移步換景的方法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景觀攝影”作品。中國目前正經歷著高速的技術、工業(yè)和經濟變革,這反過來促使張克純反思個人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不斷變化的關系。他說:“破壞性和不可阻擋的力量正在遍布我們的自然景觀。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自己是微不足道的?!?張克純的作品展示了史詩般的遠景,深深地反映了風景在現代中國民族身份中的重要性。
看了很多媒體對張克純老師的訪問,有一句話我想首先說出來就是:“處在高速變化中的中國沉浸在一片繁榮亢奮之中,伴隨而來的是其勢不可擋的超強破壞力。在這個環(huán)境下,作為普通人實在是微不足道?!?/p>
攝影之友×張克純
Q:其實看張克純老師的作品,總會在腦海中反復出現“山水”這兩個字,確實這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抒情最常托物言志的對象,對于張老師來說,鏡頭下的“山水”表現了自己的何種情緒與想法?
A:如果說北宋人的山水畫目光所及之處多是天地宇宙,而我的則是一幅幅人間小景,關注的是當下的人們的狀態(tài)以及周遭的環(huán)境。
Q:《北流活活》是張老師沿著黃河而行,這條河在課本上被當做教育了幾代人的“母親河”,在您的鏡頭記錄中,沿岸的環(huán)境,人對“母親”的影響與改造又是怎樣的一種方式?
A:人改變的不過是其生活的環(huán)境,這些在大自然看來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我們很少會去注意一群螞蟻今天又挖了多少蟻穴。
Q:了解到張老師出行之前都會對于出行路線有一定的調查,張老師的山水拍攝,總令我有種“山水游記客”的古典游記感,只是這種古典山水游記被張老師影像化了,您如何描述您畫面中的個人風格?
A:在拍攝之初,一心想“師古人而自出新意”。到后來完全變成了一種自覺。但因為所處時代以及媒材的不同,會為畫面的組成設立一些限定,比如選擇陰天、秋冬季節(jié)為主等等,自然而然會產生不同的風格。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直面當下的問題,“有問題才有藝術”。
Q:請您聊聊您走過中國這些地方,這些“山水”“人造山水”景觀下,中國發(fā)展、中國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希望您聊聊自己的感受,這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A:最近因為疫情關系,少有思考此類問題。面對人類對自然的改造愈發(fā)激烈,人們如何找到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畢竟受益最大的是我們自己。
瞪羚走過金合歡樹林 ? Nick Brandt
靜默地消逝
Nick Brandt
尼克·勃蘭
Nick Brandt的作品將藝術和行動主義合而為一,始終與“消逝的自然世界”這個不斷出現的主題相關,是因為古往今來都有無數自然景觀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Nick Brandt曾在倫敦圣馬丁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電影,并于1992年搬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生活(他現在仍住在那里)。從1995年起,他便意識到東非的自然環(huán)境正在遭受破壞,這些問題促使他拍攝了開創(chuàng)性的攝影三部曲:《在地球上》(2000-2004年)、《陰霾將至》(2005-2008年)和《穿越瘡痍》(2010-2012年)。我們采訪Nick Brandt時,主要討論了他的最新作品集《空無的世界》,這本書籍中展示的作品都是全景合成的,再次描繪了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還在不斷升級破壞。
Nick Brandt成為攝影師已經18年了,但因為他的每一個系列都建立在十分復雜的視覺和技術上,耗時數年才得以完成,所以作品數量不算很多。拍攝《空無的世界》花了6個月的準備時間、6個月的拍攝時間和10個月后期整理制作時間,最終只制作出45張大尺寸照片。Nick之所以創(chuàng)作這個系列,是因為他看到了“人類大肆侵占的土地不久之前還是野生棲息地,一切變化發(fā)生的如此之快”。
《獅子和加油站》“布景是預先照明好的,包括畫面外的紅色尾燈。最后這只獅子和其他動物一起進入了畫面。機位不動,剩下的布景搭建好后進行了拍攝?!?? Nick Brandt
《大象與塵土飛揚的汽車站》“作品中,觀念性的自然世界為現代人類世界的人工光源所籠罩。” ? Nick Brandt
《鬣狗與河床》“河岸上的臨時布景幾乎全是用租來的腳手架和燈柱搭 建的。” ? Nick Brandt
《盲犀牛與車庫》“這是為數不多的照片之一,所有的元素都不是在一個地方拍的,因為沒有犀牛居住在未設防的土地上。 這是一只肯尼亞北部保護區(qū)的10歲盲犀牛,是由看守它的護林員在輪胎前牽著它拍攝的?!?? Nick Brandt
摩天大樓,倫敦水庫東壩,2018年 ? Robin Friend
格蘭塔,肯特郡 ? Robin Friend
鋼鐵白樺,2008年 ? Robin Friend
中國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的大熊貓。 ? Ami Vitale
凌亂邊緣的人類文明
Robin Friend
羅賓·弗蘭德
在2018年出版的《蠻鄉(xiāng)》一書中,攝影師Robin Friend集結了他15年來對于英國景觀的探索,從而對文學家雨果所說的“蠻荒鄉(xiāng)野”概念加以闡釋:這些景觀丑陋而奇異,由兩種不同的本質構成。Robin的大畫幅彩色攝影審視了這些游離于城市之外、凌亂且近乎超現實的邊緣地帶,刻畫出田園牧歌的崇高理想與現實中遭人遺忘、飽受污染的英國鄉(xiāng)村之間的反差。
Robin從經典景觀攝影的傳統出發(fā),通過突出色彩和構圖,使得4×5畫幅上的景物展露無遺,體現出英國的田園理想與現實間存在的矛盾沖突。尤其是Robin聚焦于一些特別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鄉(xiāng)間風光的慣常敘述手法被打破了,這種打破通常是通過滲漏、污染、自然的殘破以及人類對自然的遏制來表現的。
中國臥龍國家自然保護區(qū),一名熊貓飼養(yǎng)員正在給大熊貓喜妹的幼崽做健康檢查。? Ami Vitale
鏡頭觸摸希望
Ami Vitale
艾米·維塔
希望是一種信仰,尤其對攝影記者來說更是如此。在Ami Vitale長達20年的拍攝生涯中,她見證了太多人類和動物的苦難,但她仍然相信攝影有能力改變世界。自從目睹世界上最后一頭北方白犀牛Sudan的死亡,她的工作重心就開始偏向于野生動物、動物保護以及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沖突。
Ami Vitale是《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簽約攝影師,她有著多年攝影報道經歷,并因此贏得5個荷賽(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獎項。其中,她在2018年為《美國國家地理》拍攝的肯尼亞雷泰蒂大象保護區(qū)的照片榮獲了自然類組照一等獎。經歷過紛飛戰(zhàn)火、睡過土坯房、感染過瘧疾以及遇到過洪流之后,Ami為了拍攝項目《熊貓之愛》而穿上了熊貓服。不過有志者事竟成,她拍到了許多很棒的照片。
雷泰蒂大象保護區(qū),飼養(yǎng)員Mary Lengees撫摸著這所肯尼亞北部保護區(qū)里的第一頭大象Suyian。? Ami Vitale
肯尼亞的萊瓦野生動物保護中心,飼養(yǎng)員Kamara被黑犀牛Kilifi用鼻子親切地蹭著, Kilifi和另外兩只小犀牛是他親手養(yǎng)大的。? Ami Vitale
Joseph Wachira向地球上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Sudan告別。? Ami Vitale
豹子 ? Heinrich van den Berg 選自后浪出版公司《自然的影調》
斑馬、花豹、獅子、大象 ? Heinrich van den Berg 選自后浪出版公司《自然的影調》
專注力的對視
Heinrich van den
海因里?!し兜遣?/p>
世界的環(huán)境本應該是什么樣的影調色彩,與用彩色拍攝記錄的攝影師不同,英國攝影師海因里?!し兜遣癫捎米钭匀坏挠罢{來專注自然、動物的拍攝記錄。與用黑色鉛筆在白色紙張上素描的畫家不同,大自然是用白色來描繪世界的。光從黑夜中引出了灰色,灰色因光而壯大。一星亮光點燃了生命中所有的灰色,這就是攝影師眼中的大自然的影調。在這影調之中,攝影師對于環(huán)境中動物的關注也不只是局限在它們在環(huán)境中的群體形象,而是更加注重于每一只動物的細微動作與表情。在他的畫冊《自然的影調》中,分為了眾多主題,關系、專注力、動機、情感等等。畫面上除去了色彩,抽象了語言,以最純凈的畫面去探討自然帶給人的深層哲學含義。
在這其中,有幾組鏡頭聚焦在動物眼神的作品。豹子作為貓科動物,它身上的玫瑰斑點令它難以捉摸,從深林到沙漠,它是分布最廣的貓科動物,近距離拍攝就能從它的眼神中看出它的羞澀神情。不得不說,眼睛是動物的靈魂,它們展現了食草動物或被捕食者的謹慎,還有食肉動物警覺敏銳的目光。這是自然中動物最應該流露出的神情。
拍攝日期當地時間2001年1月17日拍攝設備Landsat 7 — ETM+
NASA(美國國家宇航局)為了慶祝地球觀測站成立20周年和世界地球日50周年而舉行的名為Tournament Earth2020的比賽中,最終《巴哈馬群島的海洋沙灘》憑借油畫般的動人質感,以超過56,000張選票成績奪得“2020年度最佳地球影像”。
雷科克火山爆發(fā)(Raikoke Erupts)千島群島的雷科克火山發(fā)生噴發(fā),將火山灰和火山氣體噴射到北太平洋上空。
托克勞群島的阿塔夫環(huán)礁(Atafu Atoll, Tokelau)南太平洋前火山島周圍珊瑚礁形成一個環(huán)形。
藍色大理石雙胞胎(twin Blue Marbles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團隊為從陸地表面再到極地海冰,到海洋中生長的數十億種微小植物的葉綠素反射的光創(chuàng)建了多層全球數據,并把這些層包裹在一個球體上,將其置于黑色背景下,模擬出了這張看似宇航員拍攝的地球影像。
藍色大理石雙胞胎(twin Blue Marbles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團隊為從陸地表面再到極地海冰,到海洋中生長的數十億種微小植物的葉綠素反射的光創(chuàng)建了多層全球數據,并把這些層包裹在一個球體上,將其置于黑色背景下,模擬出了這張看似宇航員拍攝的地球影像。
沙丘盡頭(Where the Dunes End)納米比亞的沙丘與無常的庫塞布河相連,沙子呈紅色,因為其表面有一層氧化鐵。
盛開的波羅的海(Blooming Baltic Sea)每年夏季的藍藻繁盛期,其數量之多,從太空都能看到。
極光點亮南極夜(Auroras Light Up theAntarctic Night)
克魯雪夫斯克火山活動(Activity atKlyuchevskoy Volcano)
桑尼科夫海峽的冰雪藝術(Icy Art in theSannikov Strait)
新疆的地質斷層(Faults in Xinjiang)大陸碰撞和地殼裂縫是中國西部的一道風景線。
攝影之友×郝凌云
郝凌云
地理學者
Q:對于這些NASA影像資料,你是否可以為觀眾提供特別的觀看角度/思路呢?
A:人人都享有“觀賞”的權利,但不是人人都擁有“鑒賞”的能力??凑掌梢暂p松看,覺得構圖/色彩自己喜歡即可,但是面對專業(yè)NASA影像,如果想讓自己更有收獲,用專業(yè)的角度去鑒賞,那就需要準備一些專業(yè)知識。
Q:你怎么看《巴哈馬群島的海洋沙灘》這張冠軍作品?
A:這張照片得冠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它如同油畫般的質感。巴哈馬群島的潮汐和洋流把沙灘和海草床雕刻成這些五彩繽紛、凹槽狀的圖案,就像風在撒哈拉沙漠中雕刻巨大的沙丘一樣。但《藍色大理石雙胞胎》才是我心目中的冠軍之作,因為它融合了更多的科技與藝術的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這些圖片之中制作難度最大的一張照片。
Q:能否談談NASA這些影像的價值所在?
A:它們不僅是養(yǎng)眼花瓶,而且對于整個人類都具有不可思議的科學價值。近些年來,NASA將關于空間站及太空的攝影、錄像、音頻資料向公眾免費開放,這會讓更多媒體機構樂于向普通民眾傳播這些知識,并吸引更多熱愛探索宇宙的人進入到這個行業(yè)中來。
南極洲冰川融化(Antarctica Melts Under Its Hottest Days on Record)2020年2月5日至13日,南極洲持續(xù)高溫導致冰川融化,其中2月6日的溫度達到18.3攝氏度(64.9華氏度)。
Q:這是地球真實的顏色嗎?還是這些顏色代表了其他的用意?
A:這些圖片中只有雷科克火山、阿塔夫環(huán)礁以及克魯雪夫斯克火山這三個地點的照片是宇航員使用數碼相機拍攝的,因此這三張照片的顏色可以等同于我們日常理解的數碼照片。但其他影像多數都是利用遙感技術的合成照片,我只能認為科學家們在制作這些影像時,是盡可能還原了地球本身的顏色。
Q:大自然的精巧之作是遠超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來保護我們的美麗地球嗎?
A:保護地球確實刻不容緩,其中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減少、海洋污染以及固體廢物污染更加嚴峻。如果說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做什么來修復人類活動對于大自然造成的“創(chuàng)傷”的話,像隨手關燈關空調、垃圾分類這些小事都可以。